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

时间:2022-04-14 15:19: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

首都师范大学   饶杰腾

关于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

   

  严格地说,我国语文学科数有的现代化进程自“五四”运动始。1919年的“五四”运动,1919年至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1922年“ 6-3-3”新学制的颁布,1923年各科课程标准纲要的制订,以及围绕课程标准展开的讨论,对语文学科教育尤其是教育的价值。目的的确定,影响十分深远。

    1923年,当时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任教的穆济波,“鉴于各科教学对于中等教育之宗旨未能贯彻,而‘教’与‘育’的分张,其危险已时时发觉”,提出修订该校必修国文科课程纲要草案。同时,针对“教师只墨守‘知的教育’而忘去‘人的教育’;或空言世界化,而忘去民族精神”的国文教学的弊端,发表《中学校园文科教学问题》一文。文中“根据国文教学本身的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全面而具体地探讨了‘国文国语之目的”。

    他“重新估定”的“国文国语在数学上的价值”,在个人方面,是满足现实生活,发展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社会方面;是社会生活巩固、往会生命永久的需要;在国家方面,是国家组织、国家存在的需要。由于“许多民族合为一个国家,这国型成立之原因即基于文化之调和,而语文实文化中最大最要之一端,国与民之连锁全赖乎此”,因而,“保持国文国语之教育,正为国家生命与民族精神寄托所在”。并强调,“必当知此义而后可与育国文国语的教学”。

    承上,他提出“语文的本身是不是教育的目的”这“国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并指出这是“认手段为目的”。因为,“人间一切学科,无论他可以达到人类何种目的,既成立一种学科,值得供后人探讨,当然借这科学所有的知识来传衍推展,更开拓成大道,使后来的人类更容易前进。在这一种科学中努力做传衍推展的功夫,不能说他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不能说他莫有教育的价值。但是传衍仅传衍,推展仅推展,全副精神仍然贯彻在如何为后来的人类更谋进益上。一切的推展传衍的功夫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究竟之目的。教育究竟之目的,绝不能举任何科学的本身以对。从前的读书人把读书认为是取功名的途径,目的错误,兹无论已,陋习相传,矫枉过甚,教者又从而提倡限于文字语言之范围,以为尽所能事,不知于‘人的教育’‘国家的教育’之途相去愈远。……只致力于各科形式上之探讨,以为必如此方是急所当务;以为必如此方切实可凭,不蹈空论;以为必如此方合于科学数员之责任;此决非讨论教学问题的忠实态度,亦决不知国文科教学之价值。……惟本国语文一科,较诸学科实居于特殊地位,……其关系民族精神,建国基础,一切文化传统所在,何

等重大?”

    所以,他坚持“本科教学目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并确立“本科教学唯一之目的”在于“养成有思想,有作为,有修养,在中等教育范围以内,有充分使用本国语文技能的新中国少年”。同时,从初一至高三,拟定语文技能的“升级标准”。

    1925年,朱自清结合自己中等学校园文教学的多年经验,发表《中等学校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其中,就“目的”针对穆济波的观点谈了不同看法。他说:“我也和穆济波先生一样,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他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了,这是太过了!”接着,加以阐明:“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后一条原是穆先生所举出的;但他将所要发展的思想,所要涵育的情感-一规定,我觉可以不必,只大体说明好了。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所谓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思想的条理与疏密等。所谓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则指运用适当的材料,适当的法式,依照适当的条理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意。这三种习惯或能力的养成,同时更要着眼于效率,要迅速与自由!至于‘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我以为初中宜侧重(不是专重)文学趣味。人生。国性、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

    “新学制”在中学实行的是分科制和选科制。这种学制,从1922年起到1928年止,试行5 年多,到1929年又改行普通科制,因此各科课程标准也作了相应修订。同年8月,教育部制订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1932年加以正式审定颁行。在此期间,宋文翰在《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一文中,针对“以为国文就是教育”,“以为国文就是国粹”,“把国文看做开发思想或涵有感情的工具”等“不良的现象”,重新阐发“国文教学的目的”。

   从教育的立足点说,自然,无论担任何种学科,教者都得把重心倾向到整个的教育目的上去。但同时除整个教育目的而外,各科为完成整个的教育目的,亦各有其特殊目标,这目标,教者亦须注意设法完成它。而且依个人的意见,各科的目标,较之整个的教育目的,教者尤当重视。何以呢?第一,各科的特殊目标所以完成整个的教育目的的。如果各科的目标都完成了,则整个的教育目的亦就完全达到。第二,各科的特殊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随各科的特征而定,各有各的特质,且负有一种为他科所不能负的责任。如果放弃或疏略本科应有的责任,而强拉他人的工作,或包办一切为本科所不能胜任的事,结果,不但本科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侵入他科的范围,妨碍他科的统一,破坏及学校各科平均发展的趋势。那末,以国文科而论,应有的特殊目标是什么?依国文科的性质和所独备的责任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只有两事:(1)阅读,(2)发表。如果在一定期间,经过相当的训练,学生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到、所感得的一切,运用文字,自由发表出来,而且写得正确、明达,没

有文法上的错误;同时,在阅读方面,能由平易的书报、日常的应用文字,进而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更进而看得懂整理过的古书,并且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则国文教师很可以大胆地声言:“我们的国文教学已成功了!”至于养成文艺的兴趣,或要使学生明白文学、学术变迁的大概之类,因不能说与国文科无关,却是它的次目标,待正目标完成再理不迟。还有涵养德性、启发思想各项,那是要与其他各科共同负责完成,非国文科所能包办,亦非国文科所应包办的。

    文中,宋文翰对朱自清的批评意见深表赞同,认为“分出主要的与非主要的界限来,一清国文教师的头脑”。但对于“发展思想,涵育情感”,却认为:“既为各科共有的目标,又何必另行规定呢?”

    以上摘录20、  30年代穆济波、朱自清、宋文翰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不同见解,试与最近语文教学大讨论的焦点相比较,不难发现,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观,仍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首要问题。结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去年12月颁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任务的要求,似应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意见》指也,语文教育应该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有学科都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语文学科教学巨的当然与整个教育目的相协民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

    第二,《指导意见》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语文普及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也应重视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即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陶本--。1997)语文学科作为其它学科(包括外语)的基础,应与其它学科协同起来。同时,如同(指导意见)所规定的,要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基本能力。

    第三,根据语文教学本身的价值和现代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已随任务。现代社会是

开放的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化”,在发展学生语文脸力的过程中。要增强创新意识,讲究教学效率(要重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改造)。

    第四,明确语文教育的任务,切实认识语文教育不仅仅“限于文字语言的范围”(穆济波,1923),不应“只从国文去学国文”、“只将国文当国文学”(夏丐尊,1923),不应“一味在读、写本身上来学习读、写”(陶行知,1948),不应狭隘地把语文教育看成技能训练。

    引用文献:

    穆济波《中学校国文科教学问题》,《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

    朱自清(中等学校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染7号(1925)

    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

【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相关文章: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04-14

教育教学科研总结08-05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6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总结11-23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总结01-04

语文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定位(网友来稿)04-14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途径(网友来稿)04-14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04-28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反思05-07

小学语文学科基础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