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饮酒其五、行路难、已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

时间:2022-04-14 16:07: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五首:饮酒(其五)、行路难、已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诗五首:饮酒(其五)、行路难、已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 辨:说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去感受他的爱国热情。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历来是人们所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白雪的诗句,你们能说说吗?(生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三、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要求学生思考: 

1、理解作者“围绕什么来写”?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离别后(回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四、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五、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小结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七、作业  

1、你还学过哪些写雪景的诗

【诗:饮酒其五、行路难、已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相关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03-0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05-0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05-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03-0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