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时间:2022-04-14 16:10: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早在20多年前,吕叔湘、张志公先生就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从小学到中学的10-12年中间,有约2700多个课时用在语文课上,几乎占全部中小学课时的三分之一,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10多年的语文却连书都看不懂,至少说效果不大理想。吕叔湘先生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现状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

      1991年,江苏省某市教研室对小学毕业班语文现状作了一次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连写字姿势都不大正确,最差班正确率只有5%,好的也只有30%,书写工整率仅17%,作文病句平均每篇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0%。

      1995年,有人对中小学作文作抽样调查发现:同一作文题目,65%学生的习作题材相同,25%的习作内容与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

      1997年以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抨击更加激烈,《北京文学》刊登三篇署名文章,《中国青年报》刊出《语文教育误尽苍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普遍担心“语文教育的误正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它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甚至误入歧途。”

       近年来,语文教育领域也有改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教育问题严重,语文学家在批评它,作家们在批评它,老百姓在批评它,学生在批评它,而语文教师也在批评它。在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不响应。于是教学变成了这样一固定模式:从内容看,教师讲的就是课文中要考试的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内容讲“深”、讲“透”,将它填给学生,而学生呢?不管如何,先吃下再说,临考试再拿出来一“回锅”,考完即丢掉。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学生不管学了多少年语文,孤陋寡闻的学生仍然十分普遍;不管读了多少年的语文,也仍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真正自觉地走进课堂,学到他们想学而且有用的东西,笔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步,重组教材内容,引进最新知识,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教材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就应该有所选择。以往语文教学是选定篇目再依据篇目确定目标,这就强化了课文内容,忽视了文章的形式。所以笔者依据学生兴趣,换一角度,先定下教学目的,再择例教学,最后整合归纳,如教材第三单元,学习知识是掌握记叙文的结构,这对于有中学基础的学生来讲,显然过于陈旧,而选讲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名篇。所以教学前,我将学习重点调整为:理解散文的意境,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四、五、六段,结合音乐、美术,随文入境,由朗诵到背诵,再补充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散文的美。这一择例整合,教师举一隅而使三隅反。

      教育内容应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单靠语文教材内容的革新是不够的,不利于学生接收新的信息,严重阻碍学生在新领域的开拓意识。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以及哲学、历史、艺术、宗教、民俗、医学等相关内容。所以,教师要具有广博知识,要能应学生之所需,授给他们更新更有用的东西。另外,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必须更多的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也要要求学生不仅局限于课本有限的知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它相关知识,以开放性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全面吸收。

     第二步,教法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教有法而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在1991年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上指出:“在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并不是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的高低判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僵化的公式。”所以课文课堂教学应随具体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如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须带着学生用精读法,字字推敲,品出文学的言外之意,品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感情;对于各种文史知识,各种课外读物宜采用略读法,让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在题材、体式、风格、语言、文采、笔法等诸方面有传承、类同关系的作品要采用比较性对读学习,弄清其各自特点;对蕴含丰富内涵的作品,采用启发性的阅读法,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注重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二是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统一,三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原则,体现在一个“主”字上,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古希腊一个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学中要去认真研读学生,要变专制的课堂为民主的课堂,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获取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应变化为主导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第三步,采取丰富多采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制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除了要不断改进教法,还要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1)开展课前小演讲。即在每堂课开始时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题目可以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演讲完毕,即就学生演讲的内容、仪态等进行评论。这样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讲话能力、评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开展辩论会。棘手的问题常常会在辩论中得到解决,而且通过这一活动,还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思维火花。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母这一形象,学生第一反应是鄙视,可教师抛出:“焦母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引发学生议论,并有效引导学生思索,最后得出“‘焦母’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自编自导课本剧。教学中有的课文情节较曲折,对话较多,可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表演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项链》时,就文章结尾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玛蒂尔德”听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情景剧,分组演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4)开展作文展评活动。作文怎样教,历来是个难题。教师讲了许多,学生写的可能仍然不知所云。所以,可以将学生中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写、怎样写更好,使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学生阅读同桌作文的热情,比阅读报刊杂志的热情更高,收获也更大。

    (5)将“影片”引入课堂。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于课堂,必将走入死胡同,所以必须将我们语文学习的范围进行扩大和进一步延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很大一部分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名片名篇,让学生进行欣赏,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以上即笔者在教学中,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粗浅想法,在此提出,与广大同行共勉。

 

【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相关文章:

面对现实走出困境(网友来稿)04-14

审视语文课堂教学04-14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30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1-02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

写在语文课堂---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范文04-2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27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13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