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说折柳

时间:2022-04-14 16:34:2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寻根探源说折柳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读到“折柳送别”的内容,也可以说,“折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大景观。我们不禁要问,古人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利用谐音双关来表达内心地离情别绪,固然有一定道理,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折石榴,其谐音不更贴近“留”吗?送鲶鱼行不行,不也与“念”谐音吗?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穫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寻根探源说折柳】相关文章:

李白与李广探源04-14

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04-14

阿Q死因探源(网友来稿)04-14

折小鸭教案06-26

爱的境界--《七颗钻石》主题探源(网友来稿)04-14

五柳先生传04-14

新柳的情怀--应修人《新柳》赏析与训练(网友来稿)04-14

青青柳色新--中国诗词中柳的意象拾零(网友来稿)04-14

清明与柳俗(网友来稿)04-14

《五柳先生传》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