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过及改进策略(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7:02: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过及改进策略(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过及改进策略(教学论文)

随着2004年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己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但是,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教师唯恐落后不及,尝试各种方法,又导致很多地方过头了。孔子《论语先进篇》云: “过犹不及。”所以有必要对过头之处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据笔者细心观察,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比较突出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过”的问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也尝试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突出问题一]  技术“秀”过头

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还有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技术”而技术,只是为了展示需要而设,作公开课的“技术秀”。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越是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高技术的炫耀会。

[问题透视]为技术而技术的课程整合,焦点被放在了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教学目标被忽视或出现偏移,这种技术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改进策略]

1、重视教学设计,回归教学本位

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最终看技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先看看拟采取的技术是否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技术是否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用法是否确实增强了教学效果。如果是,那么大胆放手地使用,否则略去,不要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安塞腰鼓》一文,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进行拓展训练。上课时,最先用2分钟的腰鼓舞蹈片段,呈现出动态的图象,给学生以极大的视听冲击,引发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然后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再播放多媒体课文范读,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学生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教学收效好。而有的教师上本课时,媒体展示了字词,展示了黄土高原很多图片,展示了江南与高原的对比图片,还把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我认为这些可以一概舍去,留下教学设计中能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应用就可以了。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需要涉及的方面很多,从零碎的字词到系统的内容,主题及相关的延伸扩展。如果将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全部用于其中,显然是不可能的,容量过大且不说,也冲淡了我们的教学主题,偏离了重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引我们取舍的航灯,可以围绕重点,摒弃不重要的信息,编排重要信息。

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在开头选取用了《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来突出英雄侠义行为,引出侠义之士鲁提辖,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为了学习拳打镇关西的一段比喻的文字,突出名著与快餐文化的区别,我选用了《水浒》里的影片片段,拳打的片段酣畅淋漓,学生视觉上是极大的享受,但是,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文字和表演的比较,突出名著的文化魅力。课文比喻描写得有声有色,表演是无论如何表现不出来的,这样引导学生去读去欣赏文化名著就有了说服力。这样信息为教学服务,为设计服务,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再如《黄河颂》一文,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技术上设计了《黄河颂》歌曲演唱,激昂的歌声就会导引学生进入爱国主义的情境。还有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理解课文,体会用词造句后再播放范读,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突出问题二] 课堂管理失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理念,我们提倡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结果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让学生“自由”过了头,造成课堂管理失控。

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比如,在教学过程当中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比如,在让学生装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是由一两个“小能人”包揽一切,其他学生无所事事。又如,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这样,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

[问题透视]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改进策略]

1、明示师生地位,增强课堂控制力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因此,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应当把握好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讨论时要设置主题以防跑题遥远;小组讨论时控制好学生的节奏、监控学生的进度;技术分组时要让学生先讨论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任务;展示小组内容时要对每个小组作评价、记录、对比分析等。

2、加强学生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尝试成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感受到其中乐趣。

再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信息课程整合的重要方面。文字、图形、声音、动画、静态或动态图像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为学习、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信息媒体还可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动态的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教学充满生机。信息媒体还能诱发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能随时参与到提问、思考、讨论等创新学习活动中来。另外,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能提供真实探究的情景,容易诱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加强情感沟通,及时反馈处理。

 如果大量的信息充斥课堂,学生只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就会缺少传统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传统教学手段,发挥语文教师口语的人文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学互动情景,不时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突出问题三]  资源展示过量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属于封闭式、平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有限的阅读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一旦发现网络资源的开放性,老师们欣喜欲狂,开始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于是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大量的内容,图片、音乐、影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而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极易导致视觉、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

[问题透视]  这种资源展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学生依然是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依然是被动的学习,是被动的反应者,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改进策略]

1、开放信息,自由选择。

网络资源丰富,不要因为担心信息资源迷航而封闭这个多彩的世界,相反,需让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在开放的信息里自由选择,收取更多更全更准的信息。教师上课时,可以选取择或创作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索的课件。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关于范仲淹的生平,学生知道得并不多,在网上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互相交流,了解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意识的形成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中心。有一些网页动态交互课件,学生也能便捷地使用其中的资源,如《归去来兮辞》我曾经做过一个网页课件,上面有丰富的内容,有陶渊明的生平、故事、诗文、可供学生选用。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学生这种能力更应首要具备。举个例子来说,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罗布泊的信息,信息很多,搜集哪些为好呢?首先告诉学生,要先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来选。可以搜集罗布泊过去的住处,罗布泊现在的内容,看二者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还可以搜集有关罗布泊的神秘之谜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样学生知识丰富了,对比课文,对内容也会更深入的理解。在结束本课时,再布置一个作业,收集人们随意破坏地球,造成些生态灾难的资料。然后由小组同学一起共同加工、筛选、组合,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类生态破坏带来了哪些灾难,制作成幻灯片或者网页形式,互相交流。经常这样做,就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保障学生自学协作时间。游览大量的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要求学生自学和协作的时间有所保障,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积极思维的时间,有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的时间,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有所得,甚至可以在占有资源和有所发现上超过教师。

总之,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过及改进策略(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3-03

初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4-14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04-14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04-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让语文课更有魅力(网友来稿)04-1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05-0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04-19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04-2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03-17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