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均分陈祥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7:32: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确看待均分(陈祥书)(教学论文)

 正确看待均分

正确看待均分(陈祥书)(教学论文)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每逢考试结束,总要算出学科均分。如果是大市统测,那还要细细加以分析;如果是高三年级,那还要排出具体名次。常常是均分高了点,就对教者大加表扬;均分低了点,就对教者横加批评。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显得十分幼稚,非常浅陋。因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学是个复杂系统。均分高点未必就是教者教得好,均分低点也未必就是教者未尽责。因为构成均分的要素有许多方面,未必就只有教者一个方面。

从班级来看,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基础。谈起班级基础,就涉及到最初的分班。因为只有最初的分班公正,才能确保班级的基础相当。如果最初的分班是暗箱操作的,那就难免会有人偷偷改分;如果最初的定班是一锤定音的,那就难免会有人悄悄换人。如果分数被偷改了,那还能有什么分班公正?如果人员被偷换了,那还能有什么基础相同?分班并不公正,又怎么能形成竞争机体?基础并不相同,又怎么能比较学科均分?二是班风。应该说,班风直接影响着学科均分。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决定着学科均分。因为班风纯正,教者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均分也能保持领先;但如果班风不正,教者即使用尽所有力气,均分还是可能不高。所以,对教者来说,班风纯正是一种无比的幸福,班风不正是一种最大的悲哀。三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顶梁大柱,是班级的灵魂所在。他的主导思想常常影响着学科均分,他的教育行为往往左右着学科均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班主任只注重他自己的学科,忽视其他学科的平衡发展,那就很可能是他自己的学科均分突飞猛进,而其他学科的均分则日落千丈。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用不着举例证明。

就学生而言,主要有三点:一是学风。如果学风纯正,学习主动,那学科均分自然就会高一些。具体一点,如果学生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那就能迸发出思维火花,提高上课效率;如果学生课后能按时进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那就能及时进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差生。所谓差生,应该是指学习差的、思想差的以及双差的。一个学习差的不光能直接拉下学科均分一分,有时甚至还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情绪,降低班级的学科均分。表面上看,思想差的与学科均分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一个思想差的能带坏一个班级,其危害远远超过学习差的。如果一个班级多了几个双差生,那学科均分不落在别人后面才怪呢?因为学科均分有时也就差那么一点点,差那么一两分。三是特殊生。现在的班级里,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学生。虽说种类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种:其一是艺术生,他们本来基础就很差,但因为要学习艺术,耗费的精力又很多,加上还要经常外出。因而,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不仅会投入不足,而且还会经常缺课。其二是奥赛生。也许,在最初分班时,他们的基础还不算太差,甚至还是作为尖子分进来的,但由于他们参加奥赛集训,成年成月地不上课,就变得越来越差,最终变成了年级的最差生。一个班上有了这样的几个学生,那学科均分还能上得去吗?

由教者来说,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态度。学科均分高低,应该说与态度有直接关系。因为教者水平很高,但如果教学态度不认真,那学科均分也不一定会高。而教者水平一般,但如果教学态度认真,那学科均分也未必会差到哪里。所以,不光要教者水平高,更要教者教学态度认真。当然,这里所说的认真,不是一味苦干,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讲究科学的实干,追求艺术的巧干。二是水平。应该包括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如果教者的教育水平高,那就能教育方法得当,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科均分的提高。如果教者的教学水平高,那就能教学方法恰当,活跃学生思维,加速学科均分的提升。如果教者的水平达到“双高”,那就能达到“双赢”,提高学科的均分。三是负担。虽说应该包括心理负担、生活负担等等,但最最主要的还是指教学的工作量。一般说来,教一个班的与教两个班的,就大不一样。从早读课来说,教一个班的,就可以一直“盯”着;而教两个班的,就只能“两边”跑。就批阅作业而言,教一个班的,就可能会“细”一点;而教两个班的,就难免会“粗”一些。由练习课来讲,教一个班的,完全可以正而八经地上课;而教两个班的,是绝对不可分身上课的。显然,由此而产生的效果,也就会大不相同。

据考试来谈,也有以下三点:一是试卷。照道理说,试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大市统测。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几乎每次总有许多问题。即便是大市统一考试,也常常是问题多多。别的不说,单说试卷,就常常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有的直接搬用以前的题目,如期初试卷;有的直接从网上拉下题目,如期中试卷。而直接搬用旧题,缺少原创题目,还能有什么公正性?直接拉下题目,缺乏创新题目,还能有什么可比性?二是考试。虽说现在追求严格,但仍有不少漏洞;虽说现在力图客观,但仍存在不少缺陷。而在考试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均分的不真实。如果是同年级的任课老师命题,那就很难保证试题的公正性;如果是同年级的任课老师阅卷,那就很难确保均分的真实性。如果监考稍有松懈,那作弊现象就随时发生;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按照监考的现状,要想作弊恐怕不是件难事。三是阅卷。均分高低,也与阅卷松紧有很大关系。松一松,均分就可能高出三四分;紧一紧,均分就可能低下三四分。如果某个班级组合特殊,只能编在一起考试,那就可能是好得上了天,或是低得出了奇。像史地组合的班级,遇上批得紧的,那就可能倒了八辈子大霉;碰上批得松的,那就可能既扬眉又吐气。特别是作文阅卷,如果没有详细的评分细则,随意批阅,那自然会分数悬殊。如果没有一定的评分研讨,那又怎么能保证批阅的统一尺度?

依其他情况来说,取决于以下三点:一是统计方法。因为统计方法不同,其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果艺术生不算在里面,那学科均分就可能上它两三分;如果体育生不纳入统计,那学科均分自然就会高出一两分;如果奥赛生不计算在内,那学科均分就可能升它一两分。如果借读生不计入总分,那学科均分又会有新的变化;如果非正取生不纳入统计,那学科均分又该是另一模样;如果尾巴生截除不算,那学科均分又另当别论。二是成绩真实。如果要想弄虚作假,那均分要上多少就能上多少。特别是某些人所任教的班级均分,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上升了。你拼死拼活地努力,上个两三分就了不得了;可有些人私下里大笔一挥,就能一下子上它三四分,甚至五六分。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均分,首先要看的是均分是否真实。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相互比较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三是人员变化。所谓变化,除了分班,大概就是指转学和开除了。有的班级,从高一到高三,没有转学和开除,人数几乎没有变化。可有的班级,转学的转学,开除的开除,人数变化大得出人意外:高一时是50多人,可到高三时只剩下了40多人;两年之中一下子“牺牲”了七八个,能说变化不大吗?而这“牺牲”的七八个常常是差生,甚至是双差生。如此,没变化的与变化大的班级相比,其均分当然就不一样了。

因此,不要只看学科均分,更要看实际情况;不要只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质。均分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不懂得这一点,却用均分压人,拿均分说事,那只能说明他对教育规律的浅薄;不认识到这一层,却用均分评人,以均分看人,那只能说明他对教学规律的无知。

        原载第9部专著《微型散文》(2009、12)

 

【正确看待均分陈祥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鳌园(陈祥书) 作品赏析03-03

骊山(陈祥书) (教师随笔)04-14

黄河壶口瀑布(陈祥书) (教师随笔)04-14

江淮文化园(陈祥书)(教师随笔)04-14

西安半坡博物馆(陈祥书) (教师随笔)04-14

《平均分 》教学反思04-28

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陈祥书) (教师随笔)04-14

平均分配教案02-08

陈涉世家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陈涉世家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