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时间:2022-04-14 19:52: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一“体”一“套”的“过关”“入格”,让学生写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释放心灵,张扬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显。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基于此,我们可以从省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的一堂作文指导课得到启示:

    师:同学们,今天两堂课讲讲中考作文,题目呢,等会儿请大家一起来拟。先思考一个作文题,以“良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如果你写这篇文章,你准备写谁呢?(4位同学回答,对象均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老师和家长)刚才大家的回答都被一个框框框死了,这个框框是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是写人!上海有位考生跳出“以人为师”的框框,写出了一篇“以物为师”的佳作,请欣赏。

          我心中有一群大雁

    秋天一群大雁向南飞去,春天一群大雁又向北飞回。它们的队伍,一会儿组成一字形,一会儿组成人字形,它们在头雁的带领下,比肩接踵地排成雁阵,向着共同的目标飞去。我把团结互助的大雁视为良师。……

师:这位考生对“良师”这一题目有着全新的感悟。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多着呢。看看我们周围,你发现了吗?……

生1:黑板是良师,它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

生2:橡皮是良师,它宁可承受着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

生3:爬山虎是良师,它坚忍不拔,总是努力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学生争先恐后:结网的蜘蛛不愿放弃是良师;辛勤的蜜蜂是良师;扫帚是良师;粉笔是良师;小白杨是良师……

*老师的课似酒如茶,回味无穷,在开拓学生个性、诠释求异创新上体现了重要价值。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敢于“越位”,勇于面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思维,培养学生悟性。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我告诉同学们,事物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写他人之未写,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写文章,在作文中把事物的异处表现出来。有位学生以《疙瘩柳》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尾处这样写道:“柳树被伤害了,婀娜的它背着个丑陋的疙瘩;人要被伤害了,愉悦的他背着个沉重的思想疙瘩。人啊,请不要伤害柳,更不要伤害人。”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柳树中有两棵有疙瘩,先请教一位老师。他说因为柳树老了。我指着不远处一棵小柳树问他,听说那棵柳树只有五年树龄,怎么也有疙瘩呢?他没有回答出来。后来问生物老师,才知道柳树的疙瘩为伤害所致。”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同于一般,她通过柳树的对比,同中求异,又联想到人,于是写了这篇富有新意的文章。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悟生活,唤起学生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的家长逼学生观察,甚至让学生扳个凳子坐着,四下里瞪眼,以为这是体悟生活,其实是胡闹。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傻里傻气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在到处是山地的福州生活很久的女中学生到杭州旅游,当妈妈问她西湖美不美时,她说“美啊。”又问“美在哪里?”答曰“瞎逛呗,不好说。”(这时,一切美景对她来说仅仅是“美”,并未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后来,她上了六和塔,她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莹莹的稻田”,第一次看到江水平静得“不知往哪边流”,第一次有了到及目远眺的感受──“啊,这才是江南,江南的本质就是平原。”因为观照自然,更是心入自然,她找到了自己和自然的契合点,精神升华了,有了个性和灵性了,文章就有了生命了。记得笔者在教了朱自清的《春》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的真切感悟的文章,题目自拟,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生动,如一名学生就在《开在心里的映山红》中写道:“……每年阳历四五月份是我们村子里最美也最快乐的日子,红的、白的映山红开满山头,简直成了人间仙境,我经常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到对面山坡上去摘映山红,将一朵一朵喇叭似的映山红捧在手心里,用鼻子轻轻地一闻,哇!真香!轻轻地掰一片映山红放到嘴里,一股清淡的甜味融进心里,还有一点酸,我们还用映山红花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满林子乱窜,……”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说的话,表达的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所以不仅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而且写得得心应手,使之在写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唤起学生的灵性。用心悟生活实际是一种善于用情感意识去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这样的感悟并非难为,一是让眼与心沟通,入目即入心,入心即升华;二是捕捉信号,即物心与我心撞击的火花。这样,你会悟出一份惊喜,一份生活的底蕴,一份成功的真谛。许多学生的眼睛也许很明亮,写作能力也许很强,但他的心是呆钝的懒惰的,就是说他们不会感悟,不知怎样感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之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学生从斑斓的生活中主动搜索作文的信息。比如一家人看电视时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件小事,稍微留心就可以写出一家三口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就象我的霸气、妈妈的灵气、爸爸的傻气,并可感悟到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卢梭说:“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循规蹈矩不是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要求,对于一条路过于熟悉,就会使学生陌生了另外许多路。没有个性,也谈不上素质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上发挥的春天,惟有如此,中学生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出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绮丽景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带着独具特色的品格、素养和行为习惯,将来在各自工作上有效地显示自己的个性角色价值。

 

追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相关文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试谈文言文的魅力与学习(网友来稿)04-14

万紫千红总是春--话题作文春题解及构思示范(七年级下册)04-14

总是迟到的嘟嘟教案09-02

东风破高中作文02-11

万紫千红的花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万紫千红的花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万紫千红的花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大班教案:总是迟到的嘟嘟11-26

《一面》说课稿03-03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