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诗《塞下曲》《凉州词》《蒹葭》《相见欢》练习 (九年级)

时间:2022-04-14 20:21: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册古诗(《塞下曲》《凉州词》《蒹葭》《相见欢》)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

1.李白《塞下曲》(其一)

九年级上册古诗(《塞下曲》《凉州词》《蒹葭》《相见欢》)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答: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3)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4)阅读下列诗句,综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物候与纬度的关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反映物候与地势高低(即高下)有关系。

2.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

参考: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思家怀乡之情)

解析:羌笛吹的曲调恰好是哀怨的《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上”在炼字上有和好处。

                                                                                 

                                                                                 

解析:“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答:“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图名为:春江鸭戏图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1)这首诗所描绘的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                  之处可以看出。

(2)惠崇的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群戏水、蒌蒿之密、芦芽之短。

(3)“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

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4)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正是这想象和联想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5.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完成第1-5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       、        、       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相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点: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案:1. 追求、思慕、迎娶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 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4. 辗转反侧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6.阅读《蒹葭》,完成下列题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分析: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1)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      到     ,再到      ,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答: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7.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分析:“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陈艳梅

【九年级上册古诗《塞下曲》《凉州词》《蒹葭》《相见欢》练习 (九年级)】相关文章:

《蒹葭》鉴赏04-14

《蒹葭》教学设计03-06

诗经蒹葭教案05-07

《诗经·蒹葭》教案05-07

《蒹葭》教案4篇01-10

蒹葭架设水中蓬莱--《诗经秦风蒹葭》折射的美学思想(网友来稿)04-14

《蒹葭》教案(通用8篇)03-09

《蒹葭》教学反思(精选3篇)04-16

实用的《蒹葭》教案(通用9篇)05-16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