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2-04-14 20:32: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leixiang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人们常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形容那些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形容那些高明的谋略家,这并非溢美之词。相信大家学习本文将会感受到这种风采。

一、检查课前预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3) 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字音 

氾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瑕xiá             阙quē秦           杞qǐ子         逄páng孙

3文常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还作了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春秋三传”

二、课文探究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自主学习):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4.了解主要人物(自主学习)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5.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合作探究)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盟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秦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6.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题:简析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勇士   辩士

总结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三、课后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    本文从秦、晋联合出兵围郑起,到秦、晋分别撤军离郑止,情节紧凑完整、波澜起伏,记叙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习本文,就要着重领会以下几点: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设计。

    3.有关古汉语常识。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古汉语常识

   实词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虚词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合武德的。)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总结、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

    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leixiang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03-0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3-04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