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谈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20:31: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谈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胡再平  

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谈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高中语文教学,最有神采可睹,也最易落于平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凡是既具有挑战性又能不断让人获得成就感的事物,总是最先受到瞩目,而语文教学是不在其中的。它面广点多,既源远流长又日新月异,是一门动态的强调积累和运用的学问。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所持的态度有失偏颇。要么轻视它,以为它不教自懂;要么畏惧它,因为它永无止境无法一蹴而就。若把语文教学比作一场赛事,这是它不战先令人气短心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课前引导不够,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变化,或是知识点安排过于密集抑或明显稀疏,或是授课语言缺乏机智与幽默,都会使学生感觉疲倦无聊致使兴趣不高、精神涣散从而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生实际,有效高效利用课堂,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愿望和努力方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张弛有度而又收获颇丰呢?

        一、重视和利用无意注意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两种记忆,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期目的的注意,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不加任何主观努力的注意,是自然而然的注意。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有意注意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就会感到疲劳。因此在实际活动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总是交替进行的。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当然是一项需要付出高度有意注意的艰苦劳动。唯其如此,更要充分重视人的注意力的生理属性规律,多方调动无意注意的参与,激活大脑的各种潜质与兴奋点,从而保证工作学习的质量并提高其效率。忽视其中的任一方面,必将影响学习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

        然而,引起无意注意是有其客观条件的。一般地说,新异的东西,人们的心理活动就会指向并集中在其上;变化的事物、强烈的刺激,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法力求新颖多样是十分重要的。呆板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也激发不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唯有变化,才能使学生主动地专注于无意注意继而转化为有意注意。语文教学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可以采用引人入胜情感浓郁的导语,创设准确具体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导入到诗情画意之中,使其产生激情,然后迫切地去学习课文。可以借助欣赏插图来导入新课,如学习《祝福》,可让学生先看该课的插图,观察图中人物的年龄、神情、衣着、动作、背景,归纳出问题,"祥林嫂为什么才四十多岁就成了这样呢?她为何在别人准备祝福过年之际却在风雪中讨饭呢?是她懒惰?是她不会过日子?还是她……?"采用这种先"形"为主的方法,一则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激发学生去探究造成其悲剧的根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二则设置悬念,质疑解惑,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更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语文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讲到底"的原始单一落后状况。据专家测定,人对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接受能力为4.6比特/秒,而对画面却是前者的十倍,所以我们要努力让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甚至电脑终端进教室,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兴趣性和科技含量,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产生"美"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大量的有效信息。还有许多老师在作文评改中采用的给学生一定的评改标准,让其自行或相互批改,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分析优劣的方法,也是对无意注意理论的运用。因为让学生处在崭新的主导地位上,以老师的资格开展工作,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批改之中,就会使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产生,学习兴致倍增  ,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像设计科学而优美的板书引发学生的由衷赞叹,利用他们争强好胜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热情鼓励他们模仿、钻研,使其逐渐感悟、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克服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等等,方法不一而足。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利用无意注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成其学习动机的积极心理因素,它必将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从事学习活动,如此也就形成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化,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全方位启动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不单强调自觉,更强调兴趣。有兴趣的能为之废寝忘食乐而不返;没兴趣的,犹如强按牛头饮水,食不下咽,劳而无功。倘若一个语文老师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他的语文教学就  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依笔者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志诱趣。"志"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信心来自于志向,动力产生于信心。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讲学习目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了解革命领袖马、恩、列、斯、毛都是运用语言的能手,毛泽东主席还是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行家,每一位诗人、作家甚至科学家都是由于学好了语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学生很感兴趣。懂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让他们拿起语文书,心有大志,面有笑容,暗有决心,明有行动。

        以情诱趣。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用什么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以成诱趣。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最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即对他付出的努力给予承认。学生的这种需要是完全正常,无可厚非的,老师应当予以满足,对他们的成果充分尊重多加肯定。老师不应轻易批评、指责学生,更不能故意挑学生的毛病,相反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并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如在课堂提问时,既不可过难,使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也不可一望即知,令其不屑回答。应给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都能获得成功。批改作业不轻易判错画叉,应创设多种符号提示学生理解有误、表达欠佳,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表达了老师的一种期待,激励学生不断克服眼前的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为学生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如朗诵、演讲、记忆比赛、习字、作文竞赛、作业评比等,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其自信。

        以变诱趣。教学是门艺术,教该有法,但贵无定法.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心理,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好的教法不但能启发思维,发展智能,而且能使兴趣永旺不衰。变换教法,穿插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上课经常搞"综合经营"--眼、耳、鼻、口、手、脑并用,读、听、说、写、看交错。不同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使用读书、听写、提问、造句、复述、改错、续写、背诵、作文等方法,从不搞"单打一"。力求巧妙运用各科知识,活跃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还能启发学生广开思路,认识世界。如在讲授议论文  三要素关系时,用几何概念来解释这三者的关系可使学生一目了然,即:论点即求证,论据即已知,论证即求解的过程;几何题可以一题多解,同样运用证据证明论点,也可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此得出"论据和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的结论。如此,学生理解得深刻,习作时便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以疑诱趣。质疑是学生知识与认识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和矛盾,是学生对教材实现认识飞跃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标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因此鼓励学生质疑是极其重要的。要讲课不平淡,办法之一是设疑。有的疑让学生答,有的疑教师解,有的疑问而不答(学生大多知道,但易忘易错),有的疑难可让学生短时间讨论。为了解疑,同学兴趣浓厚,讨论热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教者观察、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较难的疑点,可留到课后,把学生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破了兴趣与求知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关系的主导的教师,务必要倾尽心血,匠心独具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门。

        三、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桥梁。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培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听,包括听课、听广播、听报告、听别人讲话等。

根据语言学家统计分析,人的整个交流信息中,通过听的渠道获取的内容占绝对优势,它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效果。一般说来,人的听力可以用一个简单而通俗的公式表示:听力=用耳听+用心听,而其关键在于"用心听",也即"认真听"。要使学生能够认真听,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不拖泥带水;生动明了,不呆板晦涩;条理分明,不杂乱无序,才能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其次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否则或当耳旁风,或充耳不闻,必定收效甚微。一般的听,声音在脑持续0.5-2秒,如果特别注意则能持续5-20秒形成记忆,注意力是否集中,听的效果有十倍之差。再次必须有听的具体目标,目标数量要适中,提问一定要具体明确。教会学生听一句话如何抓住关键词语;听一段话,怎样筛出关键句。久之学生好的听课习惯就会养成。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训练听力,坚持收听新闻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安排读报时间,经常召开讨论会。为促进听力练习,可用作文或课外语文活动等方式进行检查。

        2、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该习惯,首先要向学生讲请清观察的意义;其次是指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观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认识大自然及社会生活,随时随地对校内、班内的同学、事件、环境等进行观察,然后总结出被观察对象的特点;三是每次观察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目的、方法及过程。观察完毕要让学生总结观察所得(或口头或书面)。老师应把好的经验让学生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尝到了观察的甜头,就会主动自觉地观察,逐渐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说是在语言交流中占绝对优势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时时用标准音或利用电视、广播、录音向学生示范。其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堂上要砍掉教师的无效劳动--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代之以学生有效的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训练。教师应把训练计划写进教案里,落实在教学中,保证学生在每堂课或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有机会开口:开口学知识,开口用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此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主持采访等活动,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课堂内外的各种方式的写作训练,无非是想在多写中提高写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却不能仅仅靠作文数量的增加。事实证明,凡是学生感到写不出硬写的,尽管多写也无济于事。"为文造情",劳而无功;"为情造文",事半功倍。要养成练笔的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艰苦练习过程。要使学生不把练笔看成包袱而看成乐事,关键在于教师要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的练笔机会。除作文和听课笔记外,学生较感兴趣的练笔方式当推读书札记。记札记应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每天摘录一点,诗、文、随笔、评论、警句、谚语、语汇等,凡读后有感,都可以编进学习札记中。对札记记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兴趣,养成自觉练笔的习惯。此外还应大力提倡学生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多写来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二是放胆写文,写心里话,鼓励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开阔胸襟,塑造人格;三是探索可否以平时练笔习惯的培养替代目前主要的连笔方式--命题作文,以符合学生日后应用语文的实际,实现文以致用的目的。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是多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相当学生阅读都是只观大意,随读随忘,收效甚微,问题就出在没有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去读。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所在。在课内,应着中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领会课文内容并通过仔细阅读发现问题释疑解惑。由于课内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多读必然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而以课外阅读为主去实现。实践证明,语文学得好的同学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获益于有效的课外阅读。足见抓好课外阅读,养成用良好方法阅读的习惯是多么重要。此外,在阅读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如做知识卡片等。

        6、培养学生自觉地记忆和背诵的习惯。中学生记忆力强,是汲取知识的大好时机。多记多背有助于发展读、写、讲的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要努力克服记忆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盲目的记忆势必要靠机械记忆,学生尝不到甜头,必定视之为负担,即使强记了,也会很快地遗忘掉。如果能自觉记忆,记忆的过程就是自觉领会原文的过程,记诵就会成为发展能力的一个环节。其二,记诵的内容要科学安排。要增强自觉性,必然要涉及记诵内容。许多名句、名诗、名篇经过几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考验,保存至今,从内容到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口头和笔下,理应多吸收一些,以便借鉴。但对教材的背诵篇目和数量要进行调整,不值得永久记忆的就只读不背。本着古诗文为主、现代名家名篇为辅的原则,根据年级特点,选定恰当的记忆篇目和数量,通过课内课外两条途径培养学生自觉记忆的良好习惯。

        7、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常会碰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释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而不是越俎代庖。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只有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饶有兴味而学有所得。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

 

刘柳

【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谈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也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04-14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艺术运用例谈(网友来稿)04-14

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4-14

以语文作业为例谈竞赛制教学法中04-1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法04-14

谈《祝福》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网友来稿)04-14

谈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4-14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网友来稿)04-14

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