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4 10:57: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型】新授课

《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以学生尝试阅读为主(尝试分析结构、尝试品味语言、尝试展开联想、尝试模拟表演等)老师组织交流,讨论并适时点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简况;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2.教师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①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 

  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本文作者却只写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

(三)出示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四)检查预习情况

差使 狼藉 籁籁 迂腐踌躇 蹒跚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2、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以上内容可分步完成)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理解: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意思)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思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学生自我小结。(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结束语。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产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背影。而这些背影都留给我们足够的想像空间。在朱自清的眼中,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尤其是在当时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种关爱更显可贵,也就更感动人心。

七、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朴实语言中的满腔深情。 

八、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开头:直抒胸臆,落笔点题     

看父买橘:细致刻画,突出主题        爱子深情

车站离别:离情别绪,加深印象      感念父爱

结尾: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知道全文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是在用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显得非常朴实,甚至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一个也没有用。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学生尝试圈划朴实简洁中见情义的语言,并作批注。(鼓励学生自由圈注,教师可提示从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方面着手)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间合作交流;师生间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表演“父亲”过铁道时的动作。

教师预设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

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过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6.“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找”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7.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找”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条房好好照应“我”,“找”心里暗笑他迁;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主见。

8.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找”,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找”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9.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

语有“瞒珊”、“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10.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11.“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 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伯父亲看见?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是担心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12、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

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

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口头作文

    1、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求有真情实感。 

    2、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全篇文字朴实简洁,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平常的,读者也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通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悦情的陶冶,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把口头作文整理成文,写在随笔本上。

七、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哀)   

描写背影     第二次流泪( 怅惘)       父爱子

刻画背影    第三次流泪(感动)

思念背影     第四次流泪(伤心)     子念父

构思:截取片段抓住特征

                  语言:朴实简洁 饱含深情

【课后反思】

 

张信玲

【《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5篇)04-23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02-25

窦桂梅《观潮》课堂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04-14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4-03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鲁教版选修《听颖师弹琴》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