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杜鹃 教师随笔

时间:2022-04-14 12:40: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门杜鹃 教师随笔

 

石门杜鹃 教师随笔

我第一次去石门,是在大二的暑假里。母亲问我想不想和她一起去采挖虫草,我欣然应允。进山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所以兴奋完全掩盖了进山要遇到的艰辛。等到要进山了,才发现路途的艰难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所谓石门,是我说的八宝十景之一。谓其为“门”,实因山巅石柱并立,酷似门柱而言。我与母亲沿山麓而行,眼前风淡日暖,野花缤纷,蜂旋蝶舞往来其间,忙碌不已。脚下青草依依,横卧其上,清凉而又舒适柔软。我一路兴致勃勃,欢呼雀跃,心神俱佳。等到要上山了,母亲告诫我,要缓步慢行,边走边休,调匀气息。我哪里肯听,为了表明我很能耐,卯足了力气蹦走欢腾。可三五分钟后,就发现胸闷如坠,双膝酸软,粗喘如牛,嗓子几乎要喷火。母亲看我的狼狈样笑笑,抬手指向山顶。才见山的坡度几近八十度,那山上小径时隐时现,出没于矮灌蒿草之间,处处陡急,有些地方仅可容足,有些需踩石而过,而更多的是在裸露的红色砂石上,稍有不慎滑落下去那可是没什么阻挡之物的。见山顶石柱隐约可见一斑,我便依照母亲的做法休息片刻,调匀气息,悠然缓行,当跃则跃,甚至借矮灌之躯,努力攀援,说笑之间既至山腰,方知登山不可急躁。选一能容身之处休憩,放眼群峰环绕,自己如置身罐中。而群峰浩伟,自己渺然如尘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若不能珍惜,到最后怕是连尘埃也不及了。

起身再攀,神气爽朗,狭径险途渐渐逝于足下,不自觉已到山顶。四顾群峰苍翠,清气浸神,近看牛羊点点,浮移不定。而身旁即是石柱,笔直呈圆柱状,粗有三四米,高数丈,左右呼应,相距十多米,其下平旷,为粉色砂石,细如盐粒,几乎没有泥土可寻。母亲说左边石柱上有石猴,可站在石柱之下根本就看不到。见左侧有稍高的峰岭,就又向上攀去,不过路比刚才上山时好多了,还有青草相伴,野花摇曳相迎。山上清寒,风虽小而凌厉,直透衣背,满身的汗气立即失了肆虐的资本,悄然而去。及其上,始见石猴栩栩然于石柱上俯瞰山川。

从侧峰向北望,对面山顶有大大小小一群“石像”,其中一处远观酷似毛主席背手远眺,农人们起名叫“毛主席丫豁”,十分形象。还有单杠、双杠之名,倒不觉得十分像。再往前走,即到了这座山的最高处。这是一处稍显平旷之处,黄色的小花开的遍地都是,风中飘着阵阵青草泥土和花香混合的味道。母亲告诉我,再往前走十米,就是石门最秀丽的景色--石门杜鹃了。我抑制不住激动,疾奔向前要一看究竟。我很小就听说山里有很多杜鹃花,采挖虫草的人会时不时摘一把下山,不想要了又丢在路上,我见过好多次,白色的花,褐绿的叶子,多半已经蔫了。我的想象里杜鹃是开在山脚下的,这里一丛那里一朵,就像开在山下的野枇杷。可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十分惊讶。你想象过疲累至极时突然看见满园春色的惊喜吗?你想象过艰途困境无路可走时突遇桃花源的情景吗?这都不算什么,我眼前的景象是天宫美景不小心落于此地。不信吗?看啊,漫山遍野的白色,层叠相递,由山顶延伸至山脚,没一丝空隙遗留。白色的花朵远观状如牡丹,近看则是十几朵小花组合而成,颜色洁白中透着淡粉,宛如一位位娇羞的新娘脸上起了红晕,莹莹满目。可这些盛放在高山之上的新娘,又不是单纯的娇娇嫩嫩,是带了高山的坚毅、群峰的宏博、天地的灵秀的。她在高原群山间自开自谢,以风雨为恩,以晦明为荫,嫩而不娇,贵而不俗,清而不高,古往今来笑对岁月、淡看沧桑。听说蜀地杜鹃色艳欲滴,而此处杜鹃脱尽艳俗,是昭君魂落抑或是文成魄归?

撑起这满山魂魄的杜鹃茎枝也是一奇景。枝桠高不过一二米,交错盘旋,相互纠结,其间隙别说是人,就是老鼠通过也会很吃力。而杜鹃枝的一大特性是脆而密实,断面光滑,不易伤人。于是我和母亲直接踩踏在枝头,像平地走路一样在杜鹃枝头走来走去,这样的景象经历怕是今生难有其二了。杜鹃的根是很好的雕刻材料,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朋友送给他一尊木雕观音,就是拿杜鹃根雕刻的,木质细腻,色泽乳黄,温润如象牙。杜鹃性阴,多生于山阴,叶厚耐寒,花期不足月,故一年中只有阳历六月可以一睹芳容,其余时间只有褐绿的椭圆形叶子覆满山坡。而因为长年累月生长,其下苔藓就获得了天然的庇佑,生成厚厚的绒毯。但这绒毯并不单调,还有山珍鹿角菜生长其上,轻轻一抽就是一簇,拿回家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直到红日西沉,采挖虫草的人们开始下山了,我和母亲才从留恋中醒来,相视而笑,虫草是没挖到,鹿角菜倒是收获不少。抱着一大把杜鹃花,踩着夕晖回了家。若是能筑一小室于此,不求常往,偶住几日,与杜鹃为伴,吸纳天地山川之气,也是三生之幸了。

我第二次去石门是在两年后的十月份,山上已经寒气逼人,早没有了杜鹃花,但是那漫山遍野的翠绿依然精神抖擞。这份绿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从第一株杜鹃生长起来到遍布满山,都用了多少年。她不像屈原笔下的橘树可以名垂千古,没有人为她写下不朽的诗作去赞美,但她依旧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在岁月里悠然前行。这鲜活的山川见证者,和石门的一对石柱一起,构筑着家乡的秀美。我很少有机会回家乡去,更少有机会进山重温昨日的感受。但是这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已经在记忆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还时常魂牵梦萦。

 

李玉梅

【石门杜鹃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关于杜鹃的漫议04-14

《杜鹃枝上杜鹃啼》的两处细节分析(网友来稿)04-14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11-26

华清池(教师随笔)04-14

杜鹃圆舞曲教学反思03-09

教师如厨 (教师随笔)04-14

深沉的父爱(教师随笔)04-14

教师教育孩子随笔12-16

永远的选择 (教师随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