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质疑途径初探(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04: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质疑途径初探(教师中心稿)

   050304   河北井陉障城中学    王利锁     0311--2391251

阅读教学中质疑途径初探(教师中心稿)

   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不仅是求学者深层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育者高效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是深层阅读的起步,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疑惑开始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不断思维,不断探索,就会加深对学习材料的深层透视。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精辟的道出了此中的道理。

    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  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语)。所以在阅读材料时不能或不善发现问题,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造成了走马观花的肤浅阅读。鉴此,教师须指导学生发现质疑的“路径”,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就质疑“途径”,做了以下尝试。

    一、平淡中导疑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对司空见惯的平淡语句、平淡事物、平淡事情,学生尤其不足为疑,这时教师需适时诱导,启其生疑。在讲《祝福》时教师可诱导:祥林嫂、四婶、柳妈的真实姓名是什么?(没有姓名。生活了一辈子连姓名也没有,可见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之低)节俭的祥林嫂为何舍得用十二鹰洋捐门槛?(说明神权思想对祥林嫂的迫害)又如针对《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可引导:为何象“裙”?为何又必须是“舞女”的“裙”?(荷叶像“裙”;“亭亭舞女”短而摆动的裙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出水很高”且“上摆”的荷叶之状)这些问题看似平淡,但仔细品来内容颇丰。

    二、怪异中生疑

当感触对象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形成相悖时,就会比较自然地产生疑惑。遇到同常理、常规、常形、常识等相矛盾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如对标题《半夜鸡叫》《死海不死》《地球是圆的吗》的生疑;对《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是怎样的世界。”中句末不用“?”的生疑;对《祝福》中作者写阿毛的遇难故事竟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两大段文字,是否罗嗦的生疑。在解决疑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匠心。

    三、矛盾中起疑

在阅读中要发现材料中语句之间的矛盾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针对矛盾引导学生起疑,在释疑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把握。如对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疑,对<<荔枝蜜>>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麽高尚啊!”的惑;对<<卖炭翁>>中老翁“可怜身上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疑,对<<守财奴>>中七十六岁的老头却能腿脚如此灵便(“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的惑。

    四、比较中探疑

采用纵横比较的办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借助同与异的比较,将材料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问来。如《荷塘月色》与《荷花淀》语言运用的比较。朱文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给人以美感;而孙文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人一种庄严感。为何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写呢?一个以美景反衬不平静的心情,一个以庄严之景显示军民同仇敌忾的心情。《药》中华大妈在劝儿子吃药时说:“吃下去罢--病便会好了。”吃下药后却说:“睡一会罢--便好了。”这两句句式相同,后一句却省了一个“病”字,原因何在?它体现了华大妈坚信吃下去药“病”便没有了。这也看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我们还可以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白杨礼赞》和《风景谈》进行比较。

    五、细微处寻疑

在阅读时不可小视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小小的标点,甚至括号中的舞台说明。真是“一枝一叶尽关情”。对小小疑点的发现与突破,对“面”的理解将越透彻。《药》中写康大叔的眼光“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拴缩小了一半”。“眼光”怎能像“刀”形呢?其实讲的是神似,一方面极写眼光像刀一样锋利表现其性格的凶横,另一方面还写出了其职业--刽子手的特点。《守财奴》中写葛朗台“瞪着金子的眼光”,为何以“金子”说明眼光?一是表现了其性格特点(爱财如命),二是显示其职业--商人的特点。

    六、批判中究疑

消除心理定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意排除众人和权威在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树立这样思想:名人名作未必完美无缺,由于受时代、思想的限制可能白璧微瑕。要用辩证的观点多方位、多角度认真研究每一篇课文。可以是对思想内容、思维定势的怀疑,也可以对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的指瑕。

除此之外,质疑的途径自然而然的还有“见疑生疑”“见难生疑”等等。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内容上看,可以从题目,字词句段,文章内涵,艺术技巧,甚至包括插图、注释、标点以及舞台说明各方面质疑。如果再换一个角度,还可以对教师所授内容或观点质疑。以上讲的六种质疑,从总体上看体现了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许多人讲质疑多侧重反向思维,本文只有第六种是反向,其余均是正向,这样便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因为在教学中正向质疑、探幽发微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反向思维“吹毛求疵”所占的比例。

    质疑是求知欲的表现,是探索的动力,是孕育创造与革新的温床。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善于在各方面“有疑”,又善于在各方面达到“无疑”,那么,我们的教学便必胜无疑了。

【阅读教学中质疑途径初探(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自读、质疑、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

质疑《犟龟》中犟字的注释(教师中心稿)04-14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

古诗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

阅读教学中的表演法 (教师中心稿)04-14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

在阅读教学中突破作文难关(教师中心稿)04-14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04-14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04-14

倡导合作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