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由来(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5 01:13: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由来(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

如松

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由来(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

说到唐朝的历史,就不能不说突厥。突厥是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有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公元552年,建立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583年因隋朝的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他们之间的分界是阿尔泰山。要说世界历史上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或许古罗马帝国和突厥汗国不分上下,突厥在最盛时的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今贝尔加湖),南临阿姆河南。

唐朝初期,东西突厥灭于唐朝,高宗末年,东突厥复国(后突厥),公元745年,后突厥被回鹘所灭。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南下中原,受到唐朝招抚。

唐朝灭西突厥以后,原西突厥汗国所属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蒙古帝国曾建立钦察汗国)、处月等部落依旧活跃于西域地区。突骑施部在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起了重大作用。而现代的突厥指的是突厥语民族,人口近2亿,遍布从土耳其至西亚和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

天可汗是西域各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意为天下共主。唐朝灭亡了西突厥之后,按一般人的想法,这些地方都成了唐朝天子的“王土”和“王臣(民)”,可为什么他们不称呼李世民为皇上,而称呼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期,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

但唐朝对少数民族的做法和历史上其它朝代的帝王不同。东突厥灭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对他们如何处理,唐太宗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就召集群臣商议。一些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一些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迁到内地,会成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地。唐太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对魏征是言听计从,可是这次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同意了温彦博的主张。温彦博建议把内迁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突厥的首领也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不少内迁的突厥人还住进了长安城。京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

同时,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大臣十分爱惜。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率突厥部众内属后,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来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唐太宗还赐予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契苾何力率铁勒部内属以后,唐太宗任他为左领军将军(武官),他屡建战功,一次随唐太宗出兵,被敌军刺伤,太宗亲自为他敷药。有很多少数民族大臣在唐朝建功立业。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将。

也就是说,唐太宗在攻灭突厥之后,虽然在相应地区设置了都护府等军事机构,但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仍有酋长来治理,民族习惯、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得以保留下来,这与古代帝王的想法和做法大为不同,他们大多执行皇帝的做法,将被征服地区纳为“王土”、“王臣”,自己当一个更大的皇帝,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唐太宗的这些做法得到了西域少数民族的拥护,极大地提升了唐朝和唐朝人在西域各民族心中的地位,这展现了唐朝人博大的胸怀,从本人的理解来说,唐人就是自信、自豪、谦逊、胸怀博大的人。基于唐朝有强大的实力(军事实力是其中之一)和博大的胸怀,东突厥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落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顺唐朝。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一起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从这一点来说,的确,唐太宗用开明所建立的功绩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唐太宗值得自豪,皇帝是自己封的,对“王土”“王臣”的统治是强迫进行的;而天可汗是各国和各部落真心诚意拥戴的,这有根本的差别。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鲜血流了满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杀身殉葬。松赞干布也上书效忠致哀:“先皇晏驾,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意思是说,新天子刚即位,如果有臣子不忠于新皇,我将率兵平叛。这位松赞干布先生为何对唐朝如此心服口服?说起来有点好笑,源于想娶一个唐室的媳妇。初始,吐蕃松赞干布派人向唐朝求亲,被唐朝拒绝。松赞干布就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唐朝派出大将侯君集率领唐军攻打吐蕃军,侯君集率领的主力部队还未出手,先锋牛进达部就将吐蕃军队打的大败,松赞干布惊慌失措,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还未到达,吐蕃就退出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可这位松赞干布先生还未忘记娶媳妇的事情,再次请婚,连聘礼都派人送到了长安,包括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按说开头的时候,唐太宗不同意,现在打败了吐蕃,松赞干布看来只能梦里娶媳妇了,可唐太宗不同,军队打了胜仗,倒同意了婚事,这就有了文成公主出嫁的故事。通过这件事,由不得松赞干布不对唐朝心服口服,所以,唐太宗去世后,也就全力拥戴新皇帝。

还要说明的是,可汗只是一个军事首领(盟主的意思),而且唐朝与西域各国之间建立的是近似于一个军事联盟,联盟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动乱的时候,其它国家都有出兵平叛的义务,所以,唐朝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西域各国帮助唐朝出兵平叛,包括铁勒、回鹘等部落的军队。在平定黄巢起义的军队中,就有一支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队,唐朝灭亡之后,建立了后唐,

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西域各国自然不敢奢望天可汗的荣誉,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唐朝内乱不止,国力不断衰落,西域有些部落自称为天可汗,希望取得各国军事总管的地位和可汗的荣誉。

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为唐人,主要源于唐朝从太宗到玄宗的100多年,唐朝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军事实力强大,更主要的是: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朝代,在唐朝,几乎所有的宗教包括中原地区本土的和西域的各种教派都可以平等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宽容的政策,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有较大发展,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袄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并取得发展。各种文化争奇斗艳,迸发出无限的活力。这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奠定了基础,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文化环境。这样的环境必然形成自信的唐朝人民,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奠定了唐朝的繁荣和唐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天可汗,是西域各民族对唐朝皇帝的称呼,西域各民族自愿尊唐朝皇帝为天下共主,唐人则是西方民族对唐人的赞誉,赞誉的是自豪、自信、开明的唐朝人。

【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由来(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堕落!(谏太宗十思疏)04-14

唐太宗五事定天下(谏太宗十思疏)04-14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04-14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04-14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3-04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3-06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