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简单中的不简单”小学数学反思

时间:2022-03-02 13:03: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中的“简单中的不简单”小学数学反思

  小学数学从知识的角度看,在成人眼里是真正的“小儿科”,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记得另一位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说过:学生学数学是有困难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把看似简单的知识认为孩子也应该简单,孩子不能简单就认为孩子有问题,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曾扼杀了多少学好数学的梦想。

生活中的“简单中的不简单”小学数学反思

  张奠宙教授提出:我们要让学生有一个数学的头脑,一双数学的眼睛,一副忧国忧民的心肠,这才是我们数学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指出:我们数学课的目标不但要有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有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作为一种载体是我们所追求的,但不是唯一的,看似简单的知识里,其蕴涵的实质与深奥的知识是相通的。在苏教版第十一册 页比较几个数大小时,学生的表现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在成人看来十分简单,因此一般是直接出示几个数让学生比较,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学生差错较多,只局限于比较数的大小,有关转化的数学思想,特别是灵活比较的思想始终被机械的做题掩盖了,因为比较方法的灵活多样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在比较中异彩纷呈的思维因缺少碰撞的舞台而被扼杀了。于是我在比较几个数大小之前,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5/6○0.5

  生1:∵0.5=1/2=3/6<5/6

  ∴5/6>0.5

  生2:∵5/6≈0.833>0.5

  ∴5/6>0.5

  生3:∵5/6≈0.8>0.5

  ∴5/6>0.5

  生4:不对,应该5/6≈0.833,不应该5/6≈0.8,所以生3的做法不太正确,不符合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的规定。

  师:生3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先思考后小组交流。

  生5:生3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5/6≈0.8,从中已能比出5/6与0.5的大小,所以不必一定保留三位小数。

  生6:我有意见,如果像生3那样,那么生2不是做错了吗?

  生7:生3的做法与生2并不矛盾,生2的做法是正确的,生3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生8:我知道生4的意思,我要说明的是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并不是一定保留三位小数,这里保留一位,已经能比较出大小,所以就不必一定保留三位;反之,如果我们要比较5/6与0.833的大小,可能单保留三位还不够,要保留四位,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掌声自然响起)

  生9:我还有一种方法:

  ∵0.5=5/10<5/6

  ∴5/6>0.5

  师:为什么不把5/10约分成1/2。

  生9:因为0.5=5/10,5/10与5/6分子相同,我们可直接比分母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而如果约分,约分后还要通分,反而显得没有不约分那么简单。

  ……

  看似简单的知识里竟隐含着如此深奥的道理:做数学与过生活一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决方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有随着现实实际不断变化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数学的生命在哪儿?不在机械多做几道习题上,而在通过做题,人们从做题中得到的启迪上。数学的头脑,数学的眼光,其核心是变化,是变化中的不变,是不变中的变。

  我想学生通过这么一个片段的学习,明白的道理,所受到的启发是远远地大于纯粹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竟搞的如此复杂,有必要吗?我想仔细咀嚼一下,可能有所收获——在多种方法的表面状态下,蕴涵了比较数大小的基本思想:把不同形式的数转化成相同形式的数再进行比较;在比较多种比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与优化,数学不但要多样,也要优化,优化是相对的,对优化的追求是绝对的;数学的灵活与多样是数学的本质,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呆板套用概念、公式、定律、套用老师说过的话;在学生的尝试与交流中,体现了探索知识的历程,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悉心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中,体现了老师的人文关怀。

【生活中的“简单中的不简单”小学数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03-07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04-28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07-15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11-03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反思03-13

《生活中的趣事》教学反思09-14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10-11

生活中的数字教学反思04-12

《生活中的线》教学反思04-28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