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8 08:20:19 维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中例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并交流。然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因为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十一写到正月十九,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其次,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把理解课文内容都压缩在第二课时,任务繁重,因此,在一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2

  这是新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还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带着年的喜悦走进了课文的学习。值得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外搜集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了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了独特的年风俗。但是,让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资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1、没有学会处理资料:

  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但有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要真正落到实出。

  2、搜集资料的学生始终是一部分,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师的动员工作还要做得细致些,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搜集了资料的学生多激励,产生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资料和课文学习割裂开来,是两张皮,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习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3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有关资料。找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4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九,老舍笔下“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时间关系,开学第一周,我将教材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移到前面来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开学第一课,课堂还是熟悉的课堂,孩子们照常做着充分的预习准备(当然也发现小部分人应付了事),初定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课后我反思着自己的这节课:课堂环节安排。

  1.了解本组课文编排导入新课(这环节过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当学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没有见好就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了,说明课前并没有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内容)转换问题后”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谈开了,有的说是除夕守岁、有的说是元宵的.灯展......(说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3.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针对词、有针对句也有针对篇章提出疑问,这也提示着我“学贵有疑”要珍惜学生这种能力并加以培养提高!

  4.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这也是课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时间过于仓促,少了梳理和朗读和总结的时间,颇感遗憾!这更是提醒着我,课堂上一定要精简教师语言,学生懂的老师不说,学生会的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5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完整,给人一种近乎于拉家常一样的平易近人之感。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6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指名读课文的基础上,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什么?从北京的春节中你都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然后浏览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师生共同参与,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对春节丰富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7

  关于本文的教学,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抓手”。课文这么浅显,内容这么熟悉,语言这么俗白,教什么能让学生有收获呢?怎么教能学生感兴趣呢?后来根据团队的备课意见,逐渐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学分为很明确的四个板块:概说课文、初识规矩、探秘规矩、领悟写法。

  在“概说课文”这个板块,我故意设置了一点“障碍”,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来说,这样就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还涉及到语言的组织了。孩子们得在脑海里搜寻“有……有……”的四字词语,还得找课文内容与之匹配,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初识规矩”这个板块,就是要求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词句,知道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及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过春节。这也是对课文脉络的梳理。

  “探秘规矩”这个板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到“规矩”背后的东西——情。这个“情”里面,既有亲情,也有友情,还有邻里情。是这份情,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也是这份情,让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必须引进一些教学资源,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补充阐释,这样方能揭示“规矩”背后的文化内蕴。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关于过年的歌曲、儿歌、祝福语,最后经过挑选,我主动为孩子们链接了三份资料。而其他相关资料,则由孩子们课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些资料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

  “领悟写法”是我几乎教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得意”,然后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本的言语内容,然后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尤其是一些写法很有特点的表达形式,我更是着力尤多,以期学生能达到模仿、借鉴、运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学生当下不能运用,作为“种子”播在这儿也是不错的,待到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了,也许它就发芽了呢!这篇课文的写法之奥妙,我们在课前研讨时已经提出来了,不再赘述。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孩子们对几篇文本进行比较,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想说明的是,《儿时的春节》是我几年前写的下水文,没想到这次教学竟派上用场了。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8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带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学生没有学会处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9

  读着老舍版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思妤《除夕》,思考着如何整合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否可以比较?那目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决定以课文为本,理清楚课文写作顺序,其所以然。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自由说指名说。结合课堂表格知道详写和略写部分,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较老舍的除夕描写和思妤的出席描写。

  第二课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比较。 读读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写写“我的春节”,点评(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这几天脑中一直盘旋的一个词是“文本解读式教学”,发现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是带领学生读懂教材,得出“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却没有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还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看似好心的举动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用手托着下巴听讲,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动作,有的发呆似的'看着我。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思想舞动起来,老师至关重要,课前的备课还得下功夫。

  今年为了全面推行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学校下大力气在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素质方面进行强化。教导处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同年级组开展赛课活动。

  统揽全册,还是选择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去年试过,今年又重新拾起,绝不是怯于应对新课文,而是,去年讲的时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体研讨的时候,大家也很热心的指出了我这一节课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对同事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虚心接受。可怎样接受?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既然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炼”的成果?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导入时的歌谣,学生拍手齐读,既烘托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比我上次我来读的效果好。谈感受时,有个孩子回答说:北京的春节真“俗”的!下一跳,还好原来是想说老规矩多。

  自由朗读环节。上次有老师说大部分孩子没读完,这次放手了,读完了也过了4分多钟。对于这篇幅较长的文章,这样的做法不适宜。徐老师的课堂上,这样的环节可以略,因为仅仅是在熟悉文章、读准字音。如果是:检查课前预习作业,这样效果会更好些。这部分,我怎么会说“B和C”的学生呢?语言有些随意了。

  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习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习惯的养成。去年有教师就提出这问题,今年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就很好的给上了一课,无论是听课、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细节都是。只有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习惯,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好习惯。

  交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当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课前设计,完整说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体分析时补充。交流探讨是我课堂教学的软肋,自己很羡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课堂仍“欠火候”。课堂上,很多学生直接把目光锁定在“除夕”。当然我也围绕着“热闹”展开。分析到“人们的活动”和“音、色、味”后,如果这样: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想必会跟好些。腊八蒜。着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

  课件中,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尽量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安排。没进行完的环节,留在第二课时。结束时的意图是想,分析完全文后,了解老舍先生详略得当的写法。

  纵观本节课,分析课文占用时间过多,师生交流有些纯粹,而没有做到像徐老师课堂上的,读悟结合。知,己不足,当改之。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0

  教学本课时,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们个个都高高兴兴地叙述着,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活跃的.课堂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万分。等学生交流完,我就带领着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畅谈交流,在娱乐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课前收集的大量的资料,由于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利用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自学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学生通过读课文,感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许多情景,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并通过范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3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应该在课堂上有所展示有所侧重,否则以后孩子们会对资料搜集失去兴趣,慢慢变成纯粹的应付或者耳边风。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当然,感悟的基点是“读”,也就是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对于现在的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训练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学以致用。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4

  周二下午的语文大教研,我上了一节引领课。说是引领课,其实只是一节随堂课。周一上午我接到教导处通知,让我报课。我就按照教学进度,报了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时间紧张,没有机会试课,更不要说磨课了。我准备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周二上午,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下午展示出来的就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

  由于我和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在文体中心这样的大舞台上课,尽管课前进行了放松谈话,但还是掩饰不住地紧张,课堂气氛显得比较压抑。课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孩子说,听着从话筒里传出来的变了调的声音,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即听即评是我校听评课的一贯原则,第二节课,全体语文教师在孙校长的组织下,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剖析点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张鑫星老师还记录了每个课堂环节所用的时间,并与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真的做到了科学听评课。最后,孙校长站在一定的高度,有理有据地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客观详细的点评。从她的点评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要有实效性,可以放在分析详写的环节里,通过讨论化难为易。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要热烈讨论,各尽其责,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学会追问,比如,一名学生汇报,教师可以追问“还有谁也画到了这个地方?你有什么补充?你谈得很好,能读好吗?”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三、在自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不要有过多的言语,给学生一个干干净净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习。

  四、语文课堂还是要充满朗朗的书声。

  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设计的初衷,由于孩子们刚刚过完春节,心还没完全收回来,所以课堂节奏要适当放慢一点。再加上《北京的春节》是下册第二组教材中唯一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三个课时进行设计。第一个课时由单元导读引出本课,学习本课生字词,知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找到每一个时间节点的人们的活动,初步完成思维导图。第二课时,先借助思维导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接着深入学习课文。先学习详写的部分,再学习略写的部分,然后进行对比,体会到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的好处。同时完善思维导图。最后找出文中小孩子在春节中的活动,并结合刚刚过去的春节,说说自己的春节是怎么过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深刻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第三课时,首先再次借助思维导图回顾课文,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作用。然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我国其他地区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拓宽视野。最后结合学生寒假完成的特色作业——春节绘本来进行交流,向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别样春节。通过两次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紧接着趁热打铁进行第一次周记——《我的别样春节》的写作。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为什么心中自认为完美的设计在实践中却走了样,留有遗憾呢?我想还是备课的功夫没有下够吧。如果备课充分了,教师在驾驭课堂上是否会更加自信地游刃有余?如果备课充分了,用恰到好处的清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春节的隆重与热闹,让孩子们看一看他们不了解的走马灯、杂拌儿和赛骆驼,孩子们是不是也会情不自禁地被北京春节的热闹与喜庆所感染而不那么拘谨呢?如何备课充分了,我是否会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第一课时就让他们在文体中心上,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呢?如果备课充分了,小组的活动是否能安排得更得当,开展得更充分呢?

  我不想用备课时间短来为自己掩饰这节引领课的失误。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只用了大约15分钟现场准备,却上出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当他回答苏霍姆林斯基“你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公开课?”时淡淡地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这个故事令我反复体味,教育是一种情怀,备课是一种修炼,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的修养来完善自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一堂精彩而独具风采的课,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需要终生研究的命题。我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提升教学素养和人格修养,努力把课上得真实、精彩、生动而富有内涵。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15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3-1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23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12-1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1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范文05-06

(精)《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7-11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5-06

北京教学反思01-12

《北京》教学反思01-24

北京的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