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30 11:18: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绐课。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我是想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 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先复习整数除法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很容易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 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上,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在小组合作方面我还应多钻研,如何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如何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乐于参与其中?将是我接下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课堂上,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魏书生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我负责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苹果、糖等,让学生自己通过“选一选,折一折,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在通过比较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最后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概括,得出分数概念。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

  心理学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环境能激发人积极向上。课堂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们兴趣盎然,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上做到“三活”即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二”、“灵活地学数学”。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了教学方式,从而成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步骤:

  ①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②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从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入手,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会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动手操作,去体验、交流与思考,“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平均分”,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习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强化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课堂中我把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绳子、六块小立方体和四根绘画笔交给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体验,进行交流与思考,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我从生活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实物,作为寻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寻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还利用分绘画笔,在整体的具体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会不一样。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论把什么东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和分数单位,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课中我牢牢抓住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课一开始我由生活中的测量桌面长度得不到以米为单位的整数结果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白分数产生的原因及历史。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通过四分之一,唤起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回忆,再从一盒巧克力既四块巧克力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再进行平均分时,先要把四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在8颗棋子和12根棉签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动,通过同桌间的讨论与合作,不仅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的意识,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整体数量不同,认识到这些整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通过举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此时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单位“1”的数学意识到与自然数1的'不同。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加强直观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数单位小数单位迁移到分数的单位,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分数单位。教学中通过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说一说信息中分数的意义时,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后在精彩的分糖游戏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分数的意义的拓展练习中来。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扩展。

  计算方法上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它也是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编排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扶放结合。

  理解意义和方法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围绕教学重点,以探究为主线组织课堂学习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原有的基础是已经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需要对分数的意义有较熟练的口述基础。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分数乘法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本课教学中继续让学生讨论、交流、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但相对有了一定难度,因此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班上学生比较弱势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如果对意义都不理解,算式都列不正确更不要说计算了,因此巩固练习中,从基本练习到稍有难度的练习,并加以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对于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既可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巧设“玄机”:出示一个被布遮盖住只露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个正方形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使学生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有信心到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

  1、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单位“1”的数量与每份数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1、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1)本节课我把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设计了投球比赛这一环节,先呈现投中球个数的信息,在学生争议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分析材料,出示投中球个数、投球总个数两个量的信息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决策。通过“选谁去合适”“只知道投中球个数能进行选择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给投中球个数的引入令学生迷惑不解,有的认为选小华、有的认为不能选,这样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奋状态,同时自觉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与生成中来。并随着“选谁去?”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突现了思维的过程,这样就把原本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数学教材实践化。学生学到的也就是“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并让学生深切理解了百分数在实际进行比较时起的作用。

  (2)在指导完百分数的写法时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然后让学生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百”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例导入,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百分数,在充分理解每个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对百分数的认识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

  3、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发言踊跃,全员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学生全体参与练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学生都已掌握。说明本课三维目标在课堂实践中都已得到落实。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单位“1”理解是认识分数的关键,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及解决问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努力之处

  1、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先出示月饼图,观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再出示正方形图,观察: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接着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2份、3份呢?引导学生回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观察思考,我发现学生对于过去学习的分数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分数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我精心制作直观形象的课件,运用直观图式,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展现了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就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3、将观察、比较、思考的教学活动贯穿始终。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一步一步地从具体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不断地思考、观察、比较活动,使学生理解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改进之处

  课堂上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

  1、个别环节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课堂上如果增加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这样的环节更好,学生的学习分数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知识也能活学活用。

  2、在描述分数意义时,有些学生能领会,但是语言表达欠规范完整,在汇报时我有些操之过急,缺乏耐心地引导。

  在追寻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使学生处于一种向智慧挑战的状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