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4 10:06: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一、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方程的思想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象x+3=5、3x=-1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所以本课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练习时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有错误相互纠正。在讲课时重视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做出准确的示范,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没有安排好每个环节应该用多少时间,在基础的练习题应学生口答完成。这样时间就会比较充裕。

  (2)由于课堂密度大,没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评价用语还不够丰富。课堂还缺少活力。

  (3)在得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进行了综合练习,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时学生似乎对等式性质有些模糊了。如果综合练习以后就强化一下等式性质,效果会更好一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教学反思《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6

  教前设想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前面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和解级以及等式的性质,为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要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来解。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不是很难懂,这里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总结,从特殊到一般,所以安排了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分别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可以参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要将不等式最后化成x>a或x教中情况

  这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一节课中,学生课堂的效率比较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教后反馈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情况的批改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表现为:

  1、这节利用探索稿教学,学生自我学习,这要求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在学生要独立完成思考和总结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一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活跃课堂的次序。

  2、在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从数字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困难,可以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中加入比较简单的数字和字母之间的加减乘除的题目,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就比较顺理成章。

  3、探索稿怎么去利用?其实一般探索稿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课堂的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对答案,教师简单的讲解,处理疑问,但这要求学生的的层次比较高,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处理,但由于内容比较多,整个课程比价经凑。

  4、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没有把不等号改变,虽然课堂上教师也做了特别的强调,这里还需要改进。

  5、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中,借用了天平来讲解,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理解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去掉这个环节。

  6、其实在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

  7、在这节课的后面讲例题的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见几种题型,可以多找一点最近几年的与不等式性质相关的题目。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重视教的过程,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如过我们能够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总结,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比我们教任何知识点都要重要。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中去发现等式的性质

  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教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观察,教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

  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视中发现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遗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天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交流显得不充分,教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

  《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所教的《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

  2.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应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方程的能力。通过学生尝试,交流,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课中围绕这些想法展开,效果不错,就是有点前紧后松。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8

  教后记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导入课题,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课本的很多章节,在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它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

  现就今天在初一级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应该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主要依据。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学习本节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

  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及运用这三条性质对不等式进行正确变形来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不等式有这样的三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就想到了运用类比的思想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学生还觉得这节课学的知识其实好象是旧知识,只是进行了一点改动,接受起来比较的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新课的学习。

  在课前复习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首先是用解两个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把这两个方程的等号变成不等号,让学生们观察,进行猜测、判断。在学生的`猜测与判断中,我不做任何肯定与否定,设置了一个悬念,由此来引入我们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新奇感。

  教学中关注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从对天平,跷跷板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全课着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渗透数学的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同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应多加训练。

  在进行三条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是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我是分两步进行性质的推导的。首先是性质一,我是让同学们运用天平像做游戏一样做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实验,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机会。再对照等式的性质一,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不等式的性质一。性质二和性质三是一起推导出来的。这里我是让同学们独立地通过数字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方面我想让他们举的例子多一点、全面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观察到同学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是只听不讲,所以我想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边做一边就可以想一想,特别是有了前面性质一的推导,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能够摸到方向的。但是出来的答案可能不完善,这个我在上课之前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两条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二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学举例子,每人举5个,总是可以互相补全的,即使讲不全也没关系,我可以补充,甚至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反驳,营造一个互相辩论的机会,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处理例题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夯实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学们必须非常地熟练,所以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我都让他们说出是“为什么”,并在这一节重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后,再回到上课最初的那两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探索,马上就解决了问题,让大家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9

  本课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堂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关于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有两段,本课堂先学习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归纳”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归纳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4、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诶小新知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验。

  5、重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教师首先做出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

  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定义,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成功之处

  1.游戏热身,点燃热情。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用身体模仿天平的热身游戏,伸开两臂,犹如人体天平,我用给出天平两边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状态,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他们对天平只要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加深了认识。

  2.先扶后放,研究性质。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动态展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3.开放练习,激活思维。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 -5=9,那么2x =9+( )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

  (4)如果5x =15,那么x =( )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之处

  1.在等式性质的探究中,为了加强对比,我觉得应该再增加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去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这时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从而让学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对“同一个数”的认识,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对于等式的性质应不仅仅停留在说的这一环节,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将等式写出来加以表示,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的思维,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在课堂上我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 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3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较好地解决了关于方程解法的中、小学衔接的问题。教材改变了在小学阶段利用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及相关运算律解方程的传统做法,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对方程教学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这一改法是否妥当,专家自有专家的说法,因为他们可以冠以“衔接教材”,还可以为之“精心安排”,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把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一些感受,拿出来晒晒,一吐为快。

  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尴尬难忍的场面让我对教材真的无话可说。

  【情境回放】师生共同解决完一个练习题后,考虑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试着用方程做做看。”

  问题出现了。交流时一位学生说:“小军跳高成绩是1.45米(刚解答出的结果,学生就用上了),比第二名小明成绩多0.04米(这个数据是学生自己想的)。小明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且学生有了如下的解法(黑板板演)

  小军的成绩-小明的成绩=0.04

  解:设小明的跳高成绩为X米。

  1.45-X=0.04

  1.45-X-1.45=0.04-1.45

  写到此,学生一愣一愣地望着我,面对学生我只好尴尬地笑笑,便让学生上位。学生编的`题目提的问题没错,列的方程也没错,可就是这个等式的性质在这里却用不上了。为了避免纠缠不清的问题,我只好帮助学生另辟蹊径,重新寻找等量关系式:小明的成绩+0.04=小军的成绩。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0.04=1.45 ,很快求出X的值。

  〖反思这样的尴尬场面真的让人为难,让人难堪。学生显然没有按照编教材的专家学者的套路去出牌,违反了游戏规则碰壁也就难免了,不过这个规则是大人们定的,对孩子确实有些苛刻了。但如果按以前教材“四则运算互逆关系”来解决此题,这也就不算事了,纵观整个教材,编者确实是“精心编排”,教材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方程,教材真的是和“四则运算互逆关系”划清界限,师自是不便向学生讲解了。

  划清界限也就罢了,继续想教材习题中等量关系的呈现,我想学生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材中“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的干扰,于是也出现了类似的等量关系式,如果教材中呈现的是“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这位学生又该会怎样去想呢,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

  话又说回来,即便这样尴尬的场面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你是无法控制的。比如教材练习二第10题:“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能释放氧气75克,是每平方米草地所释放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一天能释放氧气多少克?”就有不少学生根据“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释放氧气÷每平方米草地一天释放氧气=5”,列出方程75÷X=5。越是想回避的就越容易出现,看样“掩耳盗铃”的做法不可取。

  尴尬的场面是人为的,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无语。

  但我想,“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我是非讲不可了,因为,我不敢拿学生的成绩开玩笑,做试验,这样重复有效的劳动我还是乐意去做的。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 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基础,是方程解法时的重要依据。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恒等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这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二条性质,以及运用这二条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那么怎么来学习呢?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等式有这样的二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实际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天平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

  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还用了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而且还让学生用等式来表示这些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等式性质,从几个方面认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等式性质的几个小练习,让学生们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在小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两边同加或同乘一个数或式子,但是同除一个数时,总忘了这个数不能为0,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引导学生两边除以一个0时的结果,通过错题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练习,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中,没有过早地使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系数化为1”等解方程的专门用语,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质,使用等式性质考虑如何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