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9 15:40: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合计

  积分+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

  (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

  (3)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能够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此刻学生的本事足能够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齐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景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仅能够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能够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我进行编题,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本事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进取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取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本事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经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异常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进取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本事。努力实现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构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认识和检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只有对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下要对课堂的讲述内容进行回顾和思索,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回忆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内容的讲授是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不采用直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展示一副三角板,对学生们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共有三条边、三个角,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我们已知其中一些元素,可不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些元素?”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组内先互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其次对领到的任务进行交流,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讲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对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越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越有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实际感知,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买过彩票吗?如果有,那么你们一定能中奖吗?也就是说,可能中也可能不中。那么,你们知道这种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在数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

  采用传统的教学固定工具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做到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时,如果仅靠口头语言对顶点移动进行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移动后可以重合,并在图中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学生就能生动、直观地观看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了,最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突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且对于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1]。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习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

  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五、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平,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平。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5.2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讲角平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如讲韦达Th的应用时,一时兴致所至。问:“你知道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关系吗?”学生答:“韦达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来的。”问:“对,那么,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当根与系数不是实数时,它们是否还成立?”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5.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习、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习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一: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习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总之,一堂课如果一直保持快节奏,那么学生思维的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如果一直处于慢节奏,那么课内会出现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课内应视需要,时而似快马奔腾,时而似闭庭信步,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快慢相间,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5.4反思数学教学评价

  简单地讲,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反馈功能:数学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为教育决策者(特别是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二)调控功能: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的目标应指向将来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终结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功能。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本身提供了号召人们努力的目标,目标所具有的效价,对教师来说具有吸引力。同时,公正的评价意味着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静思当今的教学评价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3)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

  4)教学媒体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课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当今的教学还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学质量就高,办学声誉就好,在社会上就会赢得地位,直接相关的赢得较好的生源。教学要不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要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教学评价关注的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教师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反思三: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记得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教学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势力的强力,而是盲从的人多。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今天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变换多多,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实教法的选择与组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实物、挂图、投影等一齐用上,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耽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配置,适时展示,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多媒体展示背景颜色与图案也以一种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学评价时,对一节课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

  笔者以为:对一节课的容量理解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习题容量,二是学生的思维容量。有的教师一节课能讲七至八道习题,表面上容量大,但实际上这些题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量不够,有的教师一节课只讲一至二道题,通过引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录2,因此,一节课的容量定义为学生思维的容量是主要的,题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尽量把握好测度,使教学评价能正确导向,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

  六、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一)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二)说课

  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三)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五)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七、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学生现在年龄还小根本不知该怎样学习,更不知怎样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指导。那么在当前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核心,也是我应该重点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这阶段的教学经历和以前的学习经历,有以下的感受: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这一点我就尝试过,刚开始我没有让学生做课堂简要摘记。当过几天之后,有些同学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让他们翻课堂简要摘记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笔记的学生却掌握的较好,我才感觉到要求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现在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课堂简要摘记,刚开始并且天天检查。一星期过后,效果就出来。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经常引导在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阶段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

  20xx年的夏季,我选择了九中,九中选择了我,我由一名农村教师转变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踌躇满志,满怀希望,有信心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同时,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令我欣慰的是,校领导给我创造了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同事给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九中这块沃土上,一步步的前行,不断超越着自我。三年多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历程,成绩中存在着问题,问题中孕育着希望。

  这学期,我仍旧担任着十一班、十二班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着数学备课组的组长。在我的努力下,两个班的教学成绩稳中有进,在与七中的三次联考中,两个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均分的差距一步步的拉大,到第三次联考中,均分超出对手十分之多。同时,我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带动了初三数学的整体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平时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向管理要质量

  过硬的教学管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我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采取了“紧盯、勤问、及时跟踪”的管理策略,时

  刻关注着每个同学的一举一动,那怕是学生的一个一闪而过的眼神也不会放过。课堂上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注意力的松懈与精神状态的萎靡不振,一经发现,及时给予提醒和警告。在课下,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即便学生的作业都是对的也要进行抽问,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问题的解法还是似懂非懂,或者是否有抄作业的嫌疑。

  二、向课堂要效益

  过硬的教学管理与高效的课堂效率是取得好成绩的双保险。高效的课堂效率又建立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每备一节课,我总要提前钻研教材与课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易混点;分析这些知识点通常用什么样的题型考查,考查的类型属于基础性的还是能力性的,中考中考查这些知识的力度大概有多大;这些知识点的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把这些错误防患于未然;怎样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设计练习题能更好的体现它的巩固功能、检测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提升功能;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吃透教材,从方法上灵活驾驭教材。每当课堂上有精彩片段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三、向同事借经验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作为备课组长的我,从不高傲自许,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关系相处十分融洽,从未发生过因分配教学任务而出现敷衍了事或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布置的教学任务两位同事总是争先恐后、尽职尽责的完成。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上,总能与两位同事坦诚相待,哪怕是一道小小的练习题,也要取长补短、去劣存优,达成共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学习其他同事独特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水平,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放弃一切外出学习与展示的机会,先后去李家庄初中、碾头初中、兑煤初中、孝义七中、中阳楼初中等进行做课活动,即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即发现了以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又学习到了人家具备而咱不具备的教学亮点,可谓“一石几鸟”。

  四、向教改谋发展

  这几年,市局推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前年春季,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赴清徐二中与孝义七中进行观摩教学。他们的“四环节教学法”与“学案式教学法”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的那种改革的精神与勇气令我敬佩。回来后,我既没有仿效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教学法,也没有完全照搬七中的学案式教学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

  本理念,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大作文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对我校课例研究开展的的教研活动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探讨”这一研究课题,并初步阐述了我对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今后,我将持之以恒的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摸索、研究、完善该课题。在此,我希望全体教师也加入到课题研究的行列中,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孝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五、向竞争求进步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一方面,我们加大教学研讨的力度,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所代的班级的实际情况,看清与其它班级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思考今后的对策与措施,要有反超他人的勇气,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

  一、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资料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我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本事,理解本事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此刻我教的有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梦想的教法是教师必须要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是作好称职教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要作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当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必须要做到,比如学生那里收缴到的一些小物品,必须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教师没有信任感后,无论你实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提议,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了,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了每一天上交的作业纸作业以外,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所以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初中数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到达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明白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本事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异常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

  二、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应当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所以,上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进取展开思维预测下头的步骤,比较自我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一样。异常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四、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到达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

  所以,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适时反思教育的得与失,消去弊端,得教益。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7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60年代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

  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带来很大的问题。

  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讲解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

  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8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所接触的第三类方程,所以对于的它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里我通过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另一个增长率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二次项的产生过程,之后让学生来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特点①只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那么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练习,如若关于x的'方程(m+1)x|m|+1-2x+3m=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学生的出错率也不低;如果再问m为何值时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正确率就会很低,所以可以说学生对此类考察方程概念的题型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学生在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练习中也会有不少学生会把二次项和一次项位置写反掉,或是在写系数时没有带上符号。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课件上关于这个知识点设置了两个练习:练习1:判断未知数的值x=-1,x=0,x=2是不是方程x2-2=x的根?

  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x+a=0的一个根是3,求a的值。对于这两个练习学生在课堂上都回答得很快,但在课后的作业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他知道要用“代入检验法”来判断一个值是不是方程的根,但对于如何书写这个判断过程却没有任何思绪,以致于在作业中很多的同学或是直接下结论或是在判断时都没有分开“左边=”“右边=”,这块书写的过程是我教学的一个疏忽,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此外,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个知识还有一类这样的提高题,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若满足a+b+c=0,4a-2b+c=0你能通过观察知道这个方程的根吗?实际上这类题目中有着一种逆向的思维,所以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9

  我校在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以“导学法”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改思路。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解决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也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巩固复习、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在刚刚使用的过程中,我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曾经带给我许多的困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地发现了“导学案”所带来的与以往传统教学所无法体会的收获。

  首先是课堂发生了变化:我讲得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变得爱问问题了,爱相互之间讲解了,爱合作解决问题了,解题的方法多了。最初的我总是放心不下,怕时间不够,知识没讲到,以后成绩下降。但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学案”的实施,注重了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懂得看书;注重了学生主动学习;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在每一天如果可以提前预习明天的知识,这应该是学好习最主要的前提条件,而现在,通过老师提前发下的导学案预习提纲,他们懂得了该如何预习,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能够及时的知道自己对于明天的知识不懂得问题在哪里,可以上课时重点去听。而对于知识的讲解,有的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比老师的讲解容易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他们的小组合作,很能带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让我真切体会到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体现了他们主人翁的地位。解决问题不再依靠老师,而是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也能在合作中,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样将知识面打开了不少。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我想主要取决于导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教学及学习目标;引例要贴近生活,反应本节课的主题;预习掌握要让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第二部分是例题解析和习题处理,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每个例题的后面都要有思路归纳,及时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第三部分是随堂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第四部分是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设计一组习题,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的部分是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找出学生易错,不懂得问题,留到习题课上重点讲解。

  导学案的教学是一个教法上的改革,虽然我们处在初级阶段,但我坚信,通过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学习、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让它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

  1.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情境,而且还要引导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整。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对问题的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过程中的反思。即在审题过程中自已是否很好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问自己:见过这个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二是解题之后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反思:解题使用的方法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如何变化?有什么规律?本次使用的方法在以前是否用过?这些方法常用于哪些问题的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悟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从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2.尝试错误,激发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当错误的原因比较隐蔽时,容易产生反思认知体验。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通过反思,可以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可以发现知识或思维方法上的薄弱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质量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3.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在解题时如先思考题目特征,寻求基本思想方法,或在每一次解题后,都对自己的思路做出评价,将解题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概括,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能巩固知识,避免解题错误,还可以把解奂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再认识转化为一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4.设计变式问题,诱导反思。

  变式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学中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精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人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在变式训练中反思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揭示问题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隐古较深的知识规律。

  5.优化认知结构的反思。

  在解决问题之后.应重视知识的概括和提炼,反思探究知识的纵横联系,归纳出有更高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的观念,融会贯通并有序储存,形成活化的知识组块,优化认知结构。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丁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解决问题是否达到了促进知识掌握的目的。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应如何补救?总结本次探究的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次学习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或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提高反思认知能力。

  6.对学习过程的全面反思。

  应引导学生全耐反思学习的各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及学习评价等)以及反思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也有重要的影响.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的分析与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存在哪些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这些措施都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是反思的,投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学习是反思的,反思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重构自己的经验,彤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因而应使反思由过去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直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教率。

  总之,反思能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唤起思维,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就在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浅谈以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反思。

  一、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一大误区。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我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我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我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我在今后教学中,会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三个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

  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我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误认为我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我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精心备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主,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

  第一、培训转变了管理思想,更新了观念。

  通过学习,我真切地体会到优秀的管理就是最好的调动。抓学校的规范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从教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重创新、讲实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方法和教师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艺术的提高,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佳的营养“套餐”。其次要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调整,学校务必要求真务实,分别制定出各层面的质量目标,并要根据既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落实目标,提高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实施的过程,总结和反思,从而激励教师、学生,有效地工作、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要学会管理。学校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即以人为本------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念人之功,容人之过。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领导要努力在教师中建立一种“有威信、没架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调动,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引导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又一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与学生互相信任,和谐共处,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其次就是要学会调动。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尽管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但还是必须要挤出时间,脚踏实地的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业务学习。在平时,要多鼓励教职员工多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参加培训学习的教职工思想觉悟才能进一步提高,才能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各项工作中的进一步发挥作用。只要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全校教职工严以律己,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就一定更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第二、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校长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校长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就要养成三种习惯,这是管理者强身之本,即(1)锻炼的习惯;(2)学习的习惯;(3)反思的习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一个优秀校长来说,要保持清醒头脑,有效履行职责,防患于未然,注意经常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心理和文化素养。校长要有“三情”,即:热情、激情、爱情,爱情就是校长要有爱心,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校。

  校长应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撤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把握好班子建设、思想建设问题、班子团结问题、科学决策问题、表率作用问题。校长要公道正派,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带好班子,去影响班子。校长应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空洞说教。尊重、信任班子的每一个成员,让他去想办法、出思路,遵循现在是同事,永远是朋友的理念,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第三、培训提供了交流空间,拓展了学员视野。

  通过学习我的视野开阔了,文新华教授讲的现代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 一、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意义。二、如何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三、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使我很受启发,这次的学习我深感到学校与个人均需长远规划、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形势要求。以后的工作本人要以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加快学校发展这个中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紧紧团结在班子核心周围,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同大家共同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要提倡奉献精神,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应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第四、培训告诉我们每一位学校领导,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我酷爱的几句管理名言是这样的:第一句,“教育是事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第二句:“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第三句:“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高度”。第四句:“校长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在学校事务管理中,一贯坚持民主,严格按照廉政自律要求自己,实行校务公开,不以权谋私,始终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二是明白:校长只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服务和奉献;三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从教。对校长来说,做校长不是一辈子的事,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书做人才是一生的功课,在任职期内,应该做

  点成绩,在校史中应留下光荣的一笔,有为才有位。因此在工作中,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管理育人,为人师表,狠抓落实。树立一切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的意识。他认为工作应有激情,有状态,应做一位有理想、有行动、有奉献的人。“做老实人才能做好事”是一名优秀人大代表的座右铭。培训讲座或交流研讨中,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和育人理念,管理是校长在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是班子成员、教师、学生,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家长、社会相关人员,因而做人最关键,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校长、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做好。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次学到的理论与我校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迎来长足发展的春天!

  话说: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因此, 校长必须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用先进的教育 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动。这次校长培训,让我又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应该说,这次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更加明确了校长的使命。

  一、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灾后重建后,学校各项建设打造急需资金投入,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然而,要减轻家长负担,同时又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实施一费制的政策中,关键在于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正常运转困难,问题日益增多的现象。一所农村中学一年的正常运转(水电费、宽带费、电话费、学校修缮费、各种各样的评比检查等等),简直是杯水车薪。农村的生源质量下降。农村的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流动,而且由于家长、学生的取舍在学校发展上形成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再加之网吧、一些不良商贩等一些社会问题,单纯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学校方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打造一个团结奋进、谦虚为怀的领导班子

  校长是一校之魂,学校领导班子要紧密地团结在校长的周围,为校长出谋划策,为校长分忧解难,戮力同心把学校建设好。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未来,所以这个班子需要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补位而不越位,相互搭台而不拆台,“兄弟同心,其力断金”,不揽功诿过,不相互指责,否则只会是政出多门、令出多头,搞得一般教师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从培养大家的全局观念入手,把握每位班子成员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加强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由各部门领导对下周分管工作提出自己的思考、安排意见,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自所分管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班子成员的能力和素质,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留足了空间。下周值周领导思考下周工作重点,安排布置各部门相关工作,换位思考,锻炼自我,增强全局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层,不仅需要团结,更需要谦虚。在没有行成学校意志之前的一些校纪校规、各种工作策略以及各种分配方案,应多“问计于民”,少一点“拍脑袋”决策。须知道,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保证,民主决策会使领导少犯决策上的失误,能增强领导的权威。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是严重侵害老师合法权益的决策,是不得民心的,也不可能长久地贯彻下去的。要以仁爱无疆的胸襟,虚怀若谷的情怀,奋发有为,从善如流,才能把学校这一艘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引领。

  三、塑造一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

  努力提高学校质量。办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提高质量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 成了空中楼阁。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将和绩效工资挂钩,使教师的能力、业绩工资水平化。将使教师自觉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4、合理安排使用教师,做到人尽其才

  教育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做到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针对不同老师的能力和特长安排工作,使员工能扬其所长,体验成功感。

  ①、全面了解每位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知人善任。首先得做到“知人”对每位教师的学历、专业、文化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效果,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学校领导必须熟悉,只有熟悉这些情况,才可能用准人,安排好教师工作。 , ②、用其所长,全盘考虑。骨干教师要合理搭配,不要都集中到毕业班,每门学科,每个年级都要有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或年级带头人,即使遇到教师有大的调动,也不会对某学科、年级乃至学校产生大的影响。只有力量相对平衡,才有利于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5、调动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只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满足,他们合理的诉求得到尊重,好的意见建议充实到各级管理中去,使全体教职工切实增强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坚持每期召开一次工会、教代会,在会上,凡是有关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制度,包括教师校内工作考核、财务预决算等一系列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案都要提交工会、教代会讨论审议。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让教师参与管理,教师有了信任感,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而且能让教师体会到自己是学校主人的自豪感。

  四、加强 “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校的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师生最直接、最熟悉的生活体验场所。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是无声的教育。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 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 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它是一个不断朝着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方向迈进的历程。 制度文化又是学校的基础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所必需的内容。在制度 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制度要健全、要合理、要体现严肃性、要体现延续性、要以人为本、要因事而宜,因人而宜。并且善于用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 极性;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强教职工的遵纪意识、守法行为。

  3、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载体, 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 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 突出人文与科学”,努力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以适 应新课程对学校环境文化生命性的要求。重点进行两方面建设。一方面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整洁、规 范、和谐、文明”的校园。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准确把握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实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让“激励、关爱、和谐、文明”在整个校园里“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催人奋进,鼓励创新。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知道了一个好校长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清楚地意识到了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把此次学习所获、所悟、所感,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寻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我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将我校办成一所家长信赖、学生向往的学校。

  三、塑造一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

  努力提高学校质量。办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提高质量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 成了空中楼阁。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将和绩效工资挂钩,使教师的能力、业绩工资水平化。将使教师自觉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4、合理安排使用教师,做到人尽其才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3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复习中不断总结

  ⑴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⑵要突出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复习中要使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对不同的抽样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体会.

  ⑶统计与现实生活、科学领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密切结合,选择典型的、充满趣味性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处理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⑷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对概率的计算问题,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类问题加以变通,寻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数学本质,对相同的一类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率模型来解决.这样也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开放性加以锤炼.

  ⑸加强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求解决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复习,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二、复习中要“用活”教材,和资料。

  三、复习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习”。

  是指教师在复习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习的合理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习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习,确保复习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以“姑娘买纱巾是否是正方形”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课前到达最佳准备状态。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感悟、发现、理解由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变化边或角得到正方形,通过观察、比较、从中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得到的结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体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做到有问必究。

  教师分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宜的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请小组代表说说讨论的结论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再次回到课前提出姑娘买纱巾的问题,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想不同的方法检验纱巾是正方形,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课堂上给学生有梳理知识的空间和机会,教师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为下节课制定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有效学习和学生减负的目的,避免题海战,选择有针对性的题对知识加以巩固。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认知结果和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作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克服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倾向。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引导通过感官的思维去观擦、探究、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深化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本节课,发现某些教学环节对学生“引”的太多,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束手缩脚的感觉。制造教具数量太少,如果能要求每个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来摆弄成正方形这样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通过比着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画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圆,认识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然后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

  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对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处理不够灵活。

  2、板书还不够有条理,补充表格时,部分空格没有填完,这样板书显得不是那么的完整。

  3、关于画圆的方法,语言表达不是很好,没有呈现给学生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先画出指定的半径或直径再画圆。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对自己有很多启示,引起了各方面的思考,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简、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明显感到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够有效,使教学设想没有完全展现而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