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4 11:27: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可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并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昭,她就是十分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我聪明就能够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当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我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我还是很有期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忙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十分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提高。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便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能够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能够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经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我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我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所以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到达提高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必须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我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此刻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应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应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进取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提高。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__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可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  当我向学生布置这项作业时,学生一脸茫然,觉得不可思议。也难怪,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哪有数学老师布置的?慢慢来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不难,给你们个模式,套着写就可以了。

  1、这星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我学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内容?

  3、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数学周记交上来了,学生都按照格式写了,如:

  这星期学了简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和例2。我学得比较好的是对这两类应用题我能自己分析题里的相等关系。但有的时候我两类应用题会混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有:做作业整洁,正确率高。下星期我要争取多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虽然学生的数学周记写得很简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一周数学学习情况做了回顾与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周记就这样成了学生每周必做的一项作业。

  坚持了几个星期,学生写数学周记逐渐成了习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需要对学生撰写的数学周记的内容再次进行引导,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这时,一篇数学周记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注意:

  陆老师,每周的数学周记差不多都是这么写的,简直千篇一律。说实在话,我觉得可以把周记分成三大类:一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二是难题错题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学习表现;还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当即批语: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老师采纳你的建议。

  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周记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学得怎么样?

  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

  3、错题追因分析。这星期我错了哪些题目?为什么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解答一下。

  4、学习情感态度的反思。这一周哪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哪次最不满意?为什么?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几方面展开。

  5、对自己后续学习的计划。一周数学学习过程的收获对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还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

数学教学反思2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数学教学反思3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感到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到学习的最好状态。例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过去,我是自己备课整理,然后到班上领着学生整理记录,再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结果,学生复习很困难,得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够记下来,所以这学期为了加深复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我把整个复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整理这部分的知识,然后在班级内交流补充,并且最后评选出“搜集能手、补充能手”,并“聘请”他们做这次复习内容的考核者,由他们自己出题提问,提问对象由他们来选,回答不好的将被“充军”,由被提问者管理,负责他们的课后辅导,最后比一比,看谁收的“兵”最多。

  通过这次复习,我明显感觉到复习效果明显比以前好的多,这是因为首先在整理阶段,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复习的过程,由他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东西,印象必然深刻,记忆起来会比较容易;其次,提问交给“小能手”,这本身是激励其他学生努力争取做下次复习的“小能手”,提高他们自己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利用提问来“收兵”,必然激发这些小能手去争取提问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激励困难学生必须去加倍努力复习,同时,也为这些困难学生找到了课后的辅导老师,我认为真是“一箭双雕”。

数学教学反思4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 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教学反思5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

  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数学教学反思6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我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日落引入,让学生发现地平线和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做一做”进行应用,最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独立讲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明白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配方,都能正确在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平方。

  教师围绕着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教学。教学中做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讲得很清楚,反复强调配方的方法,让学生齐读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分组读,齐背,特别是配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教师在整节课中强调了十多次。教师也很重视例题的讲解,规范地板书了两个例子的解答过程,同时也像学生强调了解题的书写格式,然后有学生独立完成,完成效果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完全平方式写错。把两数差的平方写成了两数和得平方。其二,非负数的平方根求错,或二次根式未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其三,一项未变号。其四,少数同学配方时左边加了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但右边忘记加。针对上面各种情况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存在问题的学生逐个讲解。

  教师方面也存在着要加强的地方:1教师普通话有待提高2讲授有时语速过快,声音较大3有的知识重复次数太多4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时间偏少。

数学教学反思7

  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的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即已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总量,让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即×2,×,×。

  先让学生说出×2表示的意义,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得出表示的2倍是多少。再让学生观察和和2的区别,让学生发现2比1大,所以表示的2倍,而和都比1小,不够1倍了,就不能说成一个数的几倍了,应该说成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说出×表示的是的是多少,而×表示的是多少,这时老师又出示6×,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再出示1。6×表示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解决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因为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记住,但是计算方法是怎么来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在教学时,我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首先用图示表示出米,然后表示出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把整个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2×4)份,每份占整个长方形的,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得出。同理,×=×2=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的乘积作分子,分母的乘积作分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绿点问题后,让学生理解在计算整数乘分数时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小数乘分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这样都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都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统一出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即: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的乘积作分子,分母的乘积作分母。

  课后反思:因为这节课是一节好学难教的一课,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会计算一个数乘分数就行了,方法很简单也很好记。但是,在教学本课的时候,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是难点,听了很多节课了,把本课的计算算理讲明白的为数太少了。虽然,课本上也没有计算算理的过程,但是教过老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计算方法由算理得出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而课本上是先得出计算结果,再观察因数的分子、分母和积的分子、分母的关系,再进行验证得出的计算方法。但是,我还是认为老教材的教学思路比较好,能训练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图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同学实际,培养同学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同学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同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干公平?

  同学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干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同学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数学教学反思9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学反思1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习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5、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平,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平。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6、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数学教学反思11

  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期自己所教班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对我初一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后进生应向其他教师学习。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4)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5)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6)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不足之处:

  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再教设计: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反思13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奖”的讲台,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这两个环节,能对小组、班级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1、对课堂预设不足。在正式上课前,我已经经过了3次试讲,每一次试讲都是在学生画统计图这一环节出问题,所以,在预设中,我也把这一环节的教学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问题反而出现在第二环节的小组合作。由于对突发情况预设不足,所以,造成小组合作时效性不强,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埋下了障碍,整个课堂进行的不顺。2、教师调控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到了上课的教室后,其座位和小组都与班级内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调控课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对小组合作调控不得当。如果当时,变换一种统计的方法,下面的'环节也许就能顺利进行。3、练习时间不足。由于前面的环节时间把我不恰当,所以,新授结束后缺少了练习环节。这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进行反馈,难以进行把握。

  以后努力的方向: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2、找准突破难点的方法。3、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要用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对不理想情况的预设要多一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调控课堂,才能让一节课更有时效性。

数学教学反思14

  1、根据新课程概念: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

  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

  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

  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

  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成功之处: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教学反思15

  一、自我评价

  1、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主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以帮小动物解决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很能干,能帮助这么多动物解决问题,因而他们显得信心十足。

  2、注重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后,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计算,又是怎样算出如9-3=6的。以此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反思

  1、课件单一,缺乏动感。我选择的都是单一的图片,本来森林中的动物是鲜活的,如小鹿跳舞、鸟叫声等。因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2、对重点知识挖掘不深。上课一开始,虽然突出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但在后来学生说图意时,却没有突出这两点。

  3、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最后小结时,有位同学说学会了1、2、3、4、5、6的加减法,我当时强调了是与8、9有关的加减法。其实学生这样说也可以,的确与1、2、3、4、5、6有关,虽然我没有说他说错了,但当时的这种处理方式有欠妥当。

  三、教学重建

  1、本节课中书上有一幅小猴子图,学生回答时只说了左边、右边,当时我没想到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小猴子,它们有的中吊在树上,有的蹲在树下……如果我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也许学生的思维就会因此而得到发散。

  2、学完小鹿图和蘑菇图后,如果再设计一个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生发出对数学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用数学》这节课的教后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数学教学反思09-08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4-02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04-03

《生活数学》教学反思04-09

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5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