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11:23: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新课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教学反思15篇

新课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在我市已经正式启动,为扎实、有效推动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实验和推广工作,笔者认为承担新课改实验的教师务必做到教学“八反思”。

  一是反思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否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是反思教学内容是否与现代社会生产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能达到课程标准;

  三是反思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是反思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实践和探究学习;

  六是反思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融洽、和谐,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新;

  七是反思教学过程师生是否交流与互动,教师是否关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八是反思教学手段是否做到学科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教学反思2

  难的学生不是细心的辅导,而是在他们犯错后不问原因的批评指责。但是对于他们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却不能及时的发现并加以表扬,而是把眼光过多的集中在那些优等生身上,久而久之,那些学困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抱着种破罐破摔的态度,因而学习成绩总是搞不上去。

  所以基于以上的教训,下面就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的几点反思:

  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性,不能对学生制定统一的标准,英语学习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和多样性,并且是多层次的评价方式。这也是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课堂活动记录评价

  最简单易行,而行之有效的:一是按学号顺序安排学生做值日报告,限时间、范围,逐日进行。同时,由科代表做好评价记录。不同能力的学生按不相同的标准作评价记录,随堂点评,以利发展。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参加各项课堂活动进行评分累积,每月由学生评出最佳小组,给予激励,使他们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2)作业评价

  布置多种多层次可选择的作业。对于拼写差的学生,布置单词抄默写、听写作业;对于语法差的,布置语法练习或翻译句子的.作业;口语弱的编写对话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布置高于其能力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作业供其选择。对于完成得好的作业分类收集成册展示,以鼓励保持良好的作业习惯,对成绩提高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3)考试评价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同样,分层评价有利有弊。首先,分层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易见的效果,较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心。同时,也能促其不断向高层次挺进,使他们也能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使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享有进入更高级教育的机会。但是,也会给少数惰性较大的学生找到利已的借口。

新课程教学反思3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课程教学反思4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新气象:从文章整体出发,摒弃琐碎的分析,在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大力推广;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纳。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山村》时,其中“抬眼望去,新修的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一句,老师引导大家合作、探究,展开想像后交流:“山间弯弯曲曲的公路伸向远方会怎么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把山村的水果运到城里给人们吃。”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让城里的人到山村来欣赏美景。”……学生兴致很高,老师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后面的描述几乎与前面雷同),让学生尽情发挥,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没完成,留下了遗憾。

  可见,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雨铃铛》一文,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雨的声音、形状,小组相互合作、探究给雨再起个好听的名字,结果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了雨雷、雨针、黄梨雨等好听的名字,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反思之三: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在《一粒种子》一文的教学中,老师用“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展开想像的翅膀,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是种子喝足了水分,长大了;有的说是蚯蚓给种子松土了;有的说是天气暖和了;还有的说是种子呆在土里太闷了,想出来遛遛,等等。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有的甚至不正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一般情况下,种子怎样才能长出地面呢?”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新课程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 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 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如:初一(5)班的女同学叶瑾,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 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初二(1)班的叶俊,王雅勤几位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叶俊同学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调。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起先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 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安庆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安庆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初一(6)班的段佩凯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段佩凯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新课程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一年多以来,它将老师与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的解脱出来,由主要强调关注知识本位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终身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作为一名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化教师素质,还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笔者就新课改一年多以来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认真领悟教材,做好模块设计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将高中生物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即《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大选修模块,即《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新教材不仅是将老教材的知识按照生物科学发展史的顺序重新编排,并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悟教材的实质含义,精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做好模块设计及做好各模块间衔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完有丝分裂后,我将第二册的减数分裂一并讲完,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合理的进行了重新安排。

  2.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者。

  2.1转变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全面落实课改理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勇于创造出一个敢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生物课堂。如在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时,教师不能滔滔不绝的讲,会使学习气氛沉闷,教师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有意识的增加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就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要要求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快速反应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把握及归纳能力。

  2.2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学会角色的转变,大胆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一看就能懂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懂的不讲;偏、难、怪的不讲;本章小结、课外阅读不讲,但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例如,在讲《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时,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转录和翻译的插图是学重点掌握的内容,要讲精讲透,而让学生区分核糖和脱氧核糖、DNA和RNA的区别时,教师让学生依图分析即可。又如基因漂变定律、基因的连锁定律等这些偏难怪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又要打好情感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如“你太棒了”、“我都没有想到”、“太好了”、“真棒”等,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更要注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落后生”,在课堂中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错误要正确对待,做他们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好朋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好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新课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结构主线。对一些概念的学习,可以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把每节、每章的概念形成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白,在这一节或一章我应该知道什么,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长期坚持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利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一个我们值得提倡和探索的课题。

  3.2突出生物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突出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结论是怎样产生的?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讲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时,设疑,假如你是艾弗里,你将怎样做?让学生身临其境,假如我是科学家将怎样做?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3.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做学生的表率,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说话、睡觉、抄袭作业等行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要出现上述有关情况,还要耐心细致的做工作,提出要求,邀请学生互相监督,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科研型的教育者。

  只有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学生才爱听你的课。教师要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教师利用类比、归纳总结、顺口溜等方法及时总结所学知识。例如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利用类比的方法容易搞清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及相互联系。例如八种必须氨基酸的记忆比较复杂,就可以根据谐音编一个顺口溜,如甲(甲硫氨酸)借(缬氨酸)了(赖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两(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就很容易记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保存亮点,改正不足。转化教学观念,强化教师素质,做一个科研型的高中生物教师!

新课程教学反思7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就是实验多、实践性强,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物理课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多年后学生回味起来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喜欢物理课,因为物理课太有趣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想厌恶和畏惧就会从此远离物理课堂,而喜欢和钟爱就可能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亲密伙伴。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他们对操作性强又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就能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来提高学生动手及思考的能力。鉴于此,我提出了“让实验扎根课堂,借实验点燃兴趣,用兴趣促进能力提高”的物理教学三步曲,围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之花在实验中绽放。在教学实践中,我不仅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大量的演示和探究实验素材,让学生去观察、去参与,而且对于教材中没有设置的实验要素,我也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多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一、借实验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是新增内容,我在讲这课之前用蜡烛设计了3个情境:让学生隔着瓶子吹蜡烛;用纸筒向两只蜡烛中间吹;用小喇叭对着蜡烛吹。3个小游戏吹出了奇妙的物理现象:觉得会熄灭的不熄,觉得不会熄灭的却熄了。实验激起了强烈的悬念,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一讲解学生就轻松掌握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部分时,由于大气压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我们就要想办法来证明它的存在,如用报纸紧贴桌面来替代马德堡半球做实验、提供平口玻璃杯和纸片让学生来做附杯实验、提供内径相差不大的试管让学生做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实验、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就来了,真正达到了在游戏中学习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也喜欢物理了。

  二、借实验把能力还给学生

  通过创设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如果教师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背结论,也许会非常简单有效。但我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觉得物理枯燥、无趣、难学从而导致厌学。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光具座、光屏、4个固定发光的小彩灯,让学生来做探究实验。实验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列表总结规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生动、清晰的实验现象不仅使学生从实验中准确地总结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压强》一章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关键。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演示小桌、砝码和报纸来做探究实验(用报纸比用课本上提供的塑料泡沫会使实验效果明显、有趣)。学生很容易被现场情景所吸引,感性认识更加生动。在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方法,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借实验还物理以本真,使知识化难为易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而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授课时的实验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探究《潜水艇》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我利用钢笔自制潜水艇,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随堂实验”,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潜水艇下潜、上浮和悬浮的原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探究科学规律的条件,使学生充分享受了探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

  实验教学让我尝到了教学的甜头,在一节节课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了物理的实验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的感受,都在无形中把能力还给了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处于课改时期的物理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才能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中去。

新课程教学反思8

  本学期以来,通过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为人们广泛的接受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里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

  (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利用蓬莱的地理优势。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课程教学反思9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3.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教学反思10

  最近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课,虽然有些稚嫩,但也生动活泼有自己的风格。听完之后有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就马上热心的给予指导。这让人看了很欣慰。但其中有一位教师说:“现在是新课程了,应该提倡小组合作,所以你最好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又有人说:“新课程还要讲究自主探究,所以你最好也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下。”试问:难道堂堂课都要小组合作,都要自主探究?

  其实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并不可取,比如一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同学会解答了,教师还偏偏要让学生再小组讨论。结果已经懂了的学生兴趣不足,不懂的同学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看似热闹,却费时费力。

  又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固定的名称,教师也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圆的中心的一点叫圆心。有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取名。学生兴趣很足,也取了很多名字,如中心点、中点圆点等。但都被教师否定了,最后教师公布它就叫圆心。这样的探究有意义吗?

  新课程的理念之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广大教师也纷纷响应,这样的好景气我们都值得庆幸的。有人就把我们的传统教学说的一无是处,什么填鸭式、满堂灌、应试教育、接受式学习等。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些方法是好,但是我们是不是去真正的理解、运用了呢?还是搞纯粹的形式主义,或蜻蜓点水呢?有人说我们的课堂是个舞台,但毕竟我们的教师不是导演,我们培养的学生也都不是演员。

  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何况我们面对是这样形形色色,与众不同的'学生呢?难道只有用上这些方法才叫新理念吗?教无定法,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去走这样机械之路呢。我个人认为只有不同风格的教师才能有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才能有不同风格的学生。特别是有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的,毕竟有的知识点是需要一定的有意识、有目的接受式学习来完成的。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生涯中的一点随想,可能有不妥之处,但我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之树长青。

新课程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数学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去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

  2.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3.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三、业务学习

  1.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杂志、数学刊物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资料,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多听课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新课程教学反思12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

  新课程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但是,我觉得案例教学无论是采取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一条原则必须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因为案例只是结论提取的材料,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很重要的体现。

  2、注重案例的验证

  近年来,我们的教学很注重反思,这其中包括对媒体、对学生、对老师本身的反思,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更为重要。如何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的案例教学来讲,我觉得教师在提取了结论和学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后,要选取相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推导。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尽量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结论。而验证案例的选取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进行验证,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3、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贵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能尽量去解决,也希望能够再实践中能够拨开云雾。我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2)课标与教材的矛盾如何解决?

  (3)知识点的难度该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该如何解决?

  (5)课标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广泛的适用性吗?

  (6)怎样面对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生事物的产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完善的过程。我想,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就是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让新课程走向成熟。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新课程教学反思13

  摘要: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在一阶段的艺术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身为艺术教师首先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我把他总结为“三态”。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情态;语态;形态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情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语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进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的伴奏声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婉转悲切的语调立刻把学生们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诟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潮澎湃,怒目圆睁……我注意到他们的小手都拽地紧紧地,满腔悲愤,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当《伏尔加船夫曲》再次响起,“哎嗨哟,嗬……”沉重的歌声中同学们模仿着纤夫的形象拿起了身边的绳索,勒在肩背上,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歌声忧郁、深沉、浑厚、有力!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苦难,他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是精练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在《健与美的丰采》一课中,我曾设计了形体创作这一环节。“同学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领略你的丰采。”话音未落,同学们早已摆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姿态……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激发广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美的创造者。

  3形态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张培养“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为人才培养,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友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这种“合作学习”在现在的艺术教学中为天性好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机会,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体验感受艺术的目的,教师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教态,多一个鼓励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颔首,多一个表扬的动作,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显示自我的才能与个性。期末时,陈开灵同学说:“没想到艺术老师是那么亲切,自然,上课时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同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组织学习活动时,要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例:在介绍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完整地欣赏影片《城市之光》,并设疑卓别林的形象?卓别林的表演风格等?要求课后学生们分组搜集有关卓别林的资料以备下节课的抢答活动。在第二节课中,由于同学们准备充分,抢答异常激烈。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在最后评选“模仿秀”时(模仿卓的形象或哑剧片段),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个“模仿者”都迎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通过欣赏、搜集资料、理解、阐述、表演等这一学习过程了解到卓别林机智、幽默、具有讽刺意味的表演风格并体会出他善良、真诚、坚强、对艺术充满了热情,执着!现在,每次轮到上艺术课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赶往教室,因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畅游艺术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正是用自己喜欢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阅小组作业时竟然发现在落款处出现了文案、策划、设计思想等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亲切自然的教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合作团结精神,还可以调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新课程教学反思14

  本学期在悠长和匆忙中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收获亦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履行教学工作。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请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成一个学生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经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节……”,总是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学的压迫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思考很与众不同!”等语气来及时赞扬和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高一(3)班上课,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要我想,西玛拉雅山的海拔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降低呢?”气候一章内容已经上完了,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这个疑难。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会儿,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我,书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虑,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结果,(5)班的孙田同学就提出的“为什么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会影响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又为何还在毫无节制地破坏环境?”(4)班的蒋心雨同学提出了“我们青铜峡的气候能否通过扩大植树造林来改善?”等。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那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如高一(2)班的郭瑞同学,性格中和,爱思考,但刚开始上地理课时不爱发言。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世界的洋流模式图》,我观察她绘制时非常注意原图中的细节,将原图的内容原模原样地转换到笔记本上,态度非常认真,我笑着夸赞她:“你真认真,而且很注意细节,将来定能有很大的发展!”她即刻面露喜色,很自信的样子。从那以后,她上地理课的发言频次很高,而且比较准确;作业写的非常工整干净;课下见了我以后,非常谦恭礼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赞美,学生的自信也往往是老师夸出来的,赞美一个闪亮的优点,会重新点燃一颗失落的自卑的心理之明灯。

  三.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锋面与气旋》内容时,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以看出。尤其是高一(5)班的苗晨、孙田、马立兵等同学,做起老师来有模有样,他们合作将《冷锋面图》绘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解,还联系到冷锋对我们当地的气候之影响;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极高。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上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我想,学生们有一种有所作为和被人赏识的心理需求,或者讲就叫它成就感吧,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四.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本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20xx年9月21日,我承担市教研教培中心组织的全市高中地理观摩教学,教学内容为《寻找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我发动学生从互联网上、课外参考文献上搜寻探索的方法,并且要求他们各自写出实施方案。高一(1)班的王彬利用《普通天文学读物》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自己的方案;高一(2)班的张倩依据《十万个为什么》设计了自己的方案;高一(5)班的孙田利用互联网,在网上通过下载然后再自己整合,独创了自己的方案……(1)到(6)班总共拿出了十二个方案,我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类比综合,最后制订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方案写出了教案。在器材的准备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置备了指南针、彩色毛线、很精致的标杆,从家中带来了钢卷尺、量角器等等;又根据个人的性情自愿分成了若干个四人小组。在进行预演实测时,大家又发现了一些需要补充和延伸的知识,如“正午的定义”、“地磁偏角的测量”、“测站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等,我及时将这些知识消化,又对教案进行了完善。最终,在市教研教培中心组织的全市地理教师的面前,我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学生们圆满完成了实测任务,受到大家的好评。

  五.反思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板着脸孔说教,还是面带微笑上课;是授完课就走,还是下课时间与学生交流;是只管知识传授,还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上课铃声未响之前,我总会站立在教室门口,静候学生们上课。在课堂上我总会面带微笑,用非常和蔼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准确的措词来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有不守纪律的学生,我也不轻易发脾气,我总是循循善诱地教导他们。

  每次下课后,我总会与学生们进行交谈,谈话的内容很丰富,从衣食住行到家中的经济状况;从学习的目的到学习的责任;从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到学生如何努力才不辜负家长的期望;遇到天气变冷及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暖;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到人身安全等等方面。

  所以,广大学生总觉着我是他们可尊敬的父辈,是他们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愿意交流的对象。我的地理课总能非常顺利地进行下去,调皮捣乱起哄等现象少之又少。

  总之,一学期了,每天与370余名学生打交道,感触是很多的,反思亦是非常多。将这些点滴之得写出来,也是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

新课程教学反思15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这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共识。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创造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使得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过去统一模式的教学要求,重点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

  首先,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人性化,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以及用来处理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的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刻板、单一、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新课程主要做到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新课程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方式、数学课程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是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联结师生的桥梁。作为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保证学生乐于学习,学生则根据新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有效学习,发展自我。因此,数学新课程必须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规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更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其次,新课程力求课程内容的安排接近生活。新课程内容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这也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另一方向。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中学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阶段,这种转化基本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的安排,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改变,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在概念教学中,以相关知识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深刻理解概念。多媒体本着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射影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网络资源的高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实现了从黑板到屏幕、从粉笔到鼠标的全新的改革。例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时,运用课件第一次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单调性的概念,再次使用时,帮助学生理解单调性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理解,加深了理解,使学生认识从表象提升到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教学高二数学解析几何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曲线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出来,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定义的来源,而且更能通过动画的演示深入理解曲线的性质。因此,丰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以此只要教师合理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最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更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师不再像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一听到底,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舞台,而学生成为被迫学习的工具,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到最后一事无成。教师要把课堂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职责就必须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具有高效率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做一位能掌控全局的指导者。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影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见学生从被迫的学习到自主的感兴趣的学习,效果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所学到的知识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改革的理念,都对教师的“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创造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更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服务于教学,将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地融入教学改革当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新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程教学反思02-14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8

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04-19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4-10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8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2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7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