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7 19:20: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合集15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

  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

  1、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2、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学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学生就势说:“爱。”我知道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筋,就问他们:“怎么看出爱‘我’呢?说说你的理由。”孩子们无语。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就把课文的引到了倒数第二自然段。

  二、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学生默读本段之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齐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什么是道德?”学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学生说人的品质。我又问学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面对道德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显现人的素质?”学生有说看到垃圾的时候,学校公物坏的时候,也有说看到有人做坏事的时候。我就问学生:“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当然就说“主动拾垃圾”“见到坏人坏事要跟他们作斗争。”我又假设了一些情况,比如:你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吗?学生犹豫了。我引出“实践难”三个字。接下来,我让学生再次回读本段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样,“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课文讲完后,我认为还有两点做的不好:

  一、没有学会等待

  “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鲈鱼”这个诱惑,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艰难的做出了决定。我只顾自己教学进度,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能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二、前后衔接不够恰当

  还是上边所谈的环节,如果我能及时总结引导出这个“诱惑”,让学生知道在这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这次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选道德这方面吗?”这样再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就很容易了。还可以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2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第一人称为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教学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效果较好。

  初读教材,我感觉父亲的告诫及最后34年后的感悟,是个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使教学达到有效的效果呢?于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是自然引出父亲告诫的话语:“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初读前让学生先弄明白“是”与“非”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课文,结合钓鱼这件事说说,怎样做是“是”,怎样做是“非”。孩子们都明白当时放掉鱼是正确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点在于体会,实践起来的难!在教学时,我抓住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这句话的含义。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而这位父亲也用实践行动告诉孩子要自觉遵守规则,自觉遵守道德。

  2、鱼是那么大、那么美,钩起它又是那么不容易,当时又没人看见。从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孩子采取道德实践的行动有多么艰难。衔接上文质疑:“孩子理解父亲的举动吗?你从那些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到的?”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心情变化的词,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舍。孩子明明知道对错,还“急切”、“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这样,由事件出发,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品读感悟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课的结束处,我又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话语。然后,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抉择,你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个语文训练更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师傅也给出了我许多意见。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不够简单明了,净则清,繁则乱,少重复孩子的话,站在三尺讲台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课时的培训,让我在教学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谢我的师傅倾心地指点。我会继续不断摸索前进。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3

  《钓鱼的启示》记叙了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在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之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资料说一说文中的“是”与“非”具体指什么。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说明此时只有父子俩人,在这种状况下要放弃鱼,真难阿!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并和同桌展开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进行群众交流。这样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自己如果遇到这种状况的真实想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能够使原先强制性的`“要我学”转成自觉地“我要学

  ”。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在用心的思维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深入人物内心。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必须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从文本描述的语言文字入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选取能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挖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用“我”的心情变化这条线把整篇文章穿起来,中间穿插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让学生体会“我”在钓到大鲈鱼到把鱼放回湖里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感受我放弃到手的大鲈鱼之难,以及父亲的情感、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把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几句话从课文中抽离了出来,与课文脱离了,学生无法彻底地感悟“我”当时的心情变化,从而导致课文的阅读感悟也出现了问题,学生读不出句子应有的感情色彩。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我将认真准备,积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很大的问题,读整篇课文或一些长句很少有停顿,这是我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抓的重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5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到达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情绪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

  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体验法。

  课文对“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主角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

  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样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

  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样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潜力也得到必须的训练。透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超多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6

  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走出教室,我的心中还充满着对文中父亲的敬佩之情,眼前还浮现着一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感人画面。坐在办公桌前,心静了下来,课终于上完了,回想起这堂课,我感到一阵阵愉悦,同时,一丝丝遗憾也涌上了心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绝望地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深情的导语和读词想象画面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2、抓关键句入手,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理解人,利于写作。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找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培养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亲的了不起。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但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7

  上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好好读了一下单元提示,让孩子明确本单元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抓住关键词句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后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正因这一段时刻我都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要资料的方法,因此小曼站起来又快又正确地说了文章的事情讲的是什么。之后,文豪就举手表示有不一样意见,他立刻就说到了小曼结尾没有补充文章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也是我前几天一向在提醒孩子们归纳时要注意的事项,这天文豪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我很高兴。但是我先让他对小曼刚才的归纳文章写的一件什么事情这方面做一个评价,他还是肯定了同学的回答。我觉得在引导孩子评价时首先要对别人的优点给予肯定,这也是一种礼仪。之后,我就请他补充要表达的中心,他很快就抓住了最后两段最重要的部分,说实话,备课时,我没有打算从后面回旋,看到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部分,我就因势利导,试着让孩子自己说说对这句话的明白。没想到培元一下子就把这难点给化解了,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德这东西很简单,但是去做起来又很难,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在街上捡到一百元钱,你交给老师就是“是”,你自己留着就是“非”,这很简单,但是你到底交还是不交,却要经过很复杂的思想斗争,要经历道德的考验。这孩子说的多好呀,我立刻对他表示感谢,我说:“老师要谢谢你,正因你把一句不好明白的话和同学们说明白了。”接下来的教学很顺利,孩子们对这句话用孩子的视角感受后,对文本的明白也很到位,抓住关键词语把文章体会得较为深刻。比如,抓住平静明白父亲说话的不容争辩,抓住盯了好一会儿明白父亲的喜爱和舍不得等,再后面讲到各种诱惑的鱼时,都说的很好,梦园讲到夜深过马路,林源讲到去买东西老板睡着了他还是把钱放在桌子上,孩子们都能随即说出这是是还是非,我想,孩子们在上这节课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文本的方法,也是道德上的启示,这正是我真正想要的。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8

  《钓鱼的启示》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这件事和父亲告诫作者的话使他一生受用。这篇说理性文章,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我"得到的启示,从而能把这个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懂得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所以我一开始就从“钓鱼”入手,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对于高年级文章学习“要敢于对教材大胆取舍”。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如果整篇课文学习,既耗时费力,又会因为旁枝末节的纠缠而影响到主题的把握,因此,本课时我仅抓重点段落的学习。

  另外,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整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安排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做到自渎自悟,读悟结合。

  在教学中,我感到还存在不足。在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9

  《钓鱼的启示》记叙了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在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之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资料说一说文中的是与非具体指什么。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说明此时仅有父子俩人,在这种情景下要放弃鱼,真难啊!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让学生带着自我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并和同桌展开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进行团体交流。这样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自我如果遇到这种情景的真实想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能够使原先强制性的要我学变成自觉地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在进取的思维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欢乐。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深入人物内心。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必须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从文本描述的语言文字入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选择能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挖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

  今日,我们班级学习了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课文浅显易懂,孩子们理解的到位。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串联的整个的教学线索,但有很多的缺点不足。

  课堂设计紧扣教学要求,可是课件的制作不够精美,甚至直接出示答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朗读形式也比较单一。有些问题太纠结于深度,而没有往问题的广度拓展来。可是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发言比较积极,异常是在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遇到这样的情景,你到底会毫不犹豫地放鱼,还是像作者那样急切-委屈-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呢?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很贴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朗读的训练在六年级也至关重要,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积极性,似乎成了此时的机智,因为都不爱张开嘴巴读课文,在开火车训练和展示比赛的环节还不错,无论什么时候,设计有竞争的训练还是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1

  《钓鱼的启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那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先学习一则故事,再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质疑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反复读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一下问题:和谁钓鱼?钓鱼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期间有些什么矛盾?最后的结果怎样?得到的什么启示?启示是不是从起初的钓鱼得到的?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读中质疑、读中体验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下阅读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后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体出示一下两个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让学生带着疑惑再读课文有关钓鱼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和反复阅读,深入在感悟“我”钓到鱼时的激动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变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例子深入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如: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多给了分数时;买东西多找你钱时;别人不在想用别人的钢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做好记录,把每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学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见全班讨论,这样问题也就解觉了。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在教学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前提。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探究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但是有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开动脑筋,提不出问题,在朗读是读不出感情。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入地思考,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2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用心性的同时,还务必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能够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透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用心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构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3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搞笑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状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贴合文本特点。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体验法。课文对“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主角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样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样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潜力也得到必须的训练。透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潜力差,自主学习潜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资料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4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课,目的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线,有大部分是无形的,需要自我的约束,《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让在第二课时教学时,主要探寻在“钓”与“放”过程中“我”的心路历程,父亲由“得意”——“盯”——“不容争辩”的内心变化,进而品悟文章主题,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在品悟“鱼大”,钓之“不易”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读出“我”的这份得意。这样,层层深入,每一环节教学更显丰满,而环节流程进一步精简,必然使教学推进更加紧凑。教学中的安排:学生自读体会→师生情境对话→再次读两段话。其实像这样两段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话,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提供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体会文中思想后,进行了小练笔的练习,《---的启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来,学生内容各具特点,但是能够从生活中总结出简单的道理。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

  要上公开课了!不能说久经沙场,但也见过几年的风雨,经验还是有积累的第一步,深读文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品读,反复练读……读到心中有感觉了,读到能够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读到再读便是"他乡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纳百川.下载一大堆的教案,从中吸取百家之精华,自我的功夫不够深,只能遍访名师,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够到达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点难点,形式能够多样,但文本的内涵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学的各个步骤都是从中派生与拓展的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那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自问不是聪颖之人,但我一天想一点,也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学成下山,是时候让"精心的准备"发扬光大了.教学演主角的是学生,我要给他们一桶水,"长流水"那是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们重视这次公开课,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许多准备工作已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以锻炼了,如回答问题,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万万不能讲的是关于公开课的资料,哪怕是片断只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准备得过于"充分",那失败的机率会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活力,敷衍了事,觉得在演一场老掉牙的破戏;教师疲于背记,越怕错,往往越多错.所以准备是心理上的调动,学术上问题要守口如瓶,惊喜才会不断嘛.

  上课过程那是准备好的,我的'头脑里只记得两个原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让自我多引导,语言更精练.一节课下来,尽管不能说惊世骇俗,但已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各位教师所评议的:能把握中心,重点,难点;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境;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旁观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学,我自然重视自我的不足了.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改之补之.第一,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方法何在,此刻我还是毫无头绪,因材施教,其他教师的方法也略试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班的经书内涵还是比较深奥,需要时间"书读百遍".第二,本人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可是还达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上学那么多久总不见积极举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恶习,是需要时间来改改,可是这个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教师课堂艺术需提高.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会变成守株待兔或画蛇添足了.有些教师还提出设计方面还能够如何更顺理成章,有些教师传授如何调动课堂讨论气氛的妙招,有些教师研讨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研讨会上大家把我的课分析得如此透彻,提高了我的认识,真有种"一语道破玄机"的感觉,这是以前作为旁观者不能体会到的收获.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3-03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反思11-25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7-26

小学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4-21

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4-17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3-03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3-06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7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15篇11-28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6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