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7:33: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1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学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的方法,并安排实际测量活动。教材安排了三部分活动内容:一是教学用工具测量,重点介绍在测量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杆在底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二是教学步测,安排学生测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再步测操场的宽;三是教学目测,安排学生练习定距离目测,提供了目测较远距离的图前让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目测经验,然后组织目测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此丰富,到底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呢?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对于如何测量自己的平均步长应该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想这一实际测量活动需要安排在课前让学生在家完成,测量后将原始数据填入教科书上。课上只要进行一下测量过程和结果的交流,如发现学生测量过程中有操作上的错误及时指出和纠正。

  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人高的一些男生,相对而言平均步长比较长,要接近0.8米,一些身高矮小的女生相对而言步伐就比较小了,而一般的学生都在0.7米左右,为了更好的区分每个人的平均步长的不同,我让学生保留两位小数,也让学生计算我的.平均步长是0.67米。

  在让学生步测学校操场的宽时,有一定的误差,我让学生交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误差,有的学生说自己走的时候没有沿一直线,有的学生说测平均步长的时候走的是20米的距离,是均匀的,而操场的宽要60几米,速度也就是平均步长和之前的也会有出入等等。虽然有的学生测出来有很大的误差,有也几个学生测出来的数据和我用卷尺测出来的数据非常接近。这时学生的交流显得有话可说,我想以后的课上是否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交流、有交流的内容呢!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2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这一时期的作业都是在气及而笑这样的状态下批改完的。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更有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呢?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一量。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教学吨时,只能是凭空想象,根本没有直观感受,教师只能说25千克的孩子,大约有40个那么多能有一吨,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诚恳请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宝贵建议。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实际测量”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测量较近或较远两点间距离,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步测或目测。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分好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安排预习内容;准备好测量工具;安排好测量场地并事先计划实际活动的步骤。

  从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创造具有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量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独到见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知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确定较近两点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整个过程中学生清楚的明白只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才能更好得进行测量。在实际测量时,他们自己说出应注意的地方,如卷尺要拉直,刻度要对准等,得出结果后,我选择了一种小刻度的卷尺,尺不够长怎么办?预习过的学生迅速提议使用标杆并讲出了注意事项:要定一条直线。那么插在哪合适?测量前应该根据测量工具估测。接下来的分组实际测量迅速展开,在距离较远的两点间测量时选择了合适测量工具的小组在规定时间圆满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步测是一大难点。我选择了一段30米距离,他们按要求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了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后,都能算出平均每次走了多少步,但在求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时出现困难,特别是出现30(米)47(步)这类不会往下算的情况,怎么办?让学生动口自己说,动脑想。在我提示长度单位可以换算后,大部分同学算出了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开始去验证第一次用工具测量的结果了。只剩下几个了,我直接告诉他们求法30米=3000厘米,用3000以平均步数,求出自己一步的平均步长。目测部分教授的较仓促,让学生练习的也较简单,应该让学生根据预习自己讲出如何测量,再用工具或步测的方法验证一下结果会更好一点。

  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法实际测量,在创新的课堂上我愿走下讲台,走近我的学生,跟他们成为朋友,一起讨论,一起实际操作测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4

  一、课前研讨定方案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x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这就告诉我们,走出课堂最为合适。然而,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一走出课堂就很难调控,带他们到室外去实际感受会学得更好,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要被各种景象所迷惑。这是我们事先应当考虑到的。为此,我们想到了一块儿——合作上大课。

  就这样,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节时,我们各个班先在室内事先学习了实际测量一些必备的知识,接着401、403、405三个班合作,402、404两个班联手,分两节带学生到室外上实践课。

  实践课开始了,我们401、403、405三个班的老师既分工又合作。首先,由我将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事项、要完成的任务作一番简单的说明与强调(已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充分和必要的预习),然后由我维持三个班学生的纪律,由克宁和碧云老师带几个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他们首先测量的是边长10米的正方形,测量后让所有学生感受,这就是100平方米大。之后,我们再次带领一小部分同学测量整个瑞基广场的长和宽,测量的结果大约是长132米、宽82米,用计算器很快算出瑞基广场总面积约10824平方米,比1公顷还大些。说实在的,在没测量之前,我们曾苦恼难找到让学生感受1公顷实际大小的场地,我们自己估算得也不够准。俗语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接下来,他们两位老师再次领另一部分学生代表测出50米长的直跑道,同时在每间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我们再一起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目测练习。学生目测时,我们不忘在方法上作实际指导:注意10米处、20米处、30米处……标杆的高矮之别、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在这跑道上分小组自由来回走3次,并让各人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并算出自己的步长,为下面的步测做准备。很快地,一节课过去了,可是,我们预计要完成的任务没能全部兑现。

  二、课后反思谋发展

  课后我们再度反思,发现这节课的合作教学总体是成功的。因为学生不仅实际测量了较短和较长的.两点间的一段距离,还经历了目测和步测的过程,基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实际测量本领更强,并算出他们各自的步长,感受了前面学过的较大面积100平方米、1公顷有多大。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如:课前老师可先带几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测出广场的长和宽,测出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样,可省下不少时间,再让这些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当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其次,要尽可能多备几套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参与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的(但学校条件极为有限。),毕竟,学生更热衷于自己动手而不是观望。除此,我们还有同感,要打破原来课堂的格局,连上两节课,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时间与机会,老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指导。

  我班接下来的一节还是我的课,我便临时作决定,让学生留下来继续做实践才能更好解决的事。(学生们正在兴头上,个个跃跃欲试)找两个物体,先进行目测,接着步测,最后用工具测,再算出误差,思索如何让自己的目测和步测更准确些;或者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的长和宽,并估算它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或者测量篮球场、沙坑等的实际大小……小组之间、组内各位同学还积极开展竞赛,自行发起比比谁估得准、算得快。那场面,真可谓激情奔放!

  总之,过后我们几位老师再次交流,都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往届好。这一切,缘于课程新思想——经历是一种过程性目标的引领,她让我们勇于打破常规,真正自由大胆主宰课堂,大胆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本节课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现了三名学生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一根标杆竖直插在A点和B点,一名女孩在A、B之间的C点和D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根标杆在A、B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里还有步测和目测。步测要知道步长,步长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长的方法获得,而通过“路程÷步数=平均步长”算得。教材指导学生选一段距离走三次,通过填表计算平均步长,这一段距离不能过短,也不必过长,一般20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测是按平时走路的步子测量某些长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匀的步子在这段距离上走三次,以平均每次走的步数求得的平均步长比较接近常态。目测只能估计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误差。教材只是介绍练习目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着进行一些目测。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2-17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07-29

测量教学反思03-26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5篇03-27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1-07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13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04-16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04-05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