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和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5 07:06: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根和茎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1

  《根和茎》是苏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课,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在导入部分,我将出示几幅常见的植物的根切入本课的内容重点菠菜和葱,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菠菜和葱的根,学生很能接受,菠菜和葱的根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图片讲解,揭示直根和须根的概念,再让学生画图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观察所带的植物的根,将所学进行运用,这一过程设计紧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

  课中进行对根的'讨论,增加合作精神,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我们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2

  有时候为自己高效的生字教学方法暗暗得意:用不着布置多少抄写的作业,学生就能记住生字。

  私下里以为,高效得益于自己引导有方:

  第一步,遮住生字表上的拼音试着读几遍——帮助学生掌握读音;第二步,遮住生字看拼音试着书空——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第三步,试着给生字组词——帮助学生掌握字义;第四步,借助《补充习题》上的看拼音写词语之类的习题,让学生默写——帮助学生检查巩固。

  这四个步骤,皆以学生自学为主,原以为把学生当成了主体,教师只是在引导。后来经高人指点,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方法并非高效,问题就出在“引导”上。

  于是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第一步,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自己的生字;第二步,把生字表中没有的生字添上去——完成自己的生字表;其余的步骤与原来的方法一样。

  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

  第一种教法,在教师的眼中,只见教学内容——凡教材中的生字才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对象,以“书”为本;第二种教法,在老师的眼中,见到的是学生——学生不认识的才是生字,如果已经掌握了的,完全可以不理它或者从生字表中除去,以“人”为本。

  第一种教法,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的理念——凡考试的内容必须掌握;第二种教法,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确定学习内容。

  这让我想到了错题集。错题集都是学习者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量身定做的,因而复习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效率极高。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生字表,在巩固或复习生字这个方面,就有了针对性,就有了用错题集来复习那样的高效率。由此想到,过去所谓的“高效”,只是帮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规定的生字,而对学生“回生”的字却视而不见。这实在是让自己脸红的做法。

  这样看来,似乎这篇文字换个题目更合适: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字表。但转念一想,“只见教学内容,不见教学主体”的现象又何止存在于生字教学领域,阅读教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换个题目的念头还是免了吧。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3

  《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支持植株、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而对于茎,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和课件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对于茎的作用,课前准备好插在红水中的茎,课堂上让学生解剖,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研员为我剖析了整堂课后,我觉得本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在教学方法上,我总是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讲授法用的太多,没有体现“双主体”理念。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2、主体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活动性原则。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4、过程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5、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4

  根据学校与教研室安排,第二周我执教了三年级《根和茎》一课。《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支持植株、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而对于茎,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和课件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对于茎的作用,课前准备好插在红水中的茎,课堂上让学生解剖,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研员为我剖析了整堂课后,我觉得本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在教学方法上,我总是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讲授法用的太多,没有体现“双主体”理念。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5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6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 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六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级是一个过渡期,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如六年级识字不是重点,但生字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又有困难,故务必占用必须教学时间,无法轻视;拼音知识在一年级就该完全掌握,而本班学生却有声母混淆、韵母不会的现象,还得再来一次拼音教学;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写作练习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学生对作文深感头疼······应对新教材的这些问题,我在实践中反思,摸索中前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在对教材、教参深入学习、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运用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如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的了解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如教材着重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教材中的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从而不至于挖得过深,学得困难,让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真正实际,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科学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生成有效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案,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状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潜力还有限,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使课堂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齐成长,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状况。如果只掌握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作文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讲要求,读读例文,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拓宽课堂领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将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已到了及时充电的时候了!多读些教育理论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潜力。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8

  我执教的植物的茎是《根和茎》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中重点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一是认识各种各样的茎;二是了解植物茎的功能。本课的设计与实施建立是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悬念导课,前后照应。

  导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节课是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本课一开课我用大屏幕播放了一个小实验:两个试管中分别装着红墨水和蓝墨水,再将两枝同样颜色的康乃馨花插入试管中,问学生:“几个小时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觉得红水和蓝水是怎样到花上的?”学生回答后,我不表示对错,也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活动中。当学完植物茎的功能时再问学生:“现在谁能解释开课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前后照应,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明白开课时同学们说得对错了。悬念导课,前后照应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二、观察图片,重描述,看区分。

  在认识植物茎时,最好让学生观察实物,但因为三月份各种植物刚刚发芽,找不到上课所需要的植物茎,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有关植物茎的图片,选取其中最典型的、最清楚的图片,制作了各种各样植物茎的幻灯片。用一幅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植物茎,如:直立茎和匍匐茎;攀缘茎和缠绕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植物茎是怎样生长的?与学生一起用激光笔指着图描述植物茎生长的样子,找到两种植物茎的不同之处,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出示的图片清晰,提出的要求明确,观察指导到位;学生自己观察认真、积极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追问、巧妙反问,如:“为什么说它是匍匐茎?”“攀缘茎和缠绕茎主要区别在哪?”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各种植物的茎,而且学生能够独立区分各种植物的茎,达到了预期的知识目标。

  三、亲自实验,重设计,看结果。

  关于植物茎的功能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先让学生猜想植物茎起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设计验证自己想法的实验,最后解剖观察植物茎的内部构造。这一环节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因为我在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如:提前购买红墨水、西芹,给学生准备解剖用的小刀、盘子等用具。这一环节中的难点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想法,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验设计。因此,教学中我用“家中的自来水管”启发学生想象植物体内可能也有运输水分的管道,这样的启发使学生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很快设计出了好几个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植物茎上运输水分的管道:一个个红色的小点、一条条红色的细线。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和踊跃的发言中以及对开课时看到现象的正确解释上,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和记住了植物茎有怎样的功能。

  四、精心设计板书,总结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看似简单,没有难度,但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和区分各种植物的茎,真正理解植物茎的作用就不简单了。教学中,当学生用语言描述植物茎生长的样子时,我将学生看到的植物实物图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画出来,突出植物茎间的不同之处,简单易懂,便于学生区别与记忆。学习植物茎的作用时,边引导学生学习,边将学习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当学完时,我问到:“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茎的作用的?”学生看着黑板的板书就能总结出学习的过程,这时,我及时地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科学课上的探究方法之一,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掌握方法,达到预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上看,本课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教师演示如何解剖植物茎时及学生汇报看到的植物茎横切面、纵切面的现象时,都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的失误,考虑不周全。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9

  《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本课教学中我认真实施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几幅艺术根雕图切入本课的内容重点:根,增加了科学课的艺术趣味性,这也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效结合。在新授的一开始,我首先出示菠菜和葱,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菠菜和大蒜的根,学生很能接受,菠菜和大蒜的根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图片讲解,揭示直根和须根的概念,再让学生画图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观察所带的植物的根,将所学进行运用,这一过程设计紧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

  在课前,我多方收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并多次检验,力求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如:在这节课上,主要用到各种植物的根。这节课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植物的根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是由学生自己准备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的,一方面学生在寻找这些根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也对植物的根有了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会更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会更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会更激烈。在讲根的作用时,我运用了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解了的根有固定植株的作用。演示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吸收水分这个作用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具体是如何吸收的呢,并没有学生真正的观察过,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方便观察,所以采用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在教学中我力图渗透科学课的德育教育。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在本课中的表现有: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胆大心细,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做事善始善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我们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辨别生活中植物的根,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运用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根和茎》教学反思08-27

小学科学《根和茎》教学反思08-27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2

和的加法教学反思01-29

大雨和小雨的教学反思12-27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2-12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02-18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02-19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02-19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