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15 10:35: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4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教法、针对初二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 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教学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 技能目标: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重点、难点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我之所以把体会深深的爱国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情感淡漠,自私者较多,尤其是有次我组织本班学生看电视《长征》,看到红军倒下有些学生竟然会笑起来,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关于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取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资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从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含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教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1955年中秋,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阳的辉煌中,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海外归来,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透过泪水,他无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 :我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他就是后来成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他的名字哏中国的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多媒体展示出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钱学森的简介,引出课题。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形像生动,增强直观感受,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心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二) 学习课文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并且试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分组讨论后学生个别发言,其他同学点评。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对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完成知识目标。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学过的圈点批注法,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课文选取了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大家讨论,然后我给学生展示我的板书。接下来就是要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和语句。(多媒体展示一些语句和词语) 3、 课文给我们展现了钱老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者对于选取的事情中花笔墨最多的是哪件?请同学们示范朗读。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件事写得那么详细? 本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选材与材料详略的处理。完成目标2

  4、 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大家看到了美国对于钱学森回国的恐慌和他们为了阻止事情的发生而对钱学森的迫害,请大家就此展开辩论:钱教授该不该回国?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5、 钱学森被美国聘为“终身教授”,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他始终眷恋着祖国,不顾百般阻挠毅然回国。根据现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留学生的回国率却是百分之三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假如你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 前面的环节是让中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自身的体会中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举。这个环节是对上个环节的拓展延伸,教学生增强对故土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任务。

  6、 拓展延伸 前段时间,以“赞颂祖国 共享感动”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假如你去参赛,你会对祖国说些什么?请写出来,大家一起共享。(如:我们可以用鲜花来庆贺你的生日,我们可以用心灵来歌唱你繁荣,但我更愿用一片赤子之心来建设您----我的中国!)

  7、 小结:钱学森教授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我们现在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想着我们的祖国,把爱表现在细微之处。尊敬我们的父母,热爱我们的朋友,珍爱身边的一点一滴----这都是爱国。我们不敢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国,也不敢想像,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热爱我们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传统,要让我们的心永远是一颗中国心,要让我们的血管中永远流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血液!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优美而深情感人的旋律中结束全文的教学。

  谢谢!

说课稿 篇3

  《竞争中的小伙伴》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一说教材,确定教学重点;二是分析设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三说教学过程,阐述突破、落实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一、 说教材,确定教学重点。

  教材一开始就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并由此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索:我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呢?接下来讲述的故事《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就引导学生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形成这样的价值取向:我们应积极地面对竞争,应该与竞争的对手携手共进,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朋友。接着,教材设计了一个趣味性较强的体验式活动——“语文寻宝”,分别呈现了活动中的几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竞争面前应学会如何公平、公正地参与比赛,积极面对竞争。

  这一课题的本身就标示该如何面对竞争的问题,后面创设的体验式活动又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整个设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活动性。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正确对待竞争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 能力目标:学会友善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才有胜负。

  教学重点:学会友善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难点:意识到正确对待竞争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分析设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又必须合作的社会。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如果在生活中养了不当的竞争观,当在接二连三的挫折面前,心理就会难以接受现实,各种问题也随即出现,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与发展。因此,在《竞争中的小伙伴》这一课中设定以上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良性竞争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过程,阐述突破、落实教学重点的途径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活动: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活动一: 校园“红绿灯”

  观看校园生活录像片段,小组内议一议,哪种行为该亮红灯?哪种行为该亮绿灯?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会怎样做?这些生活录像片段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这就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

  活动二: 与你同行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又分成两小组,面对面站立。每组选一名同学做裁判。

  2、比赛开始后,两名同学背对背夹住篮球运给对面同学,不许一前一后动行前进,不准用手帮忙,否则算犯规。总分10分,落球一次扣1分,手碰一次球,扣1分,一前一后行走也扣1分。比赛结束后,由裁判进行评判。得出胜的一方。

  3、通过活动,请同学们分析:赢的一组决窍在哪里?输的一组原因是什么?体验总比口头说理更有信服力。

  活动三: 小小辩论赛

  1、讲故事:“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2、辩论:正方:朗克为此失去了冠军,值得!反方:朗克为此失去了冠军,不值得!

  3、小结,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活动四: 语文寻宝

  分组表演寻宝游戏中的各个情境,判断、讨论同学们的行为表现。有条件也可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外进行,把整个活动过程拍摄下来,供课内讨论、评价。

  活动五 :手拉手,好朋友

  鼓励学生在班上找一个竞争对手,争相努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期末在班级评选“竞争好伙伴”。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于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体验”,以活动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形成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位于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主要学习内容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

  说教法:

  牵引法-----学生已经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并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各部分大小,由此我引导学生由平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分一些物体,知识牵引过渡,降低了学习难度。

  归纳法-----在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平分一些物体,得到一些分数,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进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指导练习法-----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后,通过几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说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讨---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知道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了几份,这样的几份表示什么。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小组探讨、交流、汇报,理解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中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如:一分为二、一心一意、七上八下。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课件出示)

  (1)将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这一份怎样表示?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

  (2)课件出示苹果图,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问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分数的产生、意义。

  2、认识单位“1”

  我为各小组准备了数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分法。

  (1)教师强调说出单位“1”的含义,不仅指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课件出示)

  (2)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

  (3)说明: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让学生自学分数单位(出示课件教学)

  (1)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强调“其中的一份”。

  (2)指导完成P64的第8题。(课件出示学生做,读出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新知运用

  课件出示习题,让学生做,当堂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小组比赛,学习积极性高。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再总结。

  说板书设计:

  板书了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重点板书了分数的意义几分数单位的概念,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预习汇报引出教学课题及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学习。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个探究活动。在小组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个物体的小组很快分了出来,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得到几个或多个物体时学生就不会分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及时进入到每个小组参与并指导分法,但因时间关系,不是每个小组都进入。因此,当我指名一个小组汇报时,就出现了“把9个圆平均分给6个小组成员,每人得到六分之九”这个分数,与我教学的进度内容不符,我的课堂随机能力相当弱,我没有给学生肯定,因为我没有想到这组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分数(这是后面才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我的冷处理不但暴露了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差,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扼杀,真是值得好好反省。通过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提高。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牛津8A说课稿 Online travel说课稿11-02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坐井观天的说课稿12-01

《画风》说课稿12-01

穷人说课稿12-01

《泉水》说课稿12-02

《杠杆》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