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15:54: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通用10篇)

  说课稿 篇1

  说课:

  我组织的是中班探究活动数学领域中的找长方形,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来认识长方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找一找,画一画,变一变,跳一跳等活动,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小朋友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是感知长方形的特征,虽然已经有了正方形的基础,但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学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也定为难点,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我首先进行了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神秘袋一个。

  2、吸管5厘米,10厘米各2根,让小朋友来摆长方形。

  3、正方形的泡沫垫16块,上面贴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图形,请小朋友按长方形跳格子,托盘,毛线,长方形粘贴若干。

  知识准备:已经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其次,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启发探索教学法,游戏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操作,自主交流中掌握新知,解决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赵老师把你的好朋友图形宝宝带来了,我们来看一看都有谁(出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师示范摸,幼儿学摸。

  2、还有一个图形宝宝要和大家交朋友,他就藏在了这个大袋子里,谁愿意来摸一摸,猜一猜把他请出来。幼儿摸,猜。(出示长方形)

  二、小组合作,通过摸、比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2、小组合作讨论:

  (1)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2)长方形边一样长吗?用学习正方形的方法来看看长

  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3、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长方形面平平的,有四条边,四个角量出对边相等,有两条长边。

  4、摆长方形

  1、(出示吸管)看是什么,有几根,数一数,观察发现,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

  2、摆长方形,师辅导。摆对的奖励长方形的小粘贴。

  四、找长方形

  1、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长方形,如书本(出示书本),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许多物品是长方形的,小朋友们找一找,把你的小粘贴贴上做个标记。

  2、说一说的小粘贴贴在哪里了,为什么?

  五、画一画

  再让我们到书里去看一看

  完成数学活动书中19页的内容

  六、变一变

  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小魔术

  1、师用圆形变半圆形,幼儿观察,如何变的?

  2、幼儿用正方形变长方形

  七、跳一跳

  小朋友们真棒,各个都是了不起的魔术师,就连长方形宝宝也夸我们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1、(出示格子),幼儿观察,师讲要求:每次双脚跳一格,按长方形的顺序跳出的就胜利了。

  2、幼儿游戏。

  小结:长方形无处不在,请小朋友继续去寻找,把你找到的长方形告诉老师和身边的小伙伴。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它是从前几课《花地毯》《有趣的半圆形》造型·表现类型的平面制作过渡到设计·应用领域的立体制作。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小挂饰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第三部分:课前准备《小挂饰》说课教案

  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六人一组,分组围坐。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小挂饰,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取出项链等物带在身上,并告诉学生):“这些漂亮的东西不但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连头上也可以挂。所以它们有个名字──小挂饰。”

  3、揭题。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

  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教师将这些挂在墙上、身上的小挂件取下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允许学生去拆,去装。学生通过拆装后对小挂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

  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

  (1)第一组图片

  A、(古代)《七璜联珠组玉佩》《旗人帽饰》(初步了解挂饰的历史)

  B、贝壳项链、彩石手链挂饰(解决色彩与材质问题)

  C、《苗族少女衣饰》(银制品)(解决挂饰种类问题)

  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

  (2)第二组图片

  A、各种纸挂饰(风铃)

  B、吸管挂饰(项链、校牌)

  C、各种材料的挂饰(糖果纸、巧克力、纽扣、瓶盖等)。

  这组图片都是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挂饰。通过这组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随即可以把数码相机连上电脑,然后关掉音乐,让学生围在展示屏周围观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教室里随时会发出欢叫声,听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扬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里就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欣赏评价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就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挂饰举办一个小小挂饰展。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与我交流,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今天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小学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

  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小学科学技能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生在观察、认识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认识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察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免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认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熟练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具体模块。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模块:

  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分布落实;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其中,“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模块中可穿插“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拓展链接,迁移应用”模块调换位置。

  总的来讲,小学科学的四大模块教学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的灵活应用,其思想与模块教学所倡导的思想完全一致,属于我区大力倡导的模块教学的一部分。

  下面我仅就今天我教学的《测量力的大小》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用模块教学思想体现技能课的教学特点的。

  一、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聚焦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关于运动和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问题:“能让物体运动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测量力的大小?”从而实现问题的聚焦,也引出了课题——《测量力的大小》。问题来源于学生,探究才有动力。

  二、问题引领,分步落实。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生经历了自主观察弹簧秤、在认识弹簧的过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这样一个过程。这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础。

  (二)、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注意事项。

  1、教师演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环,如何读出数据。

  2、以小组为单位测一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少。

  在测量这一块,我事先准备好两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0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去测量,最后得出测量同一物体数值不一样的结果,出现疑问,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说出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的事项。而对于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结论总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会来得好。这也是一个小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并汇报测量数据。此部分是最终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既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还可以是情感态度方面的。

  四、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亲手制作简易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

  用此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拓展,起到了迁移应用的良好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二、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3、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⑴出示表格。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⑵理解“据说”一词。

  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⑶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

  4、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

  ⑴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⑶交流体会: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

  5.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创设情境,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一个舞台,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体会放飞的快乐。)小蜻蜓会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

  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⑴总结全文。

  ⑵出示伟人对陶行知称赞的话语。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万世师表。 ——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7、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吗?说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二)讲解余光中《乡愁》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说课稿 篇7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教什么?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阶段学习目标,我们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准确认读本课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师生共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怎样教?

  l、转变观念,让暖暖爱意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读到悟,教师总能和孩子一起认、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特别是在评价的时候,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师评声听;教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相鼓励的爱的掌声,让孩子积极主动的评价;教师还总是用亲切、赞赏性的语言夸孩子:“你真会读书!”“你真懂得关心他人!”“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正是在这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让这暖暖爱意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并引导孩子把这爱意牵引到生活中去!

  2、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教师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又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创设了一个给英子回信的情境,孩子从想到说到写,积累语言。教师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

  三、为何这样教?

  1、树立大语文观,体现语文课程入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整个教学设计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2、适应学生特点,以学定教,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适应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把教学落到实处。如识字教学中,学生较难区分的音近字“忧郁”和“犹豫”教师采用“小老师”读、抽读、到句子中读一读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教师更是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在《春》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长的自有事物,诗人更多地是倾心和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和知性,当然这种直觉是和知性的思辨紧密结合的,也即思维智性的直觉。语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别这一切的融合无间。适合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细细体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在创造一种是指身临其境的氛围,同时结合视频短片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是最富有诗意的,那便是春与秋,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关于秋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不同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秋天是不同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关于春的诗,一起走进穆旦的《春》。

  (二)关于作者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1940年,留校(西南联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雪莱,普希金,济慈,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直到逝世前夕,穆但仍不懈的翻译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三)关于《春》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是十分饱满的。穆旦友人,翻译家王佐良曾评价这首诗:“出现了新的思辩,新的形象,总的效果则是感性化,肉体化……从而使《春》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的伤春咏怀之作。它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谈穆旦的诗》)

  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不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在春天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纸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

  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诗的特点: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注:读诗时应注意此时的词语运用方面的特点)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切形成明显的并列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体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的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还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2、词语的厚度和力度

  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的词语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让学生尝试)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巧妙的表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和沉重)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3、“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写法探究

  这里运用比喻,将窗外自已绽放的春色比作“满园的欲望”,也作为全诗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由大自然的春天过渡到生命的春天。

  比较赏析:《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将春色比作“满园的欲望”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用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梦似飞花,愁似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五)主题探究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

  明确:这首诗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所归依”,陷入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五、说板书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色彩和光影的交错。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语言的清新。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意象的奇特。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第一节:满园春色的美丽。

  第二节:诗人在20岁时(生命的春天)所深味的青春冲动带来的欢欣和痛苦。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我执教的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童年的问号”第二课《孵蛋》的第一课时识字课。

  说教学内容

  本课讲述了爱迪生从小爱提古怪问题,常常把大家问得哑口无言。有一天他用身体帮母鹅孵蛋,弄得大家哭笑不得。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动脑筋提问题,并且自主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朗读,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内,怎样才能既有效识字又充分朗读呢?经探索我校低年级语文确立了“随文识字,析字解文”教学模式,既边学文边识字。由于一节要认13个生字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所以我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的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方法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所以记忆深刻。

  说教学目标

  ★多种方法识记13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便”。

  ★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

  ★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意识。

  说教学思路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拉近了师生心的距离。本节课我才用谈话导入法: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些图片你们想看看吗?出示一枚枚蛋宝宝,这些蛋宝宝想怎样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出了用身体加温进行孵化。在通过两幅鸟类孵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孵蛋的辛苦。那人像鸟一样趴在蛋的上面能不能孵出小宝宝来?有一个小男孩就萌发了这样的想法,他就是爱迪生。出示爱迪生孵蛋图。他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孵蛋,他能孵出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引出了课题,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随文识字,析字解文。

  兴趣激发容易,如何保持确很难,尤其是一向被大家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识字课。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师范读生跟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在围绕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孵不出蛋来?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随机认识本课生字。学生在汇报识字时,用部首识字法认识了“迪”“题”“便”“蹲”“料”,尤其是“蹲”字,右半部分不认识的同学用拆分法:八字头西字多一横下面是一个寸字来记忆,有的识字多一些的孩子说出右半部分念尊,动画片里认识的魔尊的尊。又如:学生用置换的方法认识了“感”字,减法的减自去掉两点水下面加一个心字底就念感,感动的感。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兴趣浓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他们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在通过爱迪生的资料,介绍他的成就,进一步是学生懂得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是走向成功的秘诀。

  三、巩固识字,强化记忆。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

  ★运蛋游戏。

  让学生摘下蛋宝宝,读出后面的生字并组词,巩固刚学过的生字。

  ★编字谜识字。

  让学生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富有灵性化的语言符号赋予生命,再通过表述记忆方法活灵活地再现出来的过程,体现了是教学的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编出:“烦”一页纸着火了,“趴”八只脚,“迪”由走了,由字骑滑板车等巧妙的记忆方法。虽然孩子们编的字谜比较粗糙、幼稚,甚至在我们大人看来不怎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编造字谜的过程中对字形进行反复地推敲研究,他们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状态,不仅掌握了生字,提高了识字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识字活动中释放出来,让创造性思维伴随学生左右,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反思本课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自主汇报识字是有点乱,怎样能让学生活而不乱,是我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关注优等生的同时,怎样让差一点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我近一步努力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的细节问题处理得有些仓促,这是我急待改进的地方。真诚的恳请领导及同仁予以批评与指正,以利于我今后的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丰富识字形式,提高识字能力,逐步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用汉字放飞梦想,让个性得以张扬。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二、说目标:

  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是教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这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而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这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

  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本课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语言实践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历练语言,紧紧扣住课文的语文点展开训练,使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感悟,寓意的领会融为一体,努力使一个设计承载多种功能。基于这样的文本与目标拟定,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

  1、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

  2、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因此,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讨论: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又怎么样呢?请学生再读课文,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兔子撞死的原因:窜首先让学生明白“窜”是怎样的动作,在讨论中理解“窜”的特点,接着通过简笔画,勾勒出“窜”的背景,明白发生这种情况的极偶然性。使学生在读、思、说中步步深入,从而领悟品词析句。

  ●种田人的心情:乐联系文本,把种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这样做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使词语带着活生生的形象贮存在他们的脑海中。

  ●种田人的行为:等 什么时候开始等,怎么等,等的结果怎样?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体会想象种田人坐着等野兔时的言行和心理,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提示出规律,不劳动是一无所获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师问:如果你是邻家一位老农,看到这位守株待兔的年轻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吸取课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意在引领学生在对话、体验、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出示古文:以古文教学来结束全课,来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语文学习之门,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说理念: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它既能启发学生探索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所以,我这节课,不是单为了教这则寓言,而是通过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言的学习,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种智慧的学习。这节课,我将带着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学习,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来组织各项训练活动。为了渗透语文的人文性,我为学生创设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因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单方面的授予学生,而需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感受、领悟、升华。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牛津8A说课稿 Online travel说课稿11-02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坐井观天的说课稿12-01

《画风》说课稿12-01

穷人说课稿12-01

《泉水》说课稿12-02

《杠杆》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