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17 10:53: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我是阿城区胜利小学的教师范金霞,我使用的是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3课《掌声》,课型是阅读课。

  《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与体会,去感知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使他们在爱的熏陶下感情得到升华,也在掌声中经历成长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小英获得两次掌声的含义,难点是感受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戴天琦同学顺利通过了校园主持人的评选活动,成为了校广播站的主持人。请大家为她鼓掌。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掌声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掌声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出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我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再标出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指名通读全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文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梳理思路,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精读品悟蓄积情感。

  三、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把第一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进行了对比教学,首先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英?接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默默地”去体会、感悟小英的自卑。然后以“文中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截然不同的小英。”引入到第五自然段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感知到小英的自卑、忧郁与自信、开朗之后,再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以“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怎样让学生真正的走近小英,了解小英呢?接下来我以“体会小英心理变化过程”为主线,贯穿在2、3、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重点段,交流体会;细读重点段,深入人物;再读重点段,抒发情感。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的方式,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让学生先抓住2、3自然段中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如“低头”“忧郁”“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词语去细心品悟,再引导学生揣摩“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进而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初步感知人物心理活动。这个偶然的'机会使自卑的小英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然而,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后,她终于战胜怯懦,走上了讲台。

  接下来出示思考题进行第四自然段的学习,1、文中的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2、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这两次掌声对小英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在默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全班汇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分别是鼓励信任、赞扬与肯定。接下来细读课文,找出反映小英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流下了眼泪”“鞠了一躬”“微笑”等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情,让学生充分的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人物心理活动。联系2、3自然段的描写,小英从刚开始的“犹豫”到最后“微笑着走下讲台”这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也参与其中,感同身受。相信学生与小英走得更近了。此时再读课文,学生已经蓄积了一份真实的情感——要为文中的小英喝彩!那发自心底的掌声一定会让朗读更真实、更精彩、更能表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了理解文本内涵,感悟文章思想的目的。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在学生正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我设计了“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面前,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等生动的情境,通过小英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最终实现了让学生真正走入小英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该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心理,用自己的语言丰富“掌声”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包含着鼓励,代表着夸奖。小英自己又是怎样看待这两次掌声的呢?”由这个问题,我导入到六、七段的学习。通过自读、指名读小英的来信,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掌声的力量、爱的力量。怎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以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呢?我借用了文章精彩的结尾,通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文章主题: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掌声给人以尊重,掌声给人以鼓励,掌声给人以支持。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用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

  四、 联系生活,延伸拓展。

  我采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代表的是什么?一种关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还有许多的表现形式,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一谈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鼓励、帮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五、 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针对拓展中学生的回答,我恰当地进行评价,并适时总结:是啊,爱是一杯热茶,爱是一声问候,爱是人类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把心底的关爱用掌声来传递同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文中的女孩,也献给那些需要鼓励需要帮助的人们。

说课稿 篇2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著名的励志课文。该文主要讲述了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在严重的瘫痪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凡的科学家的故事。霍金21岁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读研究生,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卢伽雷氏症让他完全瘫痪,只能禁锢在轮椅上。之后,肺炎又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医生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40多年,一直活到现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文章的语言并不华丽,却在真实的叙述中表达了霍金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造就奇迹所凸现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体会到面对逆境应该昂起头,永不放弃追求的人性魅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从生字词,课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来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两个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本课的'重难点是:为什么称霍金为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本课采用的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搭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走进霍金,切身体会他的生活的艰难、痛苦之处。由谈到读再到谈,从而去感受他的伟大。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教学的过程的设计。根据新课程问题法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注重反馈,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与大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霍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桑兰、海伦凯勒的故事入手,并收集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此时我相机进行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海伦。凯勒》,还记得吗,海伦。凯勒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呢?其实,古今中外,向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并不断创造奇迹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霍金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霍金的课文,从而就引出了课题《轮椅上的霍金》,并齐读课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指导预习,自学质疑。首先出示以下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从字词、内容、感受等方面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充满了渴望。

  第三个环节,问题探究,深入研读。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然后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交流收获,引发思考。让学生自由地提出,在自学文本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教师与学生一同归纳整理出本文学习的一个提纲式的线索问题。霍金被人们称为非凡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他是如何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取得非凡的科学成绩的。在这个环节当中,我打破常规,先让学生向霍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出示一位女记者的提问,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学生对霍金的同情、怜悯之感。女记者的提问其实是问出了很多人想问而不敢问的问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认为命运对霍金太不公平了。由此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先对霍金产生同情。

  第二步,合作学习,用心灵与文本、强者、自己对话。

  首先,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很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来体会命运对霍金真的很残酷。然后出示霍金的照片,配上介绍,使学生对霍金的标志性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得到熏陶。通过朗读,感受。再读,再感受,抓住关键词来体会霍金所受的残酷的伤害,使学生进一步地对霍金产生同情、怜悯,感受到命运对霍金是如此的不公。从而也为下文理解霍金在身处逆境时,顽强、不屈服的性格打下基础。第二步,用心灵与强者对话,通过学生的自读,找出霍金如何学习、潜心研究的重点语句,交流感受,通过指名读、师引读等方式细细揣摩霍金的谦虚、不断求索、忘我工作等品质。霍金正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不断求索的精神,才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确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接着出示过渡段,集体朗诵后,过渡到“霍金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物理天才”的学习中。最后再次回到女记者的提问上来。用心领会霍金的回答,理解其含义。霍金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只是值得每位学生刻骨铭心的话语。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是非常重要的。畅所欲言,个性理解,这本身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进来就达到了丰富文本深化认识的效果。

  第三个大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总结学习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后感想

  3、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这个不幸而又坚强的霍金深深打动,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或许是想要对自己说、或许是想要对霍金说,也或许是想要对身边有困难的人说,那么,就请你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吧。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霍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最后是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力求通过简洁的语言体现文章脉络。

  物理天才(不断求索)

  轮椅上的霍金 非凡的科学家

  生活强者 (乐观感恩)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手形添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九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和光影结合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一年级。该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已经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他们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绘画的概念。初步掌握了运用各种线条、花纹,图案对画面进行装饰、绘画。他们在美术课及区域活动中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绘画,完成情况较好。

  三、 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艺术的特色,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观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画,认识手的外形特点。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玩手形游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关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 说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观察感知不同姿态,不同角度的手形,发挥想象力,创作手形画。

  难点定为:怎么使普通是手变得有趣、新颖、有创意。

  五、 说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游戏、魔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 指导添画 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观察,创作,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具有以下几种:电子白板,网络

  课件,素描纸,签字笔、以及小粘贴等。学生则需要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手电筒、图画纸等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看、听、说、做、评等行为环节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并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有关手的话题。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讨论后,教师要充当

  魔术师,变个魔术给学生看,瞧一瞧老师的手会变出什么东西来?然后学生观察讨论:老师的手变出了什么?我是怎样变出来的?通过这一环节,导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板画点拨 本环节中,我将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副关于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手指的名字,并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手指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手形画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技巧,我将会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戏以及手形画作品。通过感知、观察,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对手形画创作的`理解。

  (三)自主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光影小组、拓印小组、彩笔小组、油画棒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评价体验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本小组的区域内展示,并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讲述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意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出各自的优缺点。

  并将自己手中的小红花粘贴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下方的评价栏内,

  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小组和优秀个人,并颁发奖状。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最后,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 相继 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并把创造技巧编成一首儿歌 , 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图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因此,为了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我在活动的自始至终我都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放在教学手段的首位,课堂上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交互使用,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网页课件的设计美观、新颖、灵活,易于吸引注意力。同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立定跳远》,主要包括: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运用;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六、说教学特点;七、说教学效果;八、说场地器材;九、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立定跳远和竞技小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要领。立定跳远是跳跃动作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双脚起跳的练习,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量,以及提高学生协调灵敏素质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教材要求学生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跳起,上下肢的配合,平稳落地的动作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跳跃。立定跳远又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于是在课中我分别安排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的游戏等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他们就不怎么乐意学了,不过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很乐意去做,乐意去学,去锻炼。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才符合他们的年龄待征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立定跳远动作。

  (2)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及爆发力,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素质。并达到“跑跳结合及上下肢均衡发展”运动生理目标。

  (3)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采用游戏的方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相互合作团队的精神。

  2.教学重点为: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

  3.教学难点则是: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语言讲解,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准确的示范,利于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的动作,提高学习信心。

  (3)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跳跃动作,然后小组讨论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结构采用“收心热身—育心强体、增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

  1、热身:绕操场慢跑600m,关节操,徒手操。 (6分钟)

  规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跑并带学生做操。

  要求:秩序井然,做操认真。

  2、小游戏:叫号起跳(2分钟)

  规则:学生分男女各两队共4队体操队形站立,教师叫“1”时,1队纵跳一次;叫“2”时,二队纵跳一次;叫“3”时,三队跳一次;叫“4”时四队纵跳一次;叫“5”时,1和3队纵跳一次;叫“6”时,2和4队纵跳一次;叫“7”时,全体纵跳一次。反应不及时者或错误者罚高抬腿10个。

  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导入启发:夏季池塘荷叶上的青蛙在受到惊吓时起跳落水的动作。(4分钟)

  规则:请学生代表发言并模仿动作,询问其它学生意见并请其做动作。教师由此展开立定跳远的概念。

  4、教师讲授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3分钟)

  动作组成:预摆-蹬地起跳-腾空-落地

  注意事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5、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2分钟)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5分钟)

  7、竞技游戏: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要求:遵守游戏规则。目的:符合跑跳结合,上下肢均衡发展的锻炼原则及运动生理)(9分钟)

  8、个人练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结对子)。(9分钟)

  9、学生放松,教师表彰学习优秀者,小结、作业,师生道别。(5分钟)

  六、教学特点:本课围绕《立定跳远》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种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氛围中,建立—种真诚、信任、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既重视群体教学,又注意学生个体化,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体育成功的快乐。

  七、教学效果:

  1、运动技能:学生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和游戏的方法、规则。

  2、运动量:达到锻炼效果。

  3、心育意向:基本上能达到真诚,友好、相互合作的锻炼、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树立自信,发扬勇于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精神。

  八、场地器材:运动场 粉笔 卷尺。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课堂效率的原则,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练习与提高,在课堂上加入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注重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不足之处:竞赛的组织严密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体质偏胖及能力偏弱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关注过程与发展,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兴趣;部分学生依赖性依然存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充分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和片段,所以要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正确把握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来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学完以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充分自学。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有意注意总比无意注意有效得多。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证和深化,不得要领的急需理清头绪,困惑不解的急需弄个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强化了自主意识。

  3、自学研讨。学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一过程在教学时还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先由基础较差一些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参与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而文中鲁滨逊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六、说过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位独自置身荒岛生活28年的鲁滨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学生字新词。(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的事情。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师生一起解决本课字词。

  3、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是需请同学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请同学来描述一下文章中鲁滨逊的经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整体把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并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2)默读“梗概”,把鲁滨逊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全班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4)孤独-救助“星期五”。

  引导学生尝试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总结: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二课时

  4.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老师讲故事: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冻死工人的故事。

  对比质疑:同样是身处险境,为什么鲁滨逊能活下来?而工人却在一夜间丢了性命?抛出中心议题:“是什么让鲁滨逊活了下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小结:

  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阅读的结果,而是经历一次阅读的过程。通过课外故事的引入,在两则故事结果的悬殊对比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鲁滨逊在孤岛上活了下来?”这个问题问域宽,答距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学生开始认真解读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鲁滨逊的认识是自己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的结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自己获得真理。课堂上真正呈现了学情,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5.总结谈话,深化主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第二题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通过概括性引导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认识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节课的一个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美观的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体会卢沟桥特殊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学情说明

  三年级学生年龄在八到九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画面特别感兴趣。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隔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卢沟桥无与伦比的美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认为充分运用白板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上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白板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卢沟桥的美,感受先烈热爱祖国的情怀。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做。

  四、教法

  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白板资源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流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请首先看我们的教学流程。

  明情1.揭题导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细读文本

  激情2.自读全文,整体感受卢沟桥的特点 实践语言

  入情3.细读课文,深入感悟卢沟桥的美 提炼方法

  抒情4.恰当设疑,促进课堂学习延伸 感悟精神

  (暗线) (明线)

  我认为这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学科魅力,那么,作为这一课的教学载体,白板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它的优势呢?我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第一、利用白板资源显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

  细节体现艺术,它能够精心打造课堂语言的世界,带给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真实体验,这表现在:

  A 细化词语学习过程

  B 优化句子学习效果

  首先细化词语的学习过程:

  有人说数字是冰冷的,可是把这些数字放在语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让学生感受具体数字和描写表现的是狮子多,姿态多,姿态美,然后我问学生再看这些数字,你们有怎样的心情?学生就由此体会出数字所表达的自豪和骄傲,白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词语,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带给了学生实实在在的词语学习体验。

  优化句子的学习效果,课文的第2自然段中描写卢沟桥造型美观的句子,看似平淡,但是白板丰富了句子的教学(请看教学的现场),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了狮子的千姿百态,这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句子理解狮子的形态各异,白板突出了语境的学习,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到了石狮的造型美观,利用白板以具体的词句品味为切入口,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而课堂也因为视觉的丰盈而更有实效。

  第二、利用白板资源创设情境,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情感与语文相伴相生,那么在这堂课上,我利用白板创设课堂情境,深化学生的读,激发学生的说,促进学生的写。

  首先,深化学生的读,在学习描写狮子形态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读不出语言所表现的情境,我在白板上适时的补充书上的原句,并且导入一段“卢沟桥”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有了内心的真切体验,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其次,激发学生的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就利用文本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说说其它狮子的形态,学生的话语不同,表情不同,再一次感受了石狮是“美的奇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促动学生的写。在阅读了结尾四、五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每年的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我用白板出示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假如你是卢沟桥的狮子,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倾吐的平台,学生在动笔中表达真情,放飞真情,这是我运用白板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利用白板巧拓展,丰富课堂学习维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更大化发挥课堂学习的实效,我在课堂中数次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淀,随着课文的学习我补充了卢沟桥各种纪念活动的图片,还有关于卢沟桥的诗歌,学生在阅读中扩充了储备,开阔了视野,触发了情感,突破了难点,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卢沟桥的书,学生的思考不会因为下课而中止,我们的语文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

  第四、利用白板促迁移,引导学法积极内化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内化学习方法,白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利用白板回放的功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进行练笔,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白板让课堂更加的具有开放性,也给了学生厚实的学习空间。

  各位老师,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对白板的运用,我认为我的教学图层显得更加的充实生动,很好的达到了我这节课所预期的目标。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同行,是一种缘分,伸出双手,便不再孤单;同行,是一种美德,十指合一,便能量无敌!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让我们同行》,请你们与我同行,走进我的课堂设计。我将分三个板块进行说课,分别是:

  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一、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本课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这一单元共有三个课时,分别是社会交往中诚信、宽容、互帮互助三项交往技能的培养。本课是“交往”第三课之“互助”篇,对孩子们来说,互帮互助不仅是建立真挚友情的有效手段,更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法则。当自己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助人为乐”的体验。围绕着这一教学内容,我开始审视我的学生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只期待他人的关心,而很少考虑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比如说让他们小组合作时,他们有时却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有时因意见不一吵成一团。同时孩子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不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互助之美、奉献之美、合作之美,因此在学生交往中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体会互帮互助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互帮互助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在生活中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2.过程与方法:

  (1)在游戏中感受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2)在调查收集中,提高信息搜集、提取的能力。

  (3)在观影中,提高鉴赏、感受故事情感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会帮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互帮互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2)做一个愿意去帮助别人的人,为幸福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互帮互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一起同行的真正含义。

  二、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学生需求的分析,我给自己的教学设定了几个板块:

  一、游戏导入,感知互帮互助

  首先是游戏导入,让孩子感知互帮互助。我用连笔画的游戏导入,请同桌分工合作,一个人闭上眼睛,手握一支笔;另一个同学只能用语言提醒,帮助他将纸上的笔画连起来,完成一个汉字。游戏结束后,我马上抓住机会随机采访闭眼的同学和一旁帮助的同学,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闭眼的同学会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因为同桌帮助,他可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一旁帮助的同学也会因此有成就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第一层涟漪。游戏结束后我会挑选几张成果,粘贴在黑板上,给同学们一个惊喜——原来是今天的课题:让我们同行。全班同学会因课题独特的出现方式,而初步感受到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快乐。

  二.真情回味,帮助无处不在

  接下来,是真情回味,让学生体会帮助无处不在。这一板块是让学生立足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首先,我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暴露”法,向孩子们述说我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和当时急需他人帮助的心情,再问学生,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有过跟老师一样的心情?是否接受过他人帮助?这样一来会更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将他们带入最真实的学习情境,获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他们心中激起了第二层涟漪,让他们感受到同伴互助的温暖。

  三、感受同行,力量无所不能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同行的理想。

  (一)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二)齐心协力,创造价值。

  【设计意图】现如今,淘宝对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课堂中,我选择了这个学生日常所见,却又容易忽视的信息:淘宝这样一个企业的成功背后是什么,运用“陌生化”原理让“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用“新眼光”去看常见事物, 经历 “比较”——“分析”——“领会”——“研究”等有价值的思维过程,也通过使用辩论这种手段不断加深各方对于问题的认知而逐渐统一观点的过程。趋向于正确的认知。企业的灵魂人物在创业初期确实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是要做到一个优秀的百年企业,那就必须是团队中各个成员共同努力,团队间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才能做到的。同样是个团体,作为班集体也有这样的经历,通过班级荣誉的展示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迫在眉睫,万众一心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题目是“让我们同行”,这部最新的微电影恰好吻合这个主题,而且就在我们这个城市。同行的意义在这里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从而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那颗沉睡的心也最终被唤醒。就这样,在感人的视听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社会上的“互帮互助”,更是理解同行的真正含义,这一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四、交流故事,升华情感。

  在感受了老师提供的3个社会材料后,我把镜头切换到了学生主体上,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发生在身边的或者社会上的关于互帮互助的事情,引导孩子去感受人间“互帮互助”的真情,全方位地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为导行做好了铺垫。

  五、自我提升,今后一路同行。

  最后,我把镜头聚焦到我课前准备好的“互助水晶瓶”上,里面收集着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困难,请同学们随机抽取,然后共同商讨解决。比如一个同学写到:下课了由于我跑太快,膝盖和手都摔破了,站都站不起来了。然后请全班同学说一说怎么去帮助他,有的同学说我二话不说会背他到教室,有的同学说我会马上报告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同学说我会立刻跑去医务室找创可贴……这个环节巧妙地代替了直接问学生“今后你要怎么做”,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着眼于实际行动,而不是说空话说大话。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同窗好友——互帮互助

  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素不相识——万众一心

  成长之路——一起同行

  三、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到这里,我的课堂教学已基本结束,但我认为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成意识的认同,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地去传递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份“互助爱心菜单”,上面有一些帮助他人的建议,倡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总结:整堂课,学生对同行的理解,层层递进: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温暖人心——对陌生人有难,挺身而出——企业员工之间互帮互助,提升企业价值——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城市更为温情幸福——最后回到学生自身,让他们从自身做起,学会互帮互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才能自觉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9

  一、说班级情况

  二(1)班共有学生47人,他们爱读古诗,有的学生能背诵五十几首。我感觉学生背古诗不吃力,一会儿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诗意上

  有点难度。还有,有的古诗学生虽然会背了,但表达不出诗的意境。在理解诗意和感受意境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

  二、说教材

  《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眠”:睡觉。“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提示读者春光短暂,应该加倍珍惜才是。《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晓、眠”,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晓》。

  3.初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晓》。

  难点: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五、说教法学法

  第一步:导入(指名背古诗《春雨》、《春夜喜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会读(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多种形式练读古诗(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指读、纠正不正确读音;合作学习,小组读一读、比一比)

  第三步:读懂(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第三四句诗中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结合

  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四步:诵读(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师示范背诵,学生模仿,掌握节奏,停顿,知道押ao韵,感受诗的意境。配乐唱诗。

  第五步:积累(课外延伸,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第六步:写字(识记、描红、临写)

  写字指导。“晓”右上角没有点,试着与“绕”比较记忆。

  “眠”,根据偏旁识记。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语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先由学生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复习字词,让学生凭借对两个的罐子的了解,从词语中各选择一个来形容它们的性格。既是为了复习,也是为了让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通过给句子补提示语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神态、语气中理解铁罐的话,从而明白“奚落”一词的意思。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三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学生自由读10至17自然段,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而铁罐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四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牛津8A说课稿 Online travel说课稿11-02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鲸》说课稿06-24

蜡烛说课稿06-25

《石榴》说课稿06-25

《冰花》说课稿06-26

铁的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