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08 11:24: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15篇)

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说 明

  创设情境

  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整除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有余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也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除法做好充分的铺垫。

  由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如下。

  说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通过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4.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

  说教学重点:

  理解首位除时有余的处理方法。

  说教学难点:

  基本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说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小棒。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主要采用“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博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之长,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说教学学法:

  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操作、在尝试中练习、在练习中反馈。把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学习本节知识必须要以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有余数笔算除法的为生长点,所以设计以下的练习为本节课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0×2=

  80÷4=

  60÷3=

  2.笔算。

  42÷2=

  指定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42÷2的笔算过程。

  提问: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本节课想通过让学生摆小棒,通过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学生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提问。

  ①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分到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依据综合法思路学生根据条件不难想到要求的问题是“每班能分到多少本?”也很容易列出52÷2的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这时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如果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此时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这时再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他们才愿意参与活动。

  师:“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分法:(鼓励学生的分法多样化)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5)引导比较两种分法,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把多出来的1捆先拆开来再和2根合起来分。

  (7)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注意: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多让几个学生说,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把话说得正确、完整。

  (8)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所以此时教师要巡视,适时辅导学困生。

  依据摆小棒具体形象的过程,学生对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已经形成了表象,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摆小棒的过程再迁移、类推到笔算的学习中来。

  2.教学笔算。

  (1)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

  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教师这时板书52÷2的竖式,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写规范竖式的'榜样。

  (2)提问: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突出重点和难点)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对重点和难点再三强调)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引导让学生说完整话。

  我们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这时,要和复习题中的42÷2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在算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这一题的四个题目前两个给出竖式,学生可以直接填写,后两个则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竖式,这样由扶到放,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法则,并不要求完美,只要正确、完整即可。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完成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商是几十多,再用竖式计算。 2.出示情景图。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去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说说怎样列式? 植树有什么好处?

  教育视点: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我们要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准乱砍伐树木,乱砍是违法的。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同桌相互说一说,该怎样列式? (3)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这一题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数学理念,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再创造”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在小组里交流,汇报。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突出重点。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3、6题。

数学说课稿3

  一、设计意图:

  春意盎然,百花绽放,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瞧!花园里、路边,美丽的鲜花争奇斗艳,开得特别旺盛。每次散步时,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嚷着:"老师,花儿真美啊!""老师,我喜欢红色的花。"看着孩子们被这些漂亮的花吸引,在那里流连往返,我想何不以此为兴趣点开展活动呢?于是我把花儿渗透到数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说教材:

  1、本次活动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游戏的形式,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整个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自信心上的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按照不同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2、知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3、能用不同方式表达鲜花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能根据颜色、大小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四、说教学准备:

  1、六个花骨朵(红、黄、蓝各2个,反面画上大小标记)、幼儿人手一片花瓣。(颜色、大小不一)

  2、幼儿操作内容:

  第一组:白色花朵若干、油画棒。(中间印有3-5的点子)

  第二组:标有大小标记的花心若干,彩色花瓣。

  第三组:已画好的中间印有3-5的.点子的彩色花朵。

  3、音乐(春天来了、找朋友)

  五、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操作演示为主要方法,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启发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六、说学法:

  1、通过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验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学习的欲望。

  七、说教学程序:

  首先,活动一开始,幼儿扮演美丽的花瓣,在优美的氛围下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花的绚烂;其次,让幼儿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的游戏活动中对颜色、大小有进一步的理解,让他们能在愉快的情境下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最后,以邀请其余小朋友来欣赏美丽的鲜花来结束整个教学活动。

  开始部分:

  1、以听音乐唱歌曲《春天来了》导入活动。

  2、幼儿以自身为花瓣,慢慢的开花展开活动。

  基本部分:根据不同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1、按颜色不同进行分类。

  2、游戏:找朋友是以找相同颜色的花瓣朋友为主。

  3、贴花朵:提供标有大小标记的花心,让幼儿按大小标记、形状匹配相应的花瓣。

  4、游戏:花儿朵朵开是装饰花朵、粘贴花瓣的小组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度为出发点,更把幼儿对春天的喜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束部分:

  以邀请其他幼儿来欣赏这些美丽的鲜花来结束整个教学活动。

  八、活动延伸:

  将今天的操作材料置于"数学区"供幼儿复习巩固操作。

数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六、反思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数学说课稿7

  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数学说课稿8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3: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4: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5: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9:38:38

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

  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逻辑思维本事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所以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事和逆向思维的本事.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构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能够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进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构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本事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经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理解,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本事.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

  1、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中的数学》是数学四大领域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租车,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车情境图,师生组成了40人的一个旅游团,有大车和小车,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2)用餐,学生通过为自己安排饮食,复习小数加减法,体会合理搭配。(3)制订旅游计划。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经验,所以我将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首先为学生创设去本地风景区“瀛湖”旅游,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的费用计算问题。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了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制订旅游计划作了铺垫。

  4、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大纲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②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的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③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具体情境,再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②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以启发谈话,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学法:“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入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等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再谈一谈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点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模拟去瀛湖旅游,来解决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出示本地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分为三个活动来完成:活动一是租车,去瀛湖旅游我们得先坐车,课件出示信息“我们40人去旅游,大车限乘18人,每辆7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60元,接着出示问题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学生弄清交流规则后开始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租车方案表里,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汇报结果,老师出示填写好的租车方案表和学生一起小结列表方法,渗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问题,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从而得到最佳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给足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买门票。出示信息:全天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7:00,个人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数40人,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问题有①今天开放多长时间?②怎样买票省钱?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我们买团票比买个人票省钱。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三)用餐:旅游完后去农家乐用餐,让学生根据菜谱,为自己点菜,并计算花了多少钱?个别同学回答、他人评价,提出建议,引导要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要节俭,不要浪费。接下来再每个组一起点菜;这一环节从单独点菜用餐,再到小组内集体点菜,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菜进行评价,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实践应用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两个实践练习:①估计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钱,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费用的预算;②制完一份旅游计划。

  本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预算旅游费用培养了学生的结算意识,制订旅游计划,学以至用,体现了数学的严谨,逻辑性。

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2、教材简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孕伏,这节课既是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习应用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重点及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⑵能力目标: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⑶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⑷教学重、难点依据数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能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创设了“作业评比红花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⑸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准备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游戏用的学具、小红花贴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发现法”的原理激发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及经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复习铺垫师:大家一起来摘苹果,看谁摘得多?

  课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苹果放进相对应的篮子里通过复习,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造知识迁移的环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谈话引入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你们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能告诉大家吗?谁得的最多?谁的最少?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话题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探究新知发现问题师: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红花榜图,指导学生看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讲给你的同桌听听。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观察、发现问题。这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经验,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探索新知提出问题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几朵?C、小雪比小华多几朵?D、小磊比小雪少几朵?……让学生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解决问题以四人为小组,通过摆红花、学具来解决问题,(小组汇报,老师板书)(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师强调写上单位名称师: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算吗?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得成功的愉悦。拓展问题课件出示:小雪说:“我得的红花比小磊与小华两个人合起来的还要多,你认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

  ①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②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知识的建构原理,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第73页“做一做”。师: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2、选择题(教科书74页第3题)课件出示: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算式:44-40=4(盆)问题: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3、课件出示:李平家养的家禽鸭鹅鸡只数302045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教师指导,集体订正。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

  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踊跃发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带着知识去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的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而且为了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协调知识的内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12-8=4(朵)3、小雪比小华多几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几朵?12-8=4(朵)

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标:

  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情感目标:

  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

  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

  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P1401—4,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