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说课稿

时间:2022-12-29 13:2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索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规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索规律说课稿

探索规律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习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

  1、联系实际,谈话引入。

  首先由旅游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女儿喜欢旅游,爸爸准备在5月1日到10日安排到常州恐龙园二日游,请孩子们当参谋选择哪两天去?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近了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联系,起点低,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2、抽象排列,自主研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3、交流展示,点明共性。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平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4、变化问题,二次探究。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平移,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平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平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

  1、合作探究,交流发现。

  (1)质疑。

  如果我们一家选择海南四日游,又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如果我们5月份选择北京五日游呢?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2、对比沟通,寻求最优。

  (1)方法汇聚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2)尝试填表,归纳对比,进一步深化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习,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本题练习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二)变式练习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排15个座位,母女连坐,女儿坐在我的左边,在同一排中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习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环节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

  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规律,写出其他答案,在集体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探索规律说课稿3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探索规律说课稿4

老师们:

  您们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第一课时。

  一、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历来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示的规律,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建模思想。这一节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形成函数思想,掌握模型化方法、推理方法做了重要的铺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运算验证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启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困惑,并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交流中体会数学规律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代数式,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学生自己准备的日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在课堂结构上,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①检查预习,提出问题②预习探讨,发现规律③发表见解,深入理解④深入思考,再探新知⑤启发诱导,初步运用⑥巩固训练,摸清问题⑦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检查预习,提出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实长期以来老师的“满堂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失去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通过你自己回家预习,你觉得对本节课有哪些困惑?

  学生可能回答:

  (1)日历中有哪些的规律?

  (2)一张纸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部分学生会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没能理解的地方。学生的困惑基本是这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提出困惑时,教师板书)。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些任务,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不仅可以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预习探讨,发现规律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观察自己准备的日历,解决“你手中的日历有什么的规律?”学生至少能得到预习时书上所呈现的规律。2分钟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要求组内其他组员验证规律。

  学生经过发现、交流、讨论、验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交流中的价值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三)发表见解,深入理解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和小组所发现的日历中的'规律,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点拨。

  全班学生基本能把日历中的规律找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有没发现的规律,那么教师可以发问,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这样操作,真正与“新课改”相吻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学生在找出规律以后,老师要求学生用代数式表示自己的发现。

  目的是使学生在用代数式表示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深入思考,再探新知

  教师发问: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考虑第2个问题

  “一张纸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思考,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议异?学生讨论得出“一张纸向同一个方向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鼓励学生自己拿纸演示一下,得出结论。

  教师留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学生在回答自己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订正强调。

  (六)巩固训练,摸清问题

  1.四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五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六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七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n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2.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个三角形,可以把五边形分成个三角形,照此法下去,可以把N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3.一根10米长的竹竿,每天截去一半,连续截五天后,剩余米,如果连续截n天,剩余米。

  4.用同样长度的小木棍搭出下面的图形观察并回答问题

  ①②③

  (1)填表:要搭出第n个图形,需要根木棒。上面的题目开放性强,并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把题目批阅后再向他们反馈情况.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你将怎样改进?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内化了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5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探索规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7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