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06 14:47: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5页,《找规律》的例1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是本教材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这课又是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 3.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通过观察图画,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学法

  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探索、操作、练习中悟出找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吗?今天啊,林老师就带领着我们一(1)班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故事:今天,灰太狼把美羊羊抓了,他得意洋洋的对喜羊羊说:“我在迷宫里设了四关障碍,闯关主题是《图形中的规律》,只要你能够闯过这四关,就可以救出美羊羊了。”

  师:今天我们班聪明的.你们就来当一当喜羊羊,希望你们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来思考、来闯关,最后顺利地救出美羊羊。你们有信心吗?好,闯过开始!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第一关:找规律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进入情境,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插入小游戏):

  师:同学们,闯关有些累了。我们休息一下,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生:

  师:看来啊,刚刚闯关没白闯哟,找规律的知识已经记在脑子里咯。真棒!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第二关:

  师:(出示课件)闯过第一关,我们现在进入第二关。先找一找规律,再看看按照规律,后面应该摆什么。请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

  出示:△○□ △○□

  师:学具摆完了,规律也会找了,下面灰太狼想让喜羊羊按规律涂一涂,聪明的喜羊羊们,以你们最快的速度涂一涂教材第85页“做一做”吧。(教师巡视,从学生中选几个涂的不一样用投影仪展示)

  4.效果测评,练习提高 第三关:

  师:聪明的喜羊羊们,你们已经闯过第二关了。看看这第三关会不会把你们难倒呢?灰太狼要求:

  (1)完成数学课本第89页第1题!

  (2)完成数学课本第90页第10题!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再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5.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第四关:

  (1)出示课件。先找一找规律,猜一猜,后面应该画什么? △□△□△□△□

  师:同学们已经顺利闯过灰太狼设的四关,但是灰太狼还是不服气哦。他还想问问你们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的身边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1:有条纹的衣服

  生2:闹钟的滴答声也是有规律的,声音也是有规律的。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还能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让你们欣赏欣赏。

  边欣赏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规律美就在我们身边。

  机动:请5个女生、5个男生上台,请其他学生来给这10位学生排出有规律的队形或动作,请剩下的学生寻找规律。

  6.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闯过四关,用你们的聪明终于救出了美羊羊。那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这节课你们从闯关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呢? 7.作业布置:

  回家试一试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

  指导丛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 P47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可用11—20各数的组成,计算十和几的加法

  2、智能目标:(1)能口述十加几的加法的思考过程

  (2)会计算十加几的加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十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十和几”加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关键:

  加强直观、理解算理、培养迁移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配套投影片、自制投影片、口算卡片、小棒、音乐磁带

  教学模式: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准备]

  1、师:小朋友,今天小白兔和我们一起学本领,咱们比一比,看谁本领学得好。(出示小兔子图)

  策略说明:

  新课之前,得用一年级学生天真、求知欲强的好胜心理,让小动物进课堂,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进入“参与互动”状态之中。

  2、口答卡片(指名口答)

  (1)1个十和3个一合成口

  3个一和一个十合成口

  (2)1个十和2个一合成口

  2个一和一个十合成口

  2个十是口

  [揭题]

  师:小朋友算得真棒,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出示课题:

  策略说明:

  从20以内数的.合成入手,并用卡片口答的方式,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原理,作好知识铺垫,为进入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点评: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新授内容的负担,老师安排了20以内数的组成。要求学生熟练口答。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笔算速度起到重要作用。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小动物进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使全班学生在开课后迅速地和小动物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探究阶段(指导学法,内化知识)

  [探索]

  1、投影出示主题图

  (1)观察(师边演示边说:一只大白兔从左往右推来10个白方块

  一只小白兔从右往左推来3个红方块

  并用教棒画一个集合围示意)

  (2)口述主题图(要求用三句话)

  生:左边有10个白方块,右边有3个红方块,一共有几个方块?

  (3)怎么计算呢? 生答师板:10+3=13

  问:10加3等于13,你是怎么想的?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所以10加3等于13)

  (4)看了这幅图,你还能列出一道加法吗?

  (师再演示主题图,先出示3块,再出示10块,并用教棒画集合圈)

  生根据师的意思口述并列式:3+10=13

  师:3十10等于13,你又是怎么想的?

  师:对呀!我们其实还是想: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所以3+10=13,当然也可以这样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策略说明:

  为了直观、生动地掌握几加十的计算方法,老师采用电化媒体:拉片式投影,“小兔子推方块”变得立体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中去。师生通过共同讨论,互动进行知识迁移,获得十加几的计算方法。

  2、投影出示三角形图

  师:请你看三角形图,数一数,轻声说三句话,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同桌轻声说悄悄话,然后请一组同学汇报)

  师根据生答板书:10+2=12

  2+10=12

  师指算式问:这两道加法算式的答案都是12,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小结)对呀,这两道题我们都可以这样想: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策略说明:

  再次利用三角形图直观演示,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讲讲、练练、想想逐步得出十加几的计算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即重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归纳]

  师:你们看,这几道加法算式中有一个数是一样的,是几?

  (10)另一个数是几?(指3、2)。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十和几的加法。

  我们在计算时可以这样想:十加几或几加十就得到十几。

  策略说明:

  通过多种形式,富有童趣的练习,并用师生对口令、说悄悄话等方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利于形成技能。

  点评:

  教师能以学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紧紧围绕20以内数的合成,再借助于三角形图直观演示。做到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人而异,让学生有信心地说;具体引导,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说,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三、运用阶段(加强练习,诱发参与)

  [巩固]

  1、摆小棒,说算式

  师:请你跟我这样摆。

  生:我就跟你这样摆。

  师:左边放10根小棒,右边放5根小捧: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摆://////////

  生说:算式是10+5=15。

  (交换位置,方法同上)

  2、题组练习(投影)

  10+9=口 10+8=口 10+7=口

  9+10=口 8+10=口 7+10=口

  先同桌说悄悄话,再一组一组汇报

  3、口答卡片

  10+5=口 10+6=口 0+10=口 1+1=口

  4+10=口 1+10=口 10+10=口 10+1=口

  策略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富有童趣的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利于形成技能。

  [深化]

  4、游戏:美丽的大森林

  (1)投影出示情景图(美丽的大森林)

  师:这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有四位很有智慧的树爷爷(边说边出示四棵大树)

  他们要考考小朋友本领学得怎么样?

  (2)宣布比赛规则

  请你们每个组推荐5位小朋友作代表出来比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对。

  (3)听音乐开始比赛。

  (4)师讲评,优胜组成“☆”。

  10+1 7+10 8+10 5+10

  9+10 10+8 1+10 9+10

  10+5 3+10 10+3 10+0

  2+10 10+2 10+6 4+10

  6+10 0+10 10+4 10+7

  5、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本领?(十加几的加法)

  (2)在计算时,10加几或几加10是十几。

  策略说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学到了本领,又陶冶了情操,这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点睛”之处。使全体学生群体互动、共同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性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培养。

  点评:

  最后的作业设计新颖、难易适度、具有坡度、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能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学到了本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作性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培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5.教学准备: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一个)

  二、说学情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

  (一)复习

  1.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看图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馈练习

  课本第70页“试一试”和“说一说”。(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书上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准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为了照顾几个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足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过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充足。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买铅笔: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

  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

  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

  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

  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

  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

  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板书设计:

  找规律: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与资源应用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设计理念:

  1、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各科知识间的整合,如:让同学们做有规律的`动作,是与音乐课的整合,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则是与美术课的整合。这样把数学课与艺术交融,让数学学习更加愉快,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3. 身边数学,稳固延伸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5.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利用给学生带来的礼物引出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1活动:火眼金睛观察推理下一个出现的图案是什么

  第2个活动:心灵手巧

  (1)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2)自己画一画涂一涂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动手创造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一下,一是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二是调整一下疲惫的心情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规律的。如声音、动作等。可以让学生学学声音,做做动作。把音乐体操融合在一起。达到脑力和体力运动充分结合。

  5. 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用有规律的掌声对自己的这节课表示评价。最后请同学们下课后一男一女有规律的走出教室。这样就把这节课的内容内化了真正的用于到生活实践中去。

  六、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法新知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通观看未整理的房间谈感受,引出问题“怎样整理呢?”,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讨论分类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整理后的房间,使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练习中,让孩子们动手整理文具盒,开放题让小组同学议一议,分工合作,将袋子中的豆子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分类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

  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练习中,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分类摆放物品的现象,整理文具盒、图片,把豆子进行分类等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法

  本节课两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的房间,运用了直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间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体验到分类给生活带来了好处。`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多次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习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在练习的比一比中,先学生议一议怎样给豆子进行分类,并在比赛后互相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将图片进行分类,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3、观察发现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发现了房间很乱,需要整理,使学习分类的新知成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让学生看整理后的房间,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好胜心强,都认为“我是最棒”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水平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大家想知道吗?看,这是什么?(教师一边贴一边让学生认,贴完后)告诉同学们老师要把这些小礼物分别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把这些小礼物分一分,归一下类。让不同分法的同学说说分

  法,为什么这样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与束缚,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师:小明同学最近搬新家,他想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居,瞧,这就是他的房间,(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整理?

  2、讨论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交流反馈。说一说怎样整理,为什么这样整理?请二名学生上台,一人说一人贴图片。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会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整理后的房间。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3、小结:通过整理房间,你们学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意义,分类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就有数学。充分体现《课标》中强调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练习,使练习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

  2、运用所学知识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学生独立整理完交流评价整理过程。

  这一练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养成有条理思维的习惯。

  3、练一练中的 1—3题

  (1)第一题,涂一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色),先指导学生看书,在小组里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会飞,它们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最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动物进行分类。

  (2)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启发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题,分一分,让学生将1号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分类,分别装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装鞋帽袋中,把同类的图片装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再进行小组间互相检查分的结果,相互评价。

  4、比一比

  让孩子们将2号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蚕豆挑出来,(小组合作,先议一议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快)。比赛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获胜的原因是小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从多中挑少,小中挑大。这一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技巧,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

  1、你觉得今天谁表现得最棒,为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给事物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今天的表现 喝彩。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

  板书设计:

  分类

  学习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图片略

  我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用图片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同,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应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习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下体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巩固了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始,我利用课赛情境,让高兴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判断,老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

  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走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习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习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平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教学教材:

  《16、17、18 减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内的退位减法9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 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16、17、18 减几中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6、17、18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从中,让学生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回忆,通过迁移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开课,多媒体呈现口算题,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16、17、18 减几。通过口算唤起了学生回忆,这样会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会让他们感觉到轻松,让课堂轻松愉悦。

  2、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我谈话进入,多媒体一步步呈现例1,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所以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找朋友的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又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采用了同桌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唤起回忆。

  在新课之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口算和说算理,唤起了孩子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了准备。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谈话进入,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有许多花和树,它们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为了让这些花和树健康地成长,每天老师都让两位小朋友给树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轮到哪两个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们看,原来今天给小树浇水的是小华和小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进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 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获取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 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感受到计算与 生活联系密切。

  三、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对于17、18减几,学生有了16 减几计算方法的迁移,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同桌进行:一人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个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 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练习,效果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1、2。

  七、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这种方式的提问,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上呈现课题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还有例2的两个算式:17-8=9 和18-9=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