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3-01-09 09:00: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美术说课稿(通用15篇)

小学美术说课稿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初步了解染纸艺术和染纸的特点。

  技能目标:

  学生能掌握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

  情感目标:

  学生对染纸艺术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不同的折法和染法。

  难点:

  染纸颜色搭配;多种形式的染纸作品。

  围绕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四大块面的活动:

  活动一设计意图:欣赏染纸作品首先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其次师生通过问题交流,学生能初步了解染纸艺术和染纸的特点,从而初步达成本节课的认知目标,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设计意图:首先学生动手尝试,自由发挥想象折一折、染一染、想一想,开拓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愉快的探究染纸方法。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体验中的发现,在调动学生求异创新的交流汇报过程中,师生共同归纳出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再次,教师在学生较欠缺的作品上适时给予直观演示,为学生清晰具体的感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三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作业,内化并运用技能技法,学生能掌握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达成本节课的技能目标。作业要求设计意图,为了鼓励学生“从实践到创造”进一步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两个展版的作业展示设计,为了更好的体现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把音乐引入课堂,为了能陶冶学生情操,调节作画情绪。

  活动四设计意图:总结或拓展,能让学生对染纸艺术产生兴趣,进一步探究其他染色技法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反思:

  学生思维停在表面时,设计怎样的问题把他们引到深入?

  如何更有效的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小学美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编者意图和地位作用。

  本课是“形的变化”单元课程的第一课,对于第一次接触形的变化,课本特意编排重复是很必要的。重复是一种变化的形式,生活中处处可见重复现象,大到日复一日的地球运动,小到我们人的眼睛不停地眨动,人的心脏有序地跳动等等,这些都是重复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重复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舞曲中的节奏、活泼、跳跃,给人一种有序的美感享受;电影中的某些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同样给人以重复美的享受。总之,重复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基本形重复训练,使学生体会重复的形式美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前后联系。

  本课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礼盒装饰、生动的纸浮雕等有关知识的延伸。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形的`变化的特点、规律知识,为接踵而来的形的变化─-渐变打好基础。所以,本课知识是图形的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形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

  2、能力目标。通过训练,掌握重复的构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抽象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制能力。

  3、情感和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在平凡的图形重复变化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热爱生活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重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教学难点。

  掌握重复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创新。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教具准备:

  1、图形重复形式的作品、范画。

  2、演示教具(几套不同的基本形、几种不同的骨式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一小块白卡纸或其他硬一点的纸、剪刀、铅笔、直尺。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的审美基础和欣赏能力,从简单的图形入手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很难设计出造型美、独具一格的图形来,需要教师有序地引导学生。

  三、说教法

  美术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根据我校的实际,因材施教,我将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和演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对重复这一形的变化的知识进行讲授,即直观又灵活,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更占优势。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周围的现象,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重复的图形美,从中体会重复给人带来的美感,并试着动手设计一个基本形状,设想一种排列形式,完成一次重复构成练习。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案,出示两幅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图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同学们注意欣赏,接着提问:这两幅图案好不好看呀?通过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案在排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重复),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形的重复排列的方法。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乐中学的新理念。

  2、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让学生初步体会重复的美。

  提出问题:谁能来谈谈生活中、自然界中、艺术中的重复现象?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再根据上面出示的两幅挂图,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的美感,然后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

  重复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秩序的美感和节奏的美感。生活中的农民插秧、仪仗队的行列等等也会使人产生这种美感。同学们有兴趣画一张这样的形的重复图案作品吗?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从喜爱中转移到要亲自动手画一画的行动上来了。

  (2)简介平面构成,欣赏平面构成作品。

  此环节我出示几幅重复构成的几种骨格图,让学生从刚才的抽象中对重复有进一层的具体认知,并从我的这几幅不相同的作品中,明白重复的排列可以有多种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3)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的讲解和观察后。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就运用平面构成的重复手法,设计一张作业。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指出可以单独完成,也可同桌或前后两桌的同学合作完成。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4)讲解重复的设计方法。

  具体布置了学习任务后,接下来我又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设计重复的方法。

  步骤有三点:

  ① 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

  ② 设计一个排列骨式。

  ③ 确定一种排列方式。

  (5)提出作业要求。

  ①有所创新。

  ②创作要精细工整。

  此环节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在基本形、骨式和排列方法上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巡视辅导。

  此环节,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我重点辅导学生基本形设计,不要太复杂,不要抽象化,再是骨式要求规范,排列的过程中要规范,但也允许有变异现象的出现。

  (7)小结。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表扬有创新又符合作业要求的画稿。最后设计这一小段结束语:通过老师的查看,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设计的重复图形真美。老师相信同学们只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用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这样的小结,目的是延伸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3、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作画过程中所需的范图与板书相配合,做到和谐一致。

  板书设计:重 复

  重复设计的步骤:

  1、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

  2、设计一个排列骨式。

  3、确定一种排列方式。

小学美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平面构成“重复的形”之后的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渐变的形”是构成艺术内容之一,它是“造型表现”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渐变的形的现象,感受大师作品中的这种现象产生的美感,初步了解平面构成知识,学习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方法,并学习创造多种方式表现有趣的渐变的形。应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1.教学目标

  (1)了解渐变的基础知识,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第一“形”,发挥想像,来创作表现“渐变”后的第二“形”,提高渐变构成艺术的表现力。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渐变,并能设计、绘制有趣的渐变画面。

  (3)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并体验渐变的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变现美的能力。

  2.重难点

  重点:了解渐变的形的特征与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渐变的形,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渐变的形,能绘制新颖、有趣的渐变的形的画面,并能进行装饰。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美术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根据我校的实际,因材施教,我将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对渐变这一形的变化的知识进行讲授,即直观又灵活,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更占优势。

  2.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周围的现象,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渐变的图形美,从中体会渐变给人带来的美感,并试着动手设计一幅由“形”到另一“形”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1-2分钟)

  上课前,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鸡的平面图,逐渐演变成一只很动感的美丽的雄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渐变的形》。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0-12分钟)

  (1)欣赏范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渐变的美。

  提问:看了怎么多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变化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再根据出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渐变的形式的美感,然后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渐变是从一种“形”逐渐演变成另一种“形”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在同一种“形”里进行变化。

  (2)欣赏图片细节,让学生重点感受渐变的变化过程。

  提供两幅相邻的渐变演示图,提问:它们的变化大吗?外形相似吗?这个环节是为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渐变的形的规律。小结:每次变化幅度不能过大,要慢慢地改变。相邻的“形”外形相似。

  (3)欣赏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渐变的设计方法。

  出示每种方法的图片,快速的讲解设计方法:平面旋转、平面移动、空间渐变、形状渐变、大小渐变等。

  3.练习(20-25分钟)

  尝试设计一幅“形”1到“形”2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要求:①有所创新。

  ②创作要精细工整。

  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这个环节重点辅导学生形的演变过程,不要太复杂。

  4.展评(5分钟)

  学生交流对设计渐变的形的看法,巩固渐变的形的设计方法和简单的技法,让学生在评述中区捕捉新的创造灵感,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5.拓展(1分钟)

  在课后把自己设计的渐变的形的设计过程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美术说课稿4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这是第五册实验教材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无限的感慨。这门艺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的儿童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从宋代的《瑞阳宝贝》,到清代的《天伦之乐》,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再到解放后奴隶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现形式包括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和摄影。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信息,而且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在那里,艺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达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给予生活指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接下来的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在的目标

  我将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时期的童年生活状况,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学会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欣赏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儿童生活的差异。

  (2)了解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写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的困难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在的三年级学生,并针对发达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这节课主要采用创建场景的方法,观察和欣赏、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比较,并使用多媒体课件,一个受欢迎的教学形式的小学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意愿,把枯燥的.讲解变成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

  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形象是出发点和关键。在这门课上,我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承运

  1、游戏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边唱边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并让一两个同学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场景,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为进一步了解童年铺平道路。)

  2、初步的经验和欣赏要求

  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乐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童年画面。多媒体将课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画。

  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审美场景,对自己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小组学习,交流审美经验

  (1)根据学生喜爱的作品分为六组。

  (让学生掌握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通过志愿分组)

小学美术说课稿5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千变万化的帽子》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4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帽子的种类和用途很多。除了有遮阳、保暖、美观的作用外,有的可以显示职业和身份,还有的可以保护头部避免或降低来自外力的伤害。古今中外的帽子文化更是值得探究的。本课教材的学习要求是:用纸制作各种帽子,而不涉及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对 这些内容,可以留待课后拓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课文的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的整体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的帽子。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帽子。

  3、体验制作作品过程中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a、重点是:把平面的纸通过折、剪、贴成立体的帽子。

  b、难点是: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立体帽子。教学安排:一课时(本说案为第一课时)。

  二、有机渗透,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就第一课时设想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创设与学生心境相匹配的情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机,所以在新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让学生戴上自己心爱的帽子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和教师一起欣赏各种帽子的图片。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气氛。

  3、引导观赏法。这是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为贯彻这一教学目标,在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图片的部分和欣赏同学们作品的部分,我将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三、自主创新,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潜能,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2、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同学解惑。

  3、合作交流的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萧伯纳也曾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了便有了两种思想。”美术课中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作品的乐趣。

  四、优化结构,说程序。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这一课时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情景创设,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2、欣赏、实践探究新知。(1)师生简要交流一下帽子的用途。(2)带着问题欣赏帽子图片。①帽子的基本造型。②帽子的装饰特点。

  3、交流观察和欣赏图片而得出的结论。

  4、请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由会的学生进行解决。

  5、教师适时地拿出该基本型制成的帽子,让学生观察。

  6、作业要求。

  7、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帽子,教师巡回指导。

  8、交流展示------帽子展示会

  9、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板书设计:帽子展示会(四周是几顶造型特别的帽子-----学生作品)课件设计:包括课题、各种帽子的图片、帽子的基本型、帽子的制作步骤。(详见四年级美术《千变万化的帽子》幻灯片。)

小学美术说课稿6

  一、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掌握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全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指导——游戏表现——赏评启示四大教学环节实施教学。

  教学的第一环节,首先用亲切、简短的师生交谈,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接着看蚂蚁的录像,使学生对蚂蚁的形体特征有所了解,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画一画,描述、记录蚂蚁的长相。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积累了对蚂蚁的一点感性认识,进而利用形象直观的CAI课件,与自己感受的“活蚂蚁”进行对比,理性、科学地认识蚂蚁的外形与结构,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增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有声有色的范画,指导学生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组织孩子们开展集体游戏和表演活动,行为模拟蚂蚁搬家的'情景,同时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与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让学生的体验有情趣,美术课堂生机勃勃。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相互合作的愉悦。

  赏评启示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合作是否融洽,想象、表现是否大胆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并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自由交流,引发思考,从蚂蚁搬家的故事里得到启示与教育。

  二、说课稿

  一、教材研究

  (一)课题传递的信息

  1、蚂蚁搬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师生一起愉快地、娓娓地述说她的过程。

  2、这个故事体现了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意深刻。因此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活动的方式采用小组或集体合作为宜。

  (二)教材引发的思考

  1、本课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

  2、学习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及动态的表现。

  3、创设好情境,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生动、有趣的蚂蚁搬家的情景。

  4、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美术说课稿http://www.jiaoshizixun.com

  (三)教材的把握与处理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情意目标: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开展“蚂蚁搬家”的集体美术创作活动。教学通过组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关蚂蚁搬家的活动来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表演进行蚂蚁搬家的行为模拟,同时展开学习讨论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4、教学环节

  (1)观察比较:了解蚂蚁的外形与结构。

  (2)讨论指导: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3)游戏表现:展开蚂蚁搬家情节的大胆想象与表现。

  (4)赏评启示: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二、教法与学法

  (一)本课较多地通过教师的演示(比如录像、动画、音乐等),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二)谈话与讨论法结合。教师提出富于思考的问题,由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三)通过一些实践、表演活动,如扮角色活动,让学生以体验、表现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交流。

  三、主要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电影、动画、游戏、表演、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蚂蚁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通过动画、音乐、表演等设置蚂蚁搬家的情境,整个教学就象在讲述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小学美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印染工艺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独树一帜,鲜明的色泽,简洁质朴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课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本课既能提高儿童学习美术的爱好,又能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把自己学到的,头脑中积累的图案形成学有所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美术知识和民间传统艺术。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愉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发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2)把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鲜明,图案漂亮的手帕。

  难点: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4、说教具学具预备

  根基教学内容的需要,本课需预备以下教具学具:

  教具预备:花手帕实物、花手帕范作、教学录像等。

  学具预备:纸、麻布、丝绸、包装布、颜料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法分析

  教学本课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练习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所把握的一些基本折纸方法,和对色彩的搭配的熟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究法”、“讨论法”、“参观法”、“评价介绍法”等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师发下的范作进行探究、讨论,互相启发以获取制作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客观、更全面的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我采用了“参观法”和“评价介绍法”。

  2、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采用“忆一忆”、“看一看”、“想一想”、“染一染”、“摆一摆”、“自主探究”、“论一论”、“制一制”、“评一评”的方法完成本课。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熟悉的花手帕录像,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花手帕有什么异同之处,使学生对不同款式的花手帕有个初步的了解后,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制作款式多样的花手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染一染,摆出来展示展示,接着发下范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制作方法,组员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作能力,然后动手制一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最后评一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引题激趣——发现方法——尝试表现——创作表现——评价交流——拓展小结。具体如下:

  1、引题激趣

  课一开始,我现场迅速的表演了一个浸染纸巾的游戏,布满诱惑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想: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是使孩子们对所学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爱好,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爱好才能积极参与。

  2、发现方法

  紧接着,我问:“老师是怎样制作这块花手帕的?”通过小魔术,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结论:折纸——染纸——打开。进一步质疑:“在染的时候,我是怎样做的?”顺势小结浸染这一基本方法,让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直观。

  3、尝试表现

  (1)、染法

  首先,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出示一张实物花手帕,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议论,通过欣赏浸染、点染相结合的作品,开阔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把握知识。学生通过尝试,感受了不同方式的染法产生的丰富的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2)、折法

  我先出示几种基本折法的图案,让学生先分小组尝试模拟,然后讨论折叠的染制的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创作表现

  在经历了多个环节对染纸艺术的了解后,学生已经急不可耐了。他们愉快地开始了,脸上都乐开了花。我也成了“客人”。学生把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鸟儿学会翱翔,遨游天空,自己娴熟地进行创作设计。

  5、评价交流

  我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1)、自评。让学生发现自己作品的闪光点。

  (2)、互评。让学生们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师评。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6、小结延伸

  (1)、延伸:“课将尽,但趣无穷”,展示不同的材料(出示实物:皱纹纸、麻布、包装布等。)以及染纸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不单只是学习,把握技能,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有所用。

  (2)、总结。将染制的书签作为小礼物奖给优胜组。

小学美术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2、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应会: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4、学习材料

  (1)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作为感知材料。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现工具。

  二、教学设计

  在《好吃的水果》一课中,(1)我运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巧用游戏、学玩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回忆感知”环节,通过游戏“猜谜语”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各种水果,教师与学生同游戏,同感知,在游戏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水果的认识与回忆。(2)运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设计了 “欣赏感受”这一环节,通过欣赏、分析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直观了解水果的形象、特征、色彩,感受自然的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环节便解决了教学的内容与重难点,学生便可以进行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画面内容单一,表现形式呆板,缺少创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刻意求新、相机诱导”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观察思考”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真实的水果带入课堂,大家坐在一起品尝水果,让学生观察其他人吃水果的动作和表情,学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表现水果的好吃不单单是把水果画的形准、色鲜这一个途径,通过描绘吃水果的人,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表现出水果的好吃,(如:人物表情——吃甜水果,眉眼弯弯地笑,酸水果眉眼会挤在一起。人物动作——吃好吃的水果会大口大口地吃……)这样就会使学生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延伸,启发诱导学生将吃水果的真实感受带入作品创作中,将各种水果赋予人物的感情,水果也可以有各种喜悦的表情,甚至可以创作表现“水果运动会”、“水果演唱会”等等,使学生又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会从表现水果的单一途径中跳出来,绞尽脑汁创造各种不同的表现水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态度,将创新思维转化成创新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完成了教学中的隐性目标与内容,解决了教学难点。

小学美术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3课《威武的狮子》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反思与感悟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在学习了第七课《美丽的鸟》和第八课《春天在哪里》这两课之后的延伸。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二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发现,感知造型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最有特点的是谁?狮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

  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赏析作品,扩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以及画家绘画作品中的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

  (四)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大胆夸张。绘画的同时,播放狮子王插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 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狮子”的环节,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找到其优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总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小学美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分析

  《出壳了》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本课教材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形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生命的奥秘,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记忆和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独特构思的表现形式来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三)教学重点 :用独特的构思表现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观察——引导——启发——创造”,以小鸡出壳为线索,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观察尝试表演的学习方法(2)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你们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了 十个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脚蹬。是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受苦的一天。妈妈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幸福,因为妈妈有了你这个可爱的孩子。动物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

  鸡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它在鸡妈妈的精心孵化下,蛋宝宝的内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了第21天的时候,小鸡终于破壳而出了。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接着,请同学们来做做小鸡从壳里出来的样子。(破壳——用嘴啄开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用脚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有的很新鲜、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娇气躲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伙伴一起打闹、而妈妈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爱惜又是激动。

  还有什么动物是象小鸡一样从壳里出来的?如:恐龙、企鹅,鸡,鸭、鸟类、鳄鱼、蛇(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的动物的形象)

  它们一出生最想干什么?比如小海龟、企鹅等等。(播放课件)

  我们共同欣赏小朋友的画。(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不但观察了小动物出壳的情形,还欣赏了小朋友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想画什么?(如:小鸡和鸡妈妈、小鸭刚出壳的情形、小海龟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小动物出壳的表现方法: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妈妈和出生的小动物、未出生的小动物 的心情。

  播放以出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小学美术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师问:这是什么?像什么?

  小结:对,像老人,像“山峰”,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认知了解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师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方法指导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

  2、点水渗化开来。

  3、覆盖纸张,轻抹。

  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

  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第二课时

  四、创作训练

  1、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

小学美术说课稿12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课。儿童对于眼睛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同学深入的来了解观察眼睛的特点,感受眼睛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眼睛,让同学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眼睛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同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眼睛的形状、特征、色彩、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人类的眼睛,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眼睛。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眼睛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对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亮眼睛以和表达眼睛的情感意义。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眼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同学对同学、老师眼睛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身边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同学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同学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同学自身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同学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示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沛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四、 学法分析:

  低年级的同学注意力坚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身讨论、研究出眼睛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同学的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同学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同学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示。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协助同学学会观察,自身去看、自身去想、去画,从而使同学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示。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同学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设计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快猜出谜底——眼睛。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眼睛的注意。然后我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假如没有眼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小朋友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小朋友们要维护好自身的眼睛,让自身的眼睛坚持明亮,并导入新课。

  (二)新授:

  首先,我让同学拿出自身的小镜子,细心观察一下:眼睛有那些局部组成?小朋友们会说有眼珠、睫毛等。由此我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片,小结眼睛的基本构造,使同学对眼睛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事物的呢?这样提问目的'是要引发同学的好奇和考虑,然后,我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来简单的讲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用课件出示眼睛成像原理的图片,使小朋友们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同学的眼睛,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同学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同学会发现眼睛有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等,这时用课件出示图片,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眼睛形状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眼睛有着更多的不同。

  在初步了解了眼睛的结构、外形、色彩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同学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眼睛。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眼睛的构造和外形特点。进行作品展评的时候,评价重点在于表示的眼睛是否结构正确、特点突出。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们:“你知道吗,眼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同学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表情下人的眼睛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表情下的眼睛变化。

  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个成语扮演游戏,出示如“眉开眼笑”“目瞪口呆”“怒目圆睁”“虎视眈眈”等成语,请同学进行扮演,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扮演者眼睛发生的变化。接下来,再请同学画一画不同表情的眼睛,并进行展示评价。

  (四)欣赏构思

  在画过有表情的眼睛以后,请同学欣赏《错误的镜子》《爸爸很辛苦》以和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资料组合的一些关于眼睛的美术作品,使同学了解更多表示眼睛的方法和形式,鼓励同学大胆想像、构思,考虑自身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眼睛,想用什么形式来表示等。并请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五)作业评价

  同学进行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可大胆选择自身喜欢的表示形式,教师鼓励同学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同学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同学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同学,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身的创作意图、对他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同学的主体意识,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

  (六)总结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小朋友们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眼睛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小学美术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赣美版江西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七册第6课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类绘画创作课型,即“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本课主要是对以前绘画内容作一个回顾,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绘画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和掌握绘画日记的特点及绘画方法,并学会运用绘画日记记录每天所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目的: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及创作方法,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难点:激发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象,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教法运用: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语文、音乐学科,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此外,我还采用师生共评法对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法分析: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掌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学会绘画和运用。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生:比较感知——激发想象——讨论探索——绘画实践——情感升华

  师:引导观察——创设情景——启发点拨——巡视指导——汇总归纳

  四、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序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同学们都写过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情,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屏幕。”(多媒体出示放大的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

  2、教师提问:①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②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文字内容有哪些?(日期、天气等) ③哪种日记比较美观?(绘画日记)

  3、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这两种方法的共性,也就是目的都是一样的,但绘画日记更直观、更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绘画日记。(多媒体出示课题——“我的美术日记”)师:那么,什么能帮助我们回忆起以前的内容呢?我们想一想,生活中除了少数寂静无声的场面,多数都是有声音相伴的,当我们听到某种声音时就会联想到以前看到或发生的事情,所以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听声音来回忆表现绘画日记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听声音画记忆画)

  (二)、展开:情趣教学,激发想象

  1、教师播放小朋友唱歌的声音,提问:“说说是什么声音?使你联想到什么场面?”(多媒体展示 :“听”字。)

  《我的美术日记》说课稿范文

  2、教师出示一幅小朋友唱歌图,提问:“观察这幅作品,除了绘画部分以外,还有什么内容?”(还有文字部分)(多媒体展示:绘画日记结构:1.绘画部分2.文字部分)

  3、教师再次播放各种声音国歌声、笑声、哭泣声、雨声。学生认真聆听并展开想象。(多媒体展示 :“想”字。)

  4、师生共同讨论:当我们听到其它声音后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象好吗? (多媒体展示 :“说”字。)

  5、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并出示一些听到声音后学生想到的一些范图。激发学生想象,并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声有画的情景,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记忆思维,突出本课的难点。)

  6、学生再次讨论: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画面呢?教师出示范图(唱歌图),让学生探索讨论,自主合作学习。

  7、师:那么我们要如何来作画呢?教师出示几例范图并出示绘画步骤:

  1)构思画稿(形象、匀称)

  2)涂上颜色(强调大胆,均匀,整洁)

  3)文字说明(日期、天气、事件、说明要概括,简单)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各绘画图,动画出示绘画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迅速掌握绘画方法,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学生小组创作实践

  1、按4人为一组分组合作绘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注意小组间各人的分工的要明细)2、学生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构思新颖的小组或个人提出表扬,并展示给同学学习,鼓励不足的学生。

  3、学生创作时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再次展示绘画步骤和一些学生作品供学生参考。

  (四)、结束:情感升华

  1、作业展评。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前台展示作品,讲解创作的意图,并通过比较、推荐、自荐、自评、师生互评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各小组选择题材有意义、文字与画面组织有特点、画面主题突出、表现手法有特色的作品讲评。教师小结,并寻找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评价以表扬为主,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新的方法记日记 ──用绘画记日记。希望大家在往后的日子里能运用这种新画法记日记,时时记,天天记,隔天记!

  五、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教学内容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小学美术说课稿14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第二部分:教法、学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第三部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第四部分:教学程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

  3、揭题。

  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通过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

  (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

  (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四)作品展示交流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

小学美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小学生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小学生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小学生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小学生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小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小学生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小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小学生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小学生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小学生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小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小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小学生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小学生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小学生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小学生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小学生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小学生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小学生绘画作品,请小学生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小学生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小学生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小学生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小学生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小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小学生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小学生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小学生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小学生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小学生观察、想象、总结鱼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鱼。我认为小学生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象丰富构图大胆。小学生画出了变形鱼、潜艇鱼、花朵鱼等各种形态的鱼,每个孩子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孩子们在鱼身上设计的图案同样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有植物、海洋生物、小动物、有的孩子甚至用上了数字进行装饰。

  二、专注性。在孩子们绘画的15-20分钟里,全班孩子注意力集中,大家都在安静的环境里低头画着自己的画。有个孩子在鱼身上划出了格子,在格子里进行装饰,20几个格子,她就那样一个一个的画着,即使是周围的小朋友画完了,她依然认真的画着,直至全部画完,体现了孩子们对绘画的喜爱。

  三、自信心。在最后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孩子们在全班选出一幅"最漂亮的鱼",结果孩子们都说自己画的鱼最漂亮,并且能说出漂亮在那里:我的鱼形状最漂亮;我的图案最漂亮,看我画了这么多的图案它们都不一样。我用数字来装饰鱼,你们有吗?我还用到了植物呢,有樱桃……唯恐自己的被拉下,体现了孩子们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当然,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小学生分享交流的时间少,这也是孩子们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分享提高构图和造型的能力和水平。从组织小学生评价绘画作品中发现小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 教师应在关注他人、欣赏他人作品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