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4-26页
教材分析:认识整十数和一百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的数,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的甚而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十数和一面的实际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认识这些数后又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以后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认识100以内的数以及更大数的甚而,并初步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3、情感、态度目标:在老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表达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十个十地数数的过程,建立10个十是一百的概念。
教学难点:"百"的概念的建立和"个位""十位""百位"三个数位的顺序的把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1个十是10,2个十是20.大部分学生能从1数到100,对计数器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一个具体数字所表示的数学含义却不清楚。教学中将通过数小棒、方块、珠子等一些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采取尝试教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衔接、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还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本节课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课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动物园正在举行数学比赛,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一些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并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1捆有10根是一个十,2捆是2个十,2个十是2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力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快,为促进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学习认识其它整十数构建认知平台,同时渗透了十进制思想。)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主要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认识整十数和一百。课件创设情境:小动物们的比赛很紧张,不分胜负,正加大难度。老师在前2捆的基础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导学生说出分别有几捆小棒,有几个十是几十。并让学生动手拿一拿,数一数。(设计意图:这样在复习了10、20之后,学习30、60.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自然地与所学新知接轨,顺利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拿小棒,数小棒,说组成。达到看到几捆就知道是几个十,听到几十就能想到是几个十,摆出几捆小棒。(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课件展示老师带来的小棒:一个盒慢慢打开,先出现9捆小棒,在学生数完后,又出现一捆。老师利用9捆加1捆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同桌交流,拿小棒数等方式,明确10个十是一百。(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应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经验,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合作的空间。通过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并顺利突破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到"百"和"一""十"一样是计数单位,而且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在认识整十数和一百后,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有且于内化所学知识。练习由浅入深,针对性较强。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动物们比赛的情况吧!完成想想做做1-3题。
第1题:数珠子。先指名一生说一串,知道一串是10个,是一个十后,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共有多少个珠子,这样逼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数珠子。
第2题:小猴、小鹿正在比赛堆木块呢?我们一起来当裁判好吗?独立数一数。
第3题:①让学生猜。②圈出其中10个,再猜。③圈一圈,数一数,来验证。(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把这看似简单、枯燥的圈一圈再数数通过创造变得有趣,富有吸引力,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了估算意识。)
第二部分: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们正围着一个东西边看边议论:"这是什么呀?"
课件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来介绍,给计数器定位,师强调注意顺序。并引出右起第三位是百位。(板书: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想拨哪个整十数。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拨数。教师再说一些数让学生拨一拨,并说出理由。接着追问:这觉得这个数应该怎么写呢?让学生明确写法。
(设计意图:在利用计数器读、写整十数时,教师只是站在了引导者角度,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进行知识的迁移,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拨整十数后,学生应该能提出要拨100,写100.若没提出,教师直接提出。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知识的整合来尝试拨出100,写出100并能说出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同时这个过程又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阶段:①尝试看计数器写数:30、3、100,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写数注意点。②看数在计数器上画珠,校对后,提出这样问题:哪个最好画,哪个最难画,为什么?100在这里是最大的数,为什么最好画?9和90都画了9个珠子,它们一样吗?(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再次引起学生兴趣思考,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个环节:想想做做,深化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5-7题。第6题在回答,80是接近100还是30时,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能有个更加直观的判断。第7题,说说小动物们各是几号运动员,这样以参观动物园开始,最后在动物园中结束,前后呼应。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快乐游戏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猜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巩固新知,同时还为接下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打下基础,真是一举多得啊。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 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 )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形。
2、圆柱有( )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 ),一个圆柱有( )条高。
4、从圆锥的( )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 )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均分"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做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平移 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旋转 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 平移 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 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 9%读作:百分之九 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 (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山东假日游 百分数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6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02-09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10-09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07-24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7-30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通分》说课稿05-0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3
小学数学说课稿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