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说课稿

时间:2024-03-16 07:05: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血液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血液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血液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血液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我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解说。

  一、课程目标与理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

  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说教材分析:

  立足于学生学习了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才能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做了铺垫,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思路及体例特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

  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了解血液组成,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的思路编排。

  教材内容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新旧知识结合,知识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

  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某些病症的分析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师:⑴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

  观察(可选)制作有关血液的课件.

  ⑵准备显微镜及人血永久涂片.

  ⑶收集几份血常规化验单,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学生: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课本相关知识。

  课时分配:一课时

  四、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血液在循环系统内怎样流动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

  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抽象思维能力也大大增强,但仍不完善,需要在教师主导下的定向教学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

  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自主探究法

  5、资料分析法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指导学生对“血液分层现象”的观察,使得学生对血液成分有了直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一、自主学习:(画龙点睛)

  1.血液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血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血液分层后,____ 在下层,呈现红色, _____ 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现白色。

  3.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易与氧_____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4.白细胞_____细胞核,比红细胞_____ ,但数量少。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能穿过毛细血管,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______、________。

  5.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 _____ 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释放与血液 _______有关的物质,形成______堵塞伤口而止血。

  6.血常规化验单中,RBC表示_____ ,WBC表示_____ ,

  Hb表示_____ ,PLT表示_____ 。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合作探究一:(窃窃私语)

  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

  成分?通常用何方法补充丢失的成分?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

  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观察动脑)右图是被放置在空气中几分钟的血细胞图,为什么它上面颜色要比下面红?这说明血红蛋白(Hb)有什么特性? 合作探究二:(你来当医生)

  小红和她妈妈面色苍白,头晕无力,医生说是贫血,但小红是铁血红蛋白含量少,她妈妈是红细胞数量减少;请你分析一下,什么是贫血?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什么?请给出合理的建议。(集思广益)

  (5)白细胞

  合作探究三:(请你动脑)

  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发炎)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红肿可能会自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想象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吗?(众人拾柴)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合作探究三:(各抒己见)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在血常规检验中,如果一位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偏少,一旦出血后,会有什么状况发生?如果过多呢?

  (7)实践运用:(学会看并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课前给同学们出示了一张病人血常规化验单,现在请你们帮他解读一下,你认为他可能患了什么病?

  (8)点击会考,提升能力。(慧眼识珠)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

  A.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2、.具有吞噬细菌功能的血细胞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血小板 D.白细胞

  3、下列含有血红蛋白的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4、血液的成分中具有止血作用的是( )

  A.红细胞 B.血浆 C.白细胞 D.血小板

  三、拓展延伸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同学不幸得了白血病,请你查一查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如何治疗?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你该如何做呢?

  四、畅谈收获(本科知识123)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1、人体中有一种流动的组织--------血液;

  2、血液有两大部分(血浆和血细胞);

  3、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3、及时评价(评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优秀小组)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血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教学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谜语入手来认识心脏,再让学生握拳结合视频模拟心脏的跳动,感知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接着让学生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节奏地挤压水瓶,水会进出,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就像泵,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然后让学生认识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测量脉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钟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相同。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在学生明白心脏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损害心脏。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心脏保护的知识。

  在全课中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电教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主要设计,在课堂中还有许多,还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血液说课稿4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四个内容,课时为一课 (将观察实验提前一节课做),在学习了血管,心脏,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和四个讨论,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1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2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练习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

  1)准备好上一节实验课完成的“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报告。

  2)水彩笔(红、蓝两色)、课本。

  3)查阅 科学家哈维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课件。

  2) 一杯凝固的猪血。

  3)调试好多媒体教室的电子白板。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复习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目的是将与本节课内容有紧密联系的旧知呈现)?

  各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报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教师作简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

  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习威廉哈维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分析资料,模拟哈维实验→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及动画,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2分钟)

  教学课件展示血液循环途径→总结体、肺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用箭头画出循环路线(做到根据血液的变化更换笔的颜色)→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动画→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动画→完成书本P18两个讨论→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3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收集①高血压的起因、症状及如何预防的资料;②了解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具体数据,如何测量血压;③根据出血现象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及该如何止血。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在此基础上俩学生演示如何测量血压。 (5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5分钟)

  1、请你帮帮小鱼:

  4

  2、请绘制血液循环图(用红、蓝两种颜色彩笔) :

  3、知识拓展

  小明在开学大扫除中不小心弄伤了自己的脚,脚趾严重发炎,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俗话所说的挂盐水),你能说一下消炎药到达脚止的路线吗?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血液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畜禽解剖生理》第三版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第五节内容。

  前面学习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章开篇先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构成,各部分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途径。顺利成章推进教学进度。而本节内容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淋巴系统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还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这些知道的却很少。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观察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阅读教材掌握血液成分及功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时而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 血量、血液的成分 难点:血浆成分及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这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彻始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利用生活经历血液化验单,设疑怎么去看这个化验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2.探究学习新课

  通过前置性学习了解本节第一个知识点(一)血量:血量是机体血液总量,分布在机体的哪些部位?与哪些因素有关?设置小组合作探究!

  拓展血量的表示方式及常规表示方法,设计个思考题根据这个方法想想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对一次献血量有什么看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入下个知识点血液功能。让学生思考功能跟什么相联系?由功能过渡到成分 (二)血液成分及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血液?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教师重点让学生观察血细胞图片,区分各种血细胞。另外重点区分血浆和血清 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 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加深印象!

  再跟前面血液功能相联系!思考各个功能的形成与哪些成分有关?最终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拓展血液理化性质。

  六、教学反思:

血液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 脏》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 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

  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血液说课稿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真实生动地展示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课堂练习(约5分钟)

  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我精心准备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方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最后是课堂小结(约3分钟)

  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心脏的构造以及人体血液流动的循环模式和流动的动力。

  本节内容紧接着上两节的课程内容设计的,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管道是血管,那么输送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进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体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构造呢?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对心脏的构成有个直观的认识;继而启发学生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可以通过插图或模型来详细查看,来了解人体整个血液循环的模式。

  (过渡: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人的身体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清楚,本节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比较复杂,过程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来启发和释疑,另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过渡: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阐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理;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分动、静脉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特点;通过视频、课件等学习,对血液循环途径获得直观的感知;通过磁性教具的运用,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区分动、静脉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落实到锻炼身体、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的行动上来,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现状,本堂课中主要采用模型建构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详细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人们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还活着,[设疑]。接着创设情景:分别感受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之后心跳的频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己对心脏已有的认知及想要继续探究的内容。

  因为心脏的结构认知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心脏结构的兴趣,并引起学生对心脏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心脏的外形,识记结构。【板书】

  通过观察心脏样本的外形,辨别前后,真实感知心脏壁的厚薄。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剖心脏,观察并记忆心脏的各部分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并通过互相讨论了解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则,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整个过程沿着观察模型—解剖心脏—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路线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亲自接触心脏和解剖心脏,增加了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加深了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在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第二部分:心脏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脏的功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心脏的功能,学生归纳:心脏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就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

  接下来通过电动模型来演示心脏收缩舒张时心房心室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边工作边休息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以一种活动替代另一种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此外结合教材第62页图4-39,理解心脏的工作休息模式,并让学生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认识心脏的功能,也为第三部分的讲授提供支持: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环的途径。【板书】

  通过播放血液循环途径的短片,让学生对循环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再通过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别摆出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再结合前面学过的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另外教师提出动、静脉血的概念,提示学生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并通过课件或视频来展现二者颜色的不同,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来标出在血液循环中两者的不同途径,进而完善血液循环图,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学习,让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从而同时解决了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通过互相问答和做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另外进行课外拓展:健康的心脏对生命有重要的意义;血液循环的异常对疾病的影响。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幅血液循环示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血液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学习了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之后,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被运走?教师借此顺理成章的就要引入到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学习中。而本节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2.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二)教学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总之,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一些恐惧。因此,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流血的经历,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此处只引出了——血液,即标题的一部分)。

  (二)、推进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大屏幕上的血液化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当然,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很全面,不很系统。这时,不要忙着补充,而是要及时评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继续积极补充,再进行归纳,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关于血浆,只需作简要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做铺垫。结合血浆的教学补全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2、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视频观察三种血细胞

  (1)红细胞

  视频播放红细胞,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此处结合贫血的症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2)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此处提出问题:伤口周围出现红肿化脓现象是怎么回事?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血小板

  幻灯片展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的视频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4、血细胞的总结表格

  引导学生填写事先绘制好的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的表格(正常值已给出)(目的是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达标反馈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此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血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血液循环》是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血浆、血细胞、血型等知识,为本节课继续学习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压和脉搏等知识做了铺垫。而本节课的知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这部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常识和一些急救知识。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经验储备上,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在知识储备上,上节课刚刚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血液是循环流动的认识模糊;在个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课堂活动,但是由注意力不集中。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和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心脏的工作量,增进学生爱护心脏、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导入。展示流感季节人们打吊瓶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都打过吊瓶吧?当我们扁桃体发炎时,打吊瓶医生会将针头刺入我们的静脉,那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发学生疑问,引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展开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分组就“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途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接下来,我把写有心脏不同结构名称的纸片放在几个信封中,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们用粘贴剪贴图的方式,完成“血液循环图”。之后我先在黑板左右各贴一张心脏结构示意图或画一幅心脏结构的板图,然后再请两组学生根据信封中纸条上的文字,按照教材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内容,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纸条上写的`文字,贴在黑板上图的适当位置,并用连线表示血液循环过程。这时我会让两个小组开展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表示清楚、用时最短。在同学们结束活动之后,我会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之后,我会结合血液循环的完整动画来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彼此联系着,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样的设计,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形成自学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的方式可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知识,顺利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学生继续观看血液循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之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我会在黑板的血液循环模式图上做相应的颜色标注,继续提问:在上述两条循环途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发言,预设学生能说出当血液由左心室流经主动脉时以及血液由肺毛细血管网流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时血液颜色为深红色,血液流经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以及血液由右心室流经肺动脉时血液颜色为淡红色。

  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并结合板书讲解动静脉血之间的转换,即:在体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红细胞所携带的氧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在肺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通过这两条循环途径,血液将肺泡内的氧气运输给组织细胞利用,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

  最后,展示动脉血、静脉血标本,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设疑: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通过这个问题,消除学生的知识误区,让学生学会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点,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入时的问题: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作答,预设学生能说出: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经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解决导入时的问题,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也能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

  3、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简图,标明其中动、静脉血。

  七、说板书设计

血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过渡语)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过渡语)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 血液的循环途径

血液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关于血浆、血细胞的扮演角色的自我介绍,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和观察血液分层图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分组介绍三种雪细胞来掌握血细胞的功能,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2)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分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创设联想的思维空间,认识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问题导入:对为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那么这个运输系统叫什么呢?

  这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和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引入课题。

  2、推进新课

  (1)展示资料认识血常规化验单

  你能读懂这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吗?项目一栏中的RBC、WBC、Hb、PLT各代表什么含义?通过测定值能说明什么问题?课下,同学们都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图(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血细胞的成分及功能

  角色扮演:

  全班学生分三组分别扮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角色。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自己的。

  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白细胞

  展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4)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血浆和血细胞的作用,大家能否总结出血液的功能呢?通过黑板板书来总结本节课。

  4、练习

  5、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

  (3)充分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特别应用显微镜连接到白板,使学生通过白板看到显微镜下的结构,很新颖,收到了预期效果。

  (4)三维目标具体、清晰,并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足之处

  (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由于教学时间紧迫,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试讲把握的就比较准确了,效果好!

血液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3)情感目标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3.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教学难点 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

  阅读分析、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理解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

  五、教学过程

  (一)类比分析,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司空见惯的相似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心脏。“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1.心脏的位置

  组织学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抬腿运动,引导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变化,根据感觉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

  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 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3.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心脏的结构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参照书中图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在纸上画出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简图,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然后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

  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④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心脏的工作过程

  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血液说课稿13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血液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一节《血液和血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确定、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效果预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共分为五节:血液和血型、血液循环、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人体能量的供给。本章内容较多,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活动,它和人体的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血液完成,血液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内容中血型的鉴定以及相关的输血知识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学习人体其他生命活动奠定基础,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㈠知识目标

  1.说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

  3.概述人体的血量,说出失血对人体的影响。

  4.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说明输血原则

  5.举例说出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㈡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描述分层现象,概述血液组成。

  2.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观察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特点。

  3.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根据各项化验数据与正常值的比较,体验它为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长、亲友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本节课中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和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配以学生发现总结归纳老师完善细化、师生

  讨论交流、老师讲授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一谈:你对血液的认识。

  设计思想:知识源于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知识宝库。从小到大,学生一般都有受伤流血、抽血或验血的经历,从各种媒体中也会获取到一些有关血液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对血液的认识,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同学们谈了这么多自己对血液的认识,你想过这些问题吗?血液属于什么组织?

  血液由什么组成?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有时伤口会出现红肿化脓现象,为什么?

  身体不适到医院看病,为什么要抽血化验?

  失血过多为什么要输血?

  ??

  设计思想:用一连串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想探究了解血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自然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活动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方案:首先教师讲述实验采血过程及对血液的处理,然后播放视频《人血液 分层实验》后,请学生描述血液分层现象,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教师板书。

  水(约占90%)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约占2%)

  血液

  白细胞

  血细胞(45%) 血小板

  红细胞

  设计思想:这部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结构和活动结构逐步内化的。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亲眼看到血液的分层现象,将学生卷入探索情境,引导学生投入观察、思考和描述表达活动。

  过渡语:人体的血细胞有3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都长得什么样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认识它们。

  活动二:观察人血涂片

  方案1: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在学生观察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再阅读P39课文相关内容,

  设计思想:这部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先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差异,再从

  理性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结构化。

  活动三:我想我说

  通过问题“血液在血管和心脏构成的封闭管道中不停地流动,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血液的功能。

  方案: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思想:通过归纳活动逐步内化所学的知识。用表格能简洁明了地归纳知识体系,在对生物基础结构生理知识的学习中非常适用。

  活动四:实践应用——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血常规化验是临床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再由学生对自己带来的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这时教师通过投影提供“人血常规化验单说明表”,为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提供理论依据。

  能力为目的,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解读活动中,通过活动结构逐步内化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学生对“血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了解并关注血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第1课时血液的组成合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液的分层现象

  (约占90%)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约占2%)

  血液 白细胞

  血细胞(45%) 血小板

  红细胞

  2、人血涂片的观察

  蛋白含量过少(少于100g/L),人就会出现贫血。(课本39页)

  设计思想:本板书中采用了知识框架结构,使得知识结构系统化,表格的使用使得知识的对比清晰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以上就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希望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给以批评指正,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血液说课稿1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

  输血、献血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这些知道的却很少。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 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生物课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彻始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分三个层面——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对于血浆,教师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血浆的组成,并猜想血浆的功能。对于血细胞,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每一次的引入教师都采用了“你有过……的经历吗”让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想到这里也有秘密?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并在学生的基础上还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4)在学习血细胞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以这样的问题引入:“你有过……的经历吗?”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联系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学习中得到答案。在每一个小环节的后面又通过让学生“当医生”“调查”等,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

【血液说课稿】相关文章:

《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04-01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说课稿05-08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12-23

血液教案范文08-25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心脏和血液循环05-06

血液内科的实习心得11-10

血液循环教学反思04-22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