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4-18 18:05: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精】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5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三化学第七章的内容,二氧化碳作为初中化学"三气"之一,安排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后,有循序渐进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后面几节的碳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通过比较,探究,巩固初中化学"三气"的制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的又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检验方法,进一步了解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运用由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课的结尾,利用碳酸钠跟盐酸在化学反应中能急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泡沫灭火器原理的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使学生对灭火和灭火器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通过研讨设计实验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础,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有遗忘,和氧气、氢气一样,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用含有该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可能会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烧,除了看书之外可能不会想到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学生对于灭火器的原理也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和目标要求,通过比较,可以用学生想出来的办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如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菜农在菜棚里燃烧木炭,但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必须要用课本上所讲的简便方法。本节的难点就是对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为了突破难点,完成本节目标要求,教学时应在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当学生明确以上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学习顺序后,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制取的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了。

  4、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与制取方法、验纯、验满方法做好复习),另外要预习本节内容,做好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是采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法",以本节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验引导探索为方向,采用讨论、边讲边实验等方式来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

  本节教学程序是通过学生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中,运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式的试验,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做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的探索法教学。

  例如,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做两个补充实验。

  ①将石灰石分别放入盛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正确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始终是贯彻:启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开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程序,占用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难点,安排练习,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学生的反馈,做好补偿教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程序:

  温故引新:复习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列表比较。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

  演示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难点。

  讨论方案: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设计意图:明确为什么实验室里要采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难点重点。

  理论分析: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确定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方案:从原料、反应原理、装置、收集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

  实验验证:实验7—8。设计意图:验证讨论的可行性。

  理论升华: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设计意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巩固知识:课后习题1、2、3。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即时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7—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展示灭火器,介绍使用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介绍灭火常识,消防教育。

  课外巩固:101页家庭小实验,习题4、5。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煤气有什么特点?预习第五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做好预习,为下一节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列表小结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O2)氢气(H2)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适用范围固—固反应需加热制取气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O2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为H2难溶于水)

  向下排气法(H2密度比空气小)

  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着火,证明是氧气点燃气体能燃烧,且生成物只有水,证明为氢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 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 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 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 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 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 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 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5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不能说名字就省略名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与碱第一课时)。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由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课题内容较多,因此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以及常见的酸)。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能的话],学生在之前学习了(金属、非金属等物质及其性质以后),本课题是进一步学习(以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方式)的切入点,为以后学习(碱、盐、中和反应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类)等知识提供帮助。因此本课题具有纽带(承上启下)作用。

  [过渡句,可以换]初中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什么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释生活问题,培养科学世界观)[万能]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我将采用一个小魔术“葡萄汁变草莓汁再变蓝莓汁”引出紫色石蕊试剂,再通过回忆知识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引出“指示剂”这一知识点)

  再通过化学史进一步介绍指示剂(讲一下注意的知识点)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知道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提出问题“什么是酸”,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板书)

  实验10-2让学生知道常见的酸和他们的物理性质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铁和酸反应,这是化学性质,引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

  1、 酸与金属反应

  2、酸与氧化物反应(用酸雨引发思考)

  3、酸与指示剂作用

  之后,由一般到特殊,介绍浓硫酸的性质巴拉巴拉巴拉的??

  最后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啊

  说课完毕╮(╯▽╰)╭差不多就这样,其实很水??就是要装得很高大上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碱的反响单独列为一节,这就阐明白:一是评释中和反响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响的产品引出盐,切合由浅到深的了解纪律。课本通过学生的运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响,尔后又通过交换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响在一样寻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亲昵了化学讲义知识与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时又富厚了学生的将来生活。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③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是: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学生情况,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自主学习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播放课件:

  ①向盛有无色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的溶液,烧杯溶液变红。

  ②再向变红溶液烧杯中滴入无色溶液,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

  惊奇的颜色变化,会引起学生发出疑问;有了这"奇""疑"的问题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节酸和碱反应——中和反应。

  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

  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P193)。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归纳总结

  ①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借助F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课件展示酸与碱的反应方程式,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反应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盐),这类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

  4、联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教师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5、交流与讨论(P194)

  6、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响,简朴认识了中和反响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认识了中和反响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7、课外作业:查资料,生活、生产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响。

  8、板书计划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碱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

  好学教育:

  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

  好学教育:

  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0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5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今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7: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1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3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⒈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⒉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⑴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⑵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⑶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⒊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⑴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⑵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⑶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⑷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⑸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⑴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⑷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⒋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⑴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⑵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密度略大于空气。

  ⑶不易溶于水

  ⑷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燃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点燃铁+氧气——二氧化硫

  三、氧气的用途

  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4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__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第一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每两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化学实验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进而提出两个探究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真理只有一个,同学们的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注: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增加白磷燃烧实验;由于课本所给的两个实验原理相同,学生探究时只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而对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再重复)。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气球。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与锥形瓶相配的胶塞、小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接下来就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发后,收集的水蒸汽的质量和原来相等,所以他认为水蒸发的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看法对吗?

  2、很多同学过生日时,都会点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③、当你许下自己的心愿后,就吹灭了蜡烛,这时还有大部分蜡烛没有燃烧,这部分蜡烛能不能算作"参加"反应的物质?

  ④、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理解?

  3、水电解器中有150g水,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只生成16g氧气和2g的氢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知识系统化并延伸到学习方法的归纳。

  (6)课堂巩固练习。在本环节设计5个习题,包括3个基础题、1个实验评价题和1个思考题,目的在于: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附:

  基础题

  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物质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种类

  2、将31.6g的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量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8.4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28.4gB、3.2gC、0.8gD、1g

  3、山好水好酿好酒,岳阳龙湾以酒出名,其酿酒技术相传是杜康化成道人来龙湾亲自传授的。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其燃烧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酒精+O2点燃CO2+H2O.根据这个表达式,有关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酒精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酒精中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D、酒精是一种单质

  实验评价题

  4、①、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根据表达式分析,如果称量镁和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②、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反应后,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比镁条质量轻的原因

  ③、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许多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同时操作,他的想法有道理吗?

  ④、Mg+O2点燃MgO这和式子是否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思考题:

  5、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12-11

初中化学说课稿02-17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12-20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2-28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02-20

(优秀)初中化学说课稿04-18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04-28

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说课稿02-16

初中化学个人总结08-16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