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41: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二节  十八个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全解(一)

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㈠于、乎     同义介词

1、 于 

⑴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

如:战于长勺。(处所)   (《左传庄公十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对象)    (《论语为政》)

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时间)      (《孟子万章上》)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时间)       (《孟子尽心上》)

夫冻者假衣于春。(时间)      (《庄子则阳》)

居于畎(音犬)亩之中。(处所)         (《庄子让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象)      (《舜发于畎亩之中》)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朝于人,向人朝)  (《韩非子劝学》)

②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闻于四方。     (《诗经大雅嵩高》)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③表比较,可译为“比、过”

如: 有引进比较对象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子贡贤于仲尼。        (《论语子张》)

也有不引进比较对象的,试比较:

    季氏富于周公。      (《论语先进》)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富于周公”是“比周公富”;“富于春秋”却是“在春秋(年纪)方面富裕”,即“年富力强”的“年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④如;好象。

如: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周易系辞下》)

⑵连词:与,和。

如: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      (《尚书康诰》)

⑶助词:用于动词前,无实义。

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诗经周南葛贾》)

⑷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翻译出来。

如:越于诸侯。    (《国语晋语》)

▲ “于”等介词跟其他词组合,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结构,例如“于是”,她的用法值得重视。

如: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乎矣…… ”                                  (《左传襄公三年》)

句中有三个于是:第一个是“在这个时候”,第三个是“在这些事情上”,第二个起关联作用,表示事理相承的结构关系,后来发展为承接连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于是”可以说成“于是乎”

如:昔文公与秦伐郑,……于是乎有殽之师。     (《左传襄公十四年》)

“于是乎”在这里表示承接,也可以说成“于是焉”,

如: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偶尔还可以说“于此乎”、“于兹乎”。          

2、 乎

⑴介词:相当于“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⑵助词:

①用于形容词后,不译。

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刃比有余地矣!       (《庄子庖丁解牛》)

②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停顿,无实在意义。

如: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③语气助词:⒈表赞美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或“呀”。

如:有甚是者乎。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⒉表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吧”或“呢”。

如: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⒊表祁使或命令,可译为“吧”。

  如: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⒋表呼告的语气,可译为“啊”。

  如: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⒌ 表商榷的语气。

如: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

⒍表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也”。

  如: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解老》)

⒎表疑问和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或“呢”。

  如: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史记鸿门宴》)

      壮士!能复饮乎?   (《史记鸿门宴》)

㈡、以、为     多义多用字

1、 以

⑴介词:“以”作为介词,它引入的人事物是多方面的。

①引进活动的工具、方式,可译为“用、拿、把”等词,可以概括为“介所用”。

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先进》)

②引进活动的凭借,可译为“凭借……身份;按,靠等”,可以概括为“介所凭”。

如: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于君友也?(靠或按地位)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按或靠德行)  (《孟子万章下》)

哙以相国击卢馆。(凭相国的资格)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③引进活动、性状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可以概括为“介所因”。

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   (《左传文公六年》)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宥坐》)

④引进活动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时候”“从”,可以概括为“介时地”。

如: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在甲戌之日)   (《榖梁传桓公五年》)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敌以西方来……(从东方来)   (《墨子迎敌祠》)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在……时候)   (《文选报任安书》)

⑵连词:

① 连接的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

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老子》七十七章)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

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连接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以”放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面,可译为“因为”。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音果,义外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③用法相当于“而”,

如: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    (《国语晋语》)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⑶助词:

①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和方位。

如: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汉书皇后纪论》)

②在句末充当语气助词。

如:君王之事因是以。     (《战国策楚策四》)

▼:在两周典籍中,“以”的介词用法已经很普遍,但在一些场合,也有名词、动词的用法。

⑷名词:原因。

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他故也。《诗集传》)   (《诗经北风旌丘》)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⑸动词:

①用,使用;

如: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汉书杜周传》)

我辞礼矣,彼则以之。(以,用之)    (《左传襄公十年》)

②认为,以为。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以此同类。     (《墨子公输》)

③率领。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公五年》)

⑹ 副词:通“已”,可译为“已经”。

如: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     (《战国策楚策一》)

●注:介词“以”当由连谓结构中用于修饰、补充部分的动词“以”虚化而来。连词“以”又是介词“以”在一定的语境中的进一步虚化。

▲“以”跟其他词配合使用已成习惯的,如“以……,故……”,“以”跟其他词组合已经凝固的,如“是以”、“有以”等,也是需要掌握的。

“以”和“故”配合有两种情况:

① 组成介词结构,可译为“因为……的缘故”或“靠(因)此事故”,故是名词。

如: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韩非子说林上》)

……不以故自持。   (《庄子知北游》)

② 组成一套关联连词,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所以……”。

如: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六十六章)

以不能容于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列传》)

“是以”是结合较紧的关联词,表示因果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可译为“因此”。

如:爱心愈愈,是以有悔。    (《诗经小雅正月》)

“有以”“无以”中的“以”是名词,是“道理”“根据”“办法”之类的意思。

如: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无以,没有才学)    (《囿坐》)

行人未有以说也。(有以,有办法)     (《韩非子难二》)

△“有以”、“无以”是连谓结构中的前一环节,她们对后一环节起说明作用。

2、 为(音位)

⑴介词:介词“为”引进人事物也是多方面的。

① 可译为“替,给”,概括为“介所助”。

如:秦王为赵王击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鄢》)

② 可译为“对,向”,概括为“介所与”。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季礼观周乐》)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③ 可译为“为了”“为着”,概括为“介所因”。

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胡为至今不朝也?    (《赵威后问齐使》)

⑵连词:可译为“因为”。

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3、为(音围)

⑴介词:“为”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即被动句中的“为”字式。

① 在外动词前用助动词“为”表示被动。

如: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   (《左传宣公二年》)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

② 如果句中出现施事者,则施事者放在“为”和动词之间,构成“为+施事者+动词”式。

如: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韩非子说疑》)

止,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③ 也可以在动词后用“于”引进施事者。

如: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    (《战国策秦策二》)

身死为谬(人)于天下。(谬耻笑)       (《墨子法仪》)

④ 在“为+施事者+动词”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为+施事者+所+动词”式。

如: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 也有不出现施事者的情况。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羽本纪》)

⑤ 有时,动词之后还可以带补语或宾语。

如: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     (《论语辨崇》)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史记大宛列传》)

 

张桂阳

【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常见虚词全解(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4-14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人教版高一必修)01-07

高一语文《师说》词句全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文言虚词小结(苏教版高二必修)04-14

文言虚词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常见文言虚词及其归类(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总结)04-14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二)04-14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04-14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