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写入诗词(李白、韩愈、苏轼)

时间:2022-04-14 18:41: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生,写入诗词(李白、韩愈、苏轼)

  李白的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每次读它的时候,都有一种冲决内心束缚的感觉,充满了自由的感受,但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到底有什么才华呢?

人生,写入诗词(李白、韩愈、苏轼)

  李白曾给当时上安州的裴长史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名字是 《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唐代,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要想求取功名,把自己推荐给领导干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长史相当于我们现在地级市的副市长,所以这封信他是给长安州的副市长的,在这封信里面李白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他给裴市长说,我这个人有几个特点您要注意,第一,我轻财好施,把钱看得很轻。第二,我养高忘机,不屈权贵。

  可是李白这个应聘书,他的结尾非常的奇怪。他说: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就是我希望您能提拔我,您要是提拔我,我对您绝对忠心没有二话。但是,您要是在我跟前摆出一副做官的那个样子,耍威风,甚至发怒,我会跪着走到您跟前,然后给您作个揖,去长安寻找新的机遇,我永远地离开您。

  按理说,一个人向领导介绍自己的情况,第一段总是要写我的情况如何,第二段就要说领导您是如何的英明,我是如何地欣赏您,也希望您欣赏我,第三段总要说我为什么应聘到您这个部门,最后一段说您放心,我只要到您的部门里头,在您的领导下,我一定发奋地如何如何。对不对?一般的应聘书,从逻辑上来讲应该是这样。怎么结尾的时候突然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呢?这说明什么?因为李白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老子只要不高兴,就不想伺候你这帮当官的,连脸色都不要看。这就是李白的个性,一方面他要当官,当官是为了什么?实现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在当官的过程当中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我既要当大官,又要保持巨大的人格的独立。

韩愈:能伸能屈

  韩愈是个思想家。他认为,在没有爆发安史之乱之前,唐代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很混乱了。因为当时是儒释道三教并举。韩愈说这个不行,唐代要恢复大唐雄威,必须独尊儒术,但当时的皇帝唐宪宗非常崇拜佛教。韩愈就给唐宪宗写了一封奏章,写得非常的严厉。他说,从古到今,凡是不信佛的皇帝,活得长,在位的时间也长,还举了一些例子。接下来,他举了反例,说汉明帝的时候有佛法,汉明帝在位才18年,之后的宋齐梁陈每个朝代也就最多不过40年。由此观之,佛不足信。

  唐宪宗看了后勃然大怒,要杀韩愈。经过很多宰相一再的恳求,皇帝把他贬往福建潮州。他到潮州以后,很快又给唐宪宗写了一封信,大体内容是:我是一个很狂妄、很愚蠢的人,我不识法度,给您写了这个奏章,语言大不敬,万死尤轻,可是您没有判我死罪,还又给我个官做,您对我实在是太宽宏大量了。我一个人很孤单地呆在这儿,朝廷里头没有人为我说话,如果不是您可怜我,谁会为我再说一句求情的话呢。我这个人生性很愚蠢,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可有一个优点,我会写文章,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如果说要写文章歌颂您的丰功伟绩那是我的专长。最后一段说,陛下,自从您继位以来,只要是您的盛威所到之地,就没有不听顺您的。

  为什么韩愈做这种两面派的事呢?我告诉大家。韩愈的理想是推崇儒学,恢复大唐雄威,为了这个理想他要搭建自己现实的政治平台,这个平台要稳固,他才能在这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信中,他并没有向皇帝道歉说我反对佛法这个主张是错的。韩愈走的是一个很奇怪的路线,就是在被贬的时候,呆得时间很短,呼的就上来了,可是当他到了最高峰的时候,他呆不了多长时间又马上下来。为什么呢?只要他能呆在一个最高的平台,他就马上要着手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跟现实会发生矛盾,就掉下来了,只要一掉下来,他就立刻采取变通的方式,再把自己弄回去。

这是一个真正的胸有大志的人的做法,大丈夫能伸能屈,但是大丈夫不应该放弃原则放弃理想。

杜甫:仁者情怀

  杜甫跟李白就不大一样的,他们所处的时代有重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唐朝一共维持了290多年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朝建国已经有100多年了,人口最高达到了5000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人口锐减到1500万。我说一个数字,大家就知道这个安史之乱的破坏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代最兴盛的时候,山东是重要的产粮区,在山东这个很重要的产粮区,一斗米就卖两三文钱,安史之乱最激烈最困难的时候,一斗米可以卖到七万文。比现在房子涨得快多了。杜甫一个月才挣2000多元,他做官的根本养不起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孩子都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我进到家门,听到家里人在哭,才发现最小的儿子饿死了,我很惭愧,作为父亲没有能力养活我的儿子。

  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重大打击,他们开始从讴歌自己的个人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关注大众和民生。

  《石壕吏》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不过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两个感觉,第一石壕吏太可恶了,第二这老太太太可怜了。封建社会就是黑暗但是事情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因为这是一次非正常的征兵,这一次征兵有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就是郭子仪率领的唐朝军队和安禄山的叛军进行殊死的决战,唐军失利,所以必须迅速征兵,补充兵源,这样才能确保长安和洛阳不落入敌手。但是他也知道,老百姓已经实在征不出兵来了,只有捉人了。所以石壕吏也是一个痛苦的吏。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石壕吏就是这个村子里头的一员,也许他自己也要上前线去。如果今天不能征到兵明天就会打败仗,一个接一个的败仗,如果唐朝灭亡了,安禄山做了皇帝,吃亏的还是老百姓。经历过安史之乱,杜甫很成熟了,他不会再像李白那样公开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个时期,这一句话是个空话,没有任何意义。他想同情老太太,但他又觉得老太太应该去,所以这首诗里边,杜甫的仁者情怀体现无遗。

苏轼:顺应自然

  苏轼,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跟辛弃疾的词并称“苏辛”;他是宋代数一数二的大散文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还是著名的学问家、哲学家,是“蜀学”派的领袖;又是一位书画家、美食家……他在文化领域是个佼佼者,在政治上也极为成功,曾做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很多人评价苏轼是个天才,是那个时代的高端人物,其实他在政治上也有很倒霉的时候。苏轼一生被贬过3次,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第一次,40多岁被贬湖北黄州;第二次,50多岁被贬广东惠州;第三次,快60岁的时候被贬海南岛。

  换成任何一个人被贬十几年会痛苦死。但是,苏轼很善于摆平自己的心态,你看他写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不要老听雨水打叶子的声音,就在雨里一边吟诗口哨,一边慢慢地走;拄着手杖,穿着草鞋,慢慢地走,就好像骑在马背上,非常的悠闲,不要怕,人的一生不免是要在风雨中走上几步路的。人生路上,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天晴还是出太阳,碰见什么天气就什么天气,没事的,因为天晴和天阴都是人生的常态。对苏轼来讲,他做到三品的翰林学士,不得意忘形,他被贬到黄州,甚至贬到海南岛,也不特别的沮丧,为什么呢?因为对他来讲人生的态度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状态。既不要烧到100℃,也不要降到0℃,就是正常状态。对待自己的坎坷和波折这是一套很好的办法。

  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发现当地有钱人只吃羊肉不吃猪肉,他没有钱,只能吃猪肉,就写了一首歌叫《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先把锅洗干净,少放点水,用文火来炖它,不要老赶着去把它弄得很熟,火候到了,这肉自然飘香。黄州这个地方,猪肉价钱很便宜,可是有钱人不肯吃,没钱的人不会吃。我告诉你们,就像我这样做红烧肉,早上起来吃上两碗,吃得饱饱的,比啥都强。这是一首很俗的小儿歌,苏轼为什么能写这个东西呢?因为他觉得反正已经到黄州了,既来之则安之,有什么我就吃什么,不会到了黄州我还想吃山珍海味,但是等我吃山珍海味的时候,也不会张狂得意,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

  苏轼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当他理想完全破灭之后,当他完全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正常,当你不能做一个高人的时候,你要尝试着去做一个正常人。

【人生,写入诗词(李白、韩愈、苏轼)】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04-14

韩愈《师说》解构04-14

略谈韩愈的《师说》04-14

韩愈反对迎佛骨04-14

《旧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04-14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04-14

苏轼轶事04-14

李白的诗04-14

韩愈贬谪潮州前后(网友来稿)04-14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