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教案 (高二选修)

时间:2022-04-14 20:36:0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四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正音

发而中节   民鲜能久矣   敬大臣,则不眩    笃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    莫见乎隐    好学近乎知

2、解释加线的词语

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不可须臾离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莫见乎隐(    )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而皆中节(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致中和(    )万物育焉(    )君子之中庸也(    )

君子而时中(    )不肖者不及也(    )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力行近乎仁(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体群臣也(    )敬大臣,则不眩(    )

不勉而中(    )(    )笃行之(    )弗措也(    )

三、合作探究(一)

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             亲亲也

子庶民              来百工

中庸其至矣乎           柔远人

2、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

择善而固执之者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    )     莫显乎微(    )

中庸其至矣乎(    )      吾尝疑乎是(    )

好学近乎知(    )

四、展示评价

五、合作探究(二)

1、口头翻译全文。

六、展示评价。(组织分小组展示)

七、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答案:A项:就,连词 ;  并列,连词。  

 B项:助词,不译,取独;  的,助词。 

 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    

 C项:“则”,就,连词。

参考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合乎节度,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推行的准则。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家国的方法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

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叫“中庸(和)”? “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4、“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第三章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才符全“中庸之道”?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

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展示交流

四、点拨评价

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概括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第四课时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

3、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4、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至诚尽性。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方可实现“中庸之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6、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

“道”的重要性:

什么是“中庸之道”:

实现“中庸之道”的两条原则: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三、交流展示

四、评价点拨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五、作业

1、完成《学海》相关练习。

2、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3、熟读成诵。

 

曾德元

【《中庸》节选 教案 (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书愤》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3-04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3-04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书愤》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2-13

《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高祖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02-15

国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16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03

广东版选修5《等待戈多(节选)》(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