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时间:2022-04-14 11:53: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背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偏重感性的培养和影响。从艺术型和情感的角度解读一篇课文创作一篇文章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语文活动。这有利于人的情感丰富和人格形成。但是,如果过分注重感性思维和文艺气息,很容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和学生的作文创作失去理性的光芒。温儒敏先生认为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要向理性思维偏移,要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适当淡化文采或文笔要求,更多强调文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要求。” 无独有偶,孙绍振先生也有类似的主张,“理性思维能力不但是为文之本,而且是为文之本。我们一直说,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像人就要有自己的思想。” 高中生接近于成年,是学生告别低幼走向成熟的一个中间地段,在这一时间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极其必要。从宏大的角度看,独立思考、质疑、严密、深刻,是未来世界公民的必备素质。从眼下的考试指向看,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逐渐从侧重抒情性转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放眼世界,不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英国,作文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质的。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抒情散文。在这种形势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

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是指“对错误或反动的思想、言行进行分析、批驳”。 而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事实和文本进行理性的分析、判定,它侧重于从多角度和深度上对事件和文本进行理性和建设性的分析,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固有结论,从得出自己的观点。

主题:时文阅读

时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选择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形成一定长度的文章,提供尽可能多角度展现事件本质,让学生从这些不同视角的材料中,经过自己的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我选择的是网上一个热点事件,根据课堂需要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下面的五则材料:

材料一: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在争执中女子行走正常无恙,并死命撕扯外国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烂。随后该女子死命抱住了男子所骑车不撒手。事发不久警方赶到现场,最后在双方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报道很快在网络传开,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指责中年女子碰瓷。

材料二:当事外籍男子的女友王女士称,当天男友载她途经此地时,不小心与这位女子发生碰擦,女子倒地。外籍男子下车欲将女子扶起,但女子躺在马路中间的人行道上不动,“车来车往很危险,我们想把她抬到路边,但她不肯。”

王女士称,女子因害怕男友逃跑便拉住他的衣服,坐在马路牙子上时,女子还发生抽搐,“她一直说她快死了,我们也很担心,但她先打人,说话还不干净。”王女士介绍,因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中年女子对男友又撕又扯,男友的中文不好,开始急了,才开口骂人。“碰到这样的事谁不气啊,最后衣服也被扯成那样,就是你们网上看到的那样。”

之后,女子请路旁的人给她女儿打了电话。随后,民警赶到现场。警方询问后将双方送往煤炭总医院。据王女士介绍,经医生检查,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最后在警方调解下,外籍男子和王女士付给该女子1800元,包含医药费和赔偿费。

材料三:昨晚,北京警方发布消息称,当事的外籍男子确实撞人,且无证驾驶。

警方经现场调查,并调取了监控录像初步查明,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于当日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工作。

警方同时公布了事发现场的监控录像。监控显示,当时外籍男子骑摩托车载着一女,从左家庄东街的第二条车道右拐进入香河园路,中年女子拎白色塑料袋在人行横道上往左家庄东街方向急行。中年女子快通过马路时,摩托车车速加快,女子躲闪不及被撞倒。相撞时,监控录像的时间显示为上午10点33分38秒。中年女子从出现在镜头到被撞,前后间隔16秒。

材料四:中年女子的女儿任女士介绍,事发时其母李女士买菜回家正沿斑马线过马路,外籍男子骑车闯红灯将其撞倒,“摩托车拐弯把她撞了,那个位置的监控都照得清清楚楚。”任女士称,母亲今年50岁,因为心脏一直不好,被撞倒后心脏病发作。任女士赶往现场后,和急救车一起将母亲送到医院,母亲并非故意碰瓷。医院检查认定李女士软组织挫伤,任女士称,现在母亲的右腿仍然呈青紫色。“外国小伙赔付的1800元主要是急救车费用和医药费。”

任女士介绍,不实报道在网络传播后,很多老家的人给母亲打电话骂母亲,“说我妈妈在北京碰瓷,可根本不是那回事,这个事情让她的形象不好,她压力很大”,任女士表示,将追究拍照者的责任,“他必须给我们道歉”。

李女士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被撞后对方要走,她想保护现场才拉住摩托车,结果对方称她讹人。“我不是差钱的人,我又不是吃不上饭,我做了一辈子生意。”李女士说,1800元钱是交警调解后对方主动给的。医院检查显示,其小腿和脚踝多处软组织挫伤。

材料五:北京警方11日晚公布,“外国小伙扶摔倒女子遭讹诈”事件中涉事外籍男子除了存在多项交通违法行为外,还存在非法就业等问题。

  警方根据录像及核实的情况查明,当事外籍男子存在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二轮轻便摩托车、车辆无号牌、二轮轻便摩托车载人、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警方已合并给予其行政拘留7日并处罚款1500元的处罚。

  此外,警方在对这名外籍男子调查中查明,该人及其父未经批准在京非法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相关规定,依法给予其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款5000元人民币的处罚,给予其父行政拘留14日并处罚款1万元人民币的处罚,处罚后依法遣送出境。同时,警方对非法聘用二人的用工单位依法处以罚款2万元人民币的处罚。

  细节:多角度思考

对于上述材料,我首先提醒学生,我们是在做思维训练,不是在写材料作文,所以大家尽量打开思维,不要有什么拘束。

五分钟以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最先发言的一个同学说,他从这些材料看到了网友普遍有一种不负责任的趋热心理。一些网友看到这种现象不问青红皂白、来龙去脉就先入为主贴个“老人讹人”的标签去转发评论。其他同学纷纷点头。我于是又问: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教师板书:网友 趋热)这位同学回答,这样的趋热心理,不仅不会传播事实真相,还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就像材料四里说的那样,不实报道在网络传播后,很多老家的人给母亲打电话骂母亲。我想到了南方某地有个小女孩被店主误认为是小偷,网友紧跟着人肉搜索,最后小女孩不堪压力跳河自尽的悲剧。到这里,对这一观点的分析还不算结束,因为我们只批判了一种错误行为,而没有建立一种态度,于是我继续追问:作为网民,我们应该怎么办?其他同学在下面讨论,最后给的结论是要用自己的理性和冷静主导自己的态度,不跟风不盲从。

继续有学生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还有一种民族自卑的心理。(教师板书:民族自卑)一些网友为什么看到这件事后,就会认为外国人是无辜的的呢?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一提到外国人就会认为对方文明一提到中国人就不问青红皂白认为国人素质低下。相比较第一个观点,这一观点更显得深刻。于是我通过两个个问题进行了引导1、民族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学生主要从历史课上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五四运动后我们对民族引以自豪的东西进行了抛弃,再加上西方的发展程度确实优于我们,于是形成了民族自卑心理。我们应该有一种民族自信心理,不能妄自菲薄。我趁这个时机补充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并告诉学生:还有一个原因无形之中促使形成了民族自卑心理。这时候有同学举手说媒体的报道我们经常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一些新闻,比如在国外的旅游景点中国人常常大声喧哗,比如一些国外的景点告示牌除裂不要乱丢垃圾,再比如在国外的一些景点,国人常常不排队。

此时,还需要一个追问:是不是有了民族自信心就可以盲目地认为外国人也会犯错?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观点:显然不是,越是民族自信的国家民族越不会掩饰自己的错误。

接下来学生依然热情不减进行讨论。一个同学说: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外国人为什么敢在闹市区违法,你看他在市区拐弯的路口逆行、加速、闯红灯,这都是违反我国交通法规的行为。但问题是,这个外国小伙子为什么敢从容地这样做?我猜可能是这个路口经常有人这样做,而这样的行为一直无人管。这个学生的叙述缺少观点,我提问:所以你的观点是?

他想了一下,说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助长了违法行为。我表扬了他的概括。然后追问:

刚才你们再讨论国人的素质高低,其实国民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靠道德的说教,还应靠什么?

学生马上就回答出来:靠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并且有学生举了新加坡的例子。对于上述五则材料,得出以上三个观点显然还不够。多角度还应包括逆向思考。于是我在追问:难道网友的做法就没有一点正面价值吗?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于是我进行了引导:刚才你们讲了网友的不冷静。我觉得不能对这样一种不冷静一味地批判。要知道,在当前的现实环境里,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前提下,一些弱势群体恰恰是在网友的一窝蜂的关注下才获得了自己应得的权益。同学们马上就议论开了,有学生表示赞同。确实如此。这一处的追问是不成功的。一个成功的追问应该是学生得出结论。于是我又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教师:恩,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尤其是你刚才提到了在现实的环境中。(教师板书:现实环境)这个观点,我希望你课后再好好思考一下。你可以看一下最近《南方周末》上对唐慧案的深度报道。网友的扶弱心理是“挽救”了一个人,但是这种挽救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挽救?

E:我想谈一下,作为读者对这件事情的接受状况,从中可见语言词汇对读者态度的引导作用。网友最先发帖时用的词“急忙、死死拖住、死命撕扯外国小伙”无形之中已经引导了不明真相的读者对这件事的态度。外籍男子的女友王女士描述事件用的词语是“不小心,我们想把她抬到路边,但她不肯,我们也很担心,但她先打人,说话还不干净,”到了警方公布事情真相的时候用的客观中立的语言。也就是说,很多人对这件事本来可能没有情感上的偏向,但是他看了网上的一些网友的评论和最先把这个事件爆出来的的网友的叙述而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师:恩,换一个角度,假如这件事最先不是那个街拍网友发出来的,而是公安机关发出来,社会舆论对中国妇女还会一窝蜂地讨伐吗?所以,网友的态度有的时候并不是内心的真实态度,而是一种被动地被别人改造牵引的态度,这其中,语言起了微妙的作用。这是传播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在通过网络看到这类事情的时候,表达态度应该是十分谨慎的。

教师:我们分析了事件的表象和本质,涉及到了网络传播、民族心理、社会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大家收获很大。希望大家在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网上传播的时间,首先不要人云亦云,要冷静,理性地思考。

评析:时文阅读和高考的材料作文类似。但又有明显的不同。时文阅读不是经过语言的分析提取所给材料的中心观点,而是在快速把握材料的中心观点后,进行独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它侧重训练文章主题的把握和阅读者个人的观点的形成。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对网友态度的分析、对国民心态的分析侧重于一般分析,而重建“民族自信”和“扶弱心理的必要性”属于建设性的观点。不同的学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但是如果是真正参与了课堂讨论,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事件上升到抽象认识,他们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时文阅读对学生走向社会做一个冷静、理性、遇事不盲从有态度的国民很有意义。

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主要有这样几个过程:1、熟知事件、熟读作品。课前应布置学生对要讨论的材料和作品进行细致的不限方向和问题指向阅读。2、发现裂缝。在课前的预习中以及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能发现一些和固有观点不同的细节和想法。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比如在讨论格林童话时,教师就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点拨。3、展开讨论。讨论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注意在自由随意的发言过程中,不要偏离了课堂的中心。4、建构观点。批判性思维,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批评,而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因此,除了要分析外还要有建构。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切实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十分迫切。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理性的批判性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活动。

 

姚树义

【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实录(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04-14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03-03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丹柯》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04-14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走进电视》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绿色蝈蝈》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