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1-29 14:36:37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八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

  黄山美景及黄山松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板书设计:

  25 * 黄山松

  生命力顽强

  黄山松 { 一心向阳光

  强大的团结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自我复习生字词。

  2、学生听写生字词。

  3、请学生回答问题

  (文中讲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点?)

  二、作业练习

  1、写一首课外描写(赞美)黄山松的诗歌(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近体诗。

  2、黄山十大名松是指哪些?

  迎客松 望客松 送客松

  连理松 竖琴松

  3、给加粗字注音

  描摹( ) 日暮( )

语文教案 篇2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2.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1)“我”发现了什么?

  (2)是怎么发现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其中会写“第、灵、神、引、”5个字。

  2、朗读课文,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3、体会小刚和爸爸美好的心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绳子的音、形、义,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难点:“父子俩进森林打猎,却什么也没带走”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激发兴趣,学会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读准字音

  一、直接板书课题:

  13 从森林里带走什么

  1、指名读,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小刚和爸爸带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

  要求;(幻灯)

  1、注意读书的姿势;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数读,不唱读,不跳读。

  3、画记生字新词,并在生字表上注音。

  四、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幻灯)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liè zhān

  第 灵 神 俩 引 猎 沾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1)谁会读,指名带读;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2、指导朗读课文2、看书读课文

  (1)指导读句;

  A 、他们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走着,泥水沾湿了靴子,荆棘刺破了手臂。

  B、小刚和爸爸被这傻乎乎的小哥俩吸引了,也被百灵鸟的歌声迷住了。

  C、他不时好奇地张望着、倾听着。

  D、没有遇到山鸡,也没有碰到狼,连野兔也没见到一只。

  (2)谁来读自然段,指名读,评议(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

  (3)小组自由读课文;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出不懂的词

  4、齐读全文。

  五、作业:

  回家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

  体会内心,突破难点

  一、复习:

  读一读:

  第一、百灵鸟、入神、小俩、吸引、打猎、沾湿、靴子、手臂、肩靠肩、蹲着、被、傻乎乎

  、理解课文

  1、小刚跟爸爸到森林里去干什么?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他们很好奇?

  理解“第一次”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小刚和爸爸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重点)

  幻灯,指导读。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唱着。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快乐地唱着。

  ??

  ()快乐地()。

  ────────────── ───────

  想象百灵鸟快乐的样子和动听的歌声;

  想象小松鼠是怎样听得入神的`。

  3、小刚和爸爸从森林里带走了什么?(板书)

  4、小刚和爸爸喜欢小动物吗?

  指导读课文

  5、小刚和爸爸这么喜欢小动物为什么不把它们打下来带走呢?

  6、想象:小刚和爸爸当时会想什么?他们会说什么?

  小组讨论,表演

  7、如果你在森林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做呢?

  三、跟录音朗读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总板书:

  歌声

  从森林里带走 美好的心

  喜悦

  第三课时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读课文。

  liè zhān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猎 沾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第 灵 神 俩 引

  2、归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神俩引

  上下结构:第第灵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第——

  灵------雪字头

  4、理解字意:组词

  第 第一 等第 第二名

  灵 灵敏、机灵、水灵灵、百灵鸟

  神 神仙、神州、神通、神童

  俩 夫妇俩、俩馒头、他俩(后面不能用量词)

  引 吸引、引入、引开、引导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第字一共有11画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71页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教学重点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

  1课时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回忆性的记人文章,总会有一根线索贯穿始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第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是围绕什么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二、那么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课件三、问题研讨(结合上表)

  1、课文围绕“台阶”所写的这些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对,就是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而在“我”的家乡,乡邻们常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既然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造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

  3、父亲是怎样造起新屋的?(准备造屋)细节刻画。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描写,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4、在造新屋时,作者对父亲作了怎样的描写?(课件)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亲个性、人品、精神包括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的印证。

  5、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不自在——放鞭炮时的描写;(21段)打招呼不自在(27段)身体垮了——抬石板时“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挑水时“腰闪了”(28段)“若有所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三、拓展延伸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建造新屋最根本的原因。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他对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尊重的要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希望通过改建房屋、砌高台阶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怕千辛万苦,起早摸黑,就是为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谈一谈,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从几个方面把握: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诶汀⑼缜浚?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四、总结。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等词语的反义词。

  2.了解制造镀银玻璃镜的工艺要求,复述镜子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

  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

  (2)我国发明青铜镜说明什么?

  2.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课义介绍了最早的`镜子,青铜镜、水银玻璃镜、镀银玻璃镜、,镀铝玻璃镜,哪种镜子说明得比较具体?(镀银玻璃镜。)

  (2)指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讨论:课文是从哪儿方面来说明的?

  ①玻璃必须平滑。

  ②玻璃上的银层要涂均匀。

  ③镀银后要刷上一层红色保护漆。

  (3)用总分方法练习说话。

  镀银玻璃镜的制作工艺要求很高,必须,不

  然;必须,不然;

  必须,不然;

  (4)学习第七自然段:

  A、齐读,说说段意。

  B、解释词语:镀铝、崭新一页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理由。

  4、训练复述。

  (1)学生按“最早的镜子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的顺序自己尝试复述镜子发展历史。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5、练习巩固。

  (1)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的反义词。

  (2)弹性练习。

  镜子还会怎样发展以更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呢,请你去作一次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一个科学设想,题目自拟。

  板书:

  平静的水面照照样子

  青铜镜不仅......而且......

  镜子锡箔玻璃镜轰动欧洲

  小史镀银玻璃镜平滑、涂均匀、刷保护漆

  镀铝玻璃镜便宜耐用明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细雨如丝、贪婪、吮吸、伸展、狭长、端午节、桂圆、触到、细

  腻、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4.领悟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自学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借助认识生字,了解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误读音。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

  (五)阅读课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

  (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

  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

  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

  (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练习。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_____春天的甘露。它们___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___。

  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

  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

  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

  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应该怎样朗读?

  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

  (四)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

  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

  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1)杨梅( ),和( )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

  (2)等杨梅( ),刺也( ),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 )杨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

  (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

  (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

  (6)读课文,体会情感。

  (7)小结学法:

  读文找句,解词明意。

  联系观察,体会情感。

  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

  (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杨梅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____。

  (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

  (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组讨论。

  (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枝条

  树 叶子

  20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

  果 颜色

  味道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例子;

  四、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五、反思:

  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收获了:

语文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 “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建人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的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攫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石榴》教案10-11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阅读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