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04 11:01: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集锦八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四)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当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2、提示质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六)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七)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点研读。

  1、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熟练地书写10个生字,掌握西字头、告字头、提手旁。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3、使学生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书写新的偏旁部首。

  教学难点:正确的书写每一个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课件播放要下雨前的小兔子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视频。)小朋友,还记得在要下雨前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吗?(小兔子、燕子、小鱼、蚂蚁。)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精美的动画视屏,想看吗?(想)好,现在就让我们边看视屏边共同回顾要下雨前小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吧!(学生欣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要下雨了这课的生字。

  二、识字:

  1、学生同桌互相读课后要求会写的字并组词,如果有组的不对开的同桌互相指正。

  2、(师出示字卡)指名生读生字并组词其他生跟读。(师板前贴字卡)

  3、学生看字卡齐读生字。

  三、记字、分类。

  1、学生同桌互相研究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全班汇报记字方法,并说利用这种方法记住了那个字。

  3、教师教给学生有趣的谜语记字法"西下有一女"谜底是"要"字。然后让学生也想一想用这种记字法还能记住哪个字。

  4、学生把字按结构分类,教师把字卡按结构贴。

  四、指导、练习、评价。

  1、(课件出示)小组议一议: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想一想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当补充。

  3、课件出示"西字头、提手旁、告字头"学生认一认,教师领读,并让学生在写字书上分别连写两个偏旁部首。

  4、课件出示"要、捉、告"的动态笔顺,学生说笔顺。

  5、教师分别在板前指导写"要、捉、告、为、这"并让学生在写字书上分别连写这些字和这些字相同结构的字。

  6、指名生板前比赛写、全班评价,学生写完后同桌交换评价,全班比赛写教师巡视评出写得最好的三名同学全班展示。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观察这节课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发现?

  2、(课件出示"这边、捉虫")学生说一句或一段通顺的话,必须用到这边和捉虫。

  六、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不小吧,和大家说说吧!

  七、作业:找出带有今天学习的新偏旁的字看谁找得多,下节课汇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格言警句,大体了解意思。

  3.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4.具体、有条理地写出自己调查的内容。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学生课前调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多种方式认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掌握后听写检查。

  二、金钥匙

  1.齐读题目提示。

  2.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3.小结:用具体事例、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

  4.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并读一读。

  三、格言警句

  1.出示格言警句,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2.全班同学一起读。

  3.分小组比赛读。

  4.说说句子的大意。

  (与好人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得香了;与坏人一起,好像进入盛放鲍鱼的店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5.试着背诵这句格言。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方面的格言警句?说一说。

  四、古诗诵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2.齐读。

  3.自由读。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说说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7.尝试背诵全诗。

  8.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最方便的办法是阅读书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交流关于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情况。

  2.齐读习作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把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二、学生交流

  1.小组交流。(从哪里获得图书,有多少藏书,每学期花多少钱买课外书,每星期课外阅读时间有多少,读多少书,最爱哪一类书,怎么才能让同学们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学生交流时,可以按以上问题进行,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或者就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交流。

  2.全班交流。由小组长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

  3.点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还不够清楚,进行补充。 4.教师小结,提醒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点,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

  三、学生再次整理笔记注意将问题进行梳理并总结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学生习作

  第三课时

  一、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修改讲评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讲评:是否说清了调查的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二、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围绕以上讲评的问题进行修改,也可以在讲评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增加一些独到的见解或者建议。

  三、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改正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完善不足的地方。

  四、誊写注意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陶行知用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学习陶行知理解他人的宝贵品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陶行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主动认识了错误。

  2、 王友为什么会流下悔恨的眼泪,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课 型:阅读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曾用四块糖使一个同学主动认识了错误,你相信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 小组互动。小组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 集体交流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

  3.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1) 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围绕“陶行知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和“王友是个怎样的学生”这两个问题,相互讨论交流。画出相关语句,用多种形式朗读。

  (2) 自主合作,练习对话。

  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从而体会到陶行知是用四次层层深入的话语对王友讲道理 ,使他主动认错的。而王友也不是坏孩子,他是个正直,善良的学生。

  4.检查识字。

  5.作业:回忆自己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当时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进行口语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题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主备人

  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震。通过人们应对地震时的不同方法与结果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震、避震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开展知识竞赛,巩固防震、避震知识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宣布竞赛规则,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竞赛。

  2.教师及时补充或讲解,促进学生对防震、 避震知识的了解与熟练掌握。

  3.小结各组比赛晴况,评出优胜小组。

  1.学生了解竞赛规则。

  2.小组进行竞赛。

  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是有效避震的关键。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防震避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快速掌握新的避震如识。

  三、防震小演练

  同学们了解的防震、避震知识真不少!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我们在防震演练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避震知识的能力吧!

  1.教师宣读演练要求。

  2.先请个别同学按要求演练,再组织全班有效练习。

  创设地震中的各种情境,指导学生演练。

  (1)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家中玩耍。

  (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学校上课。

  (3)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公交车上。

  (4)地震发生时,你被困在屋里。

  活动形式:可以先指导后演练,也可以先演练后指导。

  活动方法: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指导演练,也可以拍摄学生演练时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对照所了解的地震中的自救自护方法进行反思和提高。

  3.活动结束后,评出 “防震演练小标兵” 。1.学生听要求。

  2.进行演练。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防震避震知识,课上开展防震避震知识竞赛都是为防震演练作准备的,而平时的演练又是为地震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作准备的。因此,本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在地震来临时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演练中掌握防震的方法与技能。

  四、学唱儿歌,掌握应对地震的方法

  1.地震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大的地震往往有预兆。只要掌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科学地防震避震,地震来了也是可以应对的。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也给我们许多提醒,我们来学习学习吧!

  2,播放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 ,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并学唱儿歌。

  地震虽然危险大,小朋友们别害怕。

  地震来了快开门,地动不能往外跑。

  枕头书包护头上,弯曲身体躲桌下。

  大震小震有间隔,抓住机会往外奔。

  万一被困别慌张,隔上一会敲敲墙,

  多寻淡水和食物,保存体力等救助。

  五、听儿歌。

  学唱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生动,包含了防震避震方法的一些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板书设计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

  七、作业设计

  搜集避震小常识,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这不,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本课以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设计理念

  要重视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自读自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小猴子、小兔用手摘桃子吃,吃得可香啦。可今天他们不用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自己的大手替他们摘下来了。地球爷爷的手什么样?请大家读课文,看水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多读一读。

  3、数一数共有几段,标出序号。

  4、把各小节连起来读两遍,读熟。

  5、可同齐桌读,互读。

  6、指名分段读一读。

  三、学习理解课文

  1、地球爷爷有手吗?他的手什么样?

  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2、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不要提任何要求去约束学生。

  教师引导出地球有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中的足球掉下来。

  1)、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2)、想一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会是什么样?

  3)、展开想象。

  四、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

  2、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读的欢快、有礼貌、奇怪的态度。

  3、练习读好小兔的话。要有礼貌。

  4、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话,要读出慈祥、和蔼的态度。

  5、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要缓慢、粗壮、有力。

  五、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3、分角色朗读,评价,给予鼓励。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板书生字,自行分析字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比较的方法记忆生字

  4、如:跳桃刚网玩元树对

  5、口头组词练习

  三、指导书写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各别辅导,扩词练习各写三个

  四、实践活动

  小实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一些地球有手的例子。

  2、讨论并试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为什么?

  板书设计:

  31、地球爷爷的手

  桃子

  足球

  掉下来

  掉下来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石榴》教案10-11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阅读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