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时间:2022-02-23 11:20:03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 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初三化学教案2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课件1:《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实物: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学生观察回答: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阅读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二、铁的化学性质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演示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板书:1.铁跟氧气的反应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验证:(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①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②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③成立。

  阅读P120,学生得出结论: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展示课件3:

  铁生锈: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追问: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展示课件4:钢铁的防锈

  防锈: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归纳:

  小结:

  展示课件5: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铁跟酸的反应: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生实验: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展示课件6: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展示课件7: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3.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学生: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展示课件8: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阅读P121: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师生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讲述: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讨论题:

  (1)如右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容易生锈?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块铁,右边烧杯中放入同样质量的锌。铁和锌全部溶解,问:在溶解过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针有何变化?为什么?

  评价反馈题:(另附)

  作业: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初三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目标:

  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初中历史?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4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

  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2、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拔高篇〗3、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八、【走进生活】

  减肥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有许多人走进减肥误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专家指出:科学的做法是合理饮食、多运动。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合理减肥的原理么?

初三化学教案5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现 象






分 析



结 论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6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宏观物质图片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 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 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部分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充分想象猜想原子内部构成









实验分析


初识结构




























动画启迪诱发想象




信息处理整合认识




















史料佐证拓展认识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


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表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集体交流、评价: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观看,阅读




观看图片,体会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体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必将不断完善。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感受实际质量表达的不便














了解概念







学习查阅方法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阅读课本p71资料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认识引入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计算与辨析中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结







发现规律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布置作业


1.72页3、4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


初三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初三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初三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初三化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初三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初三化学教案12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一、盐酸(HCl)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338℃)。常见浓H2SO4密度1.84g

  /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练习: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板书】1.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与金属的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演示】酸与锌粒、铁丝反应。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置换反应)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酸→盐(氯化物)+H2↑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CuO+H2SO4=CuSO4+H2O

  不溶(黑色)溶(蓝绿色)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练习】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三、作业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酸的化学性质

  (4)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盐酸浓度稍大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溶(蓝绿色)

  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以上反应是因为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

  (5)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BaC12+H2SO4=BaSO4↓+2HCl(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在盛少量Na2SO4的试管中;加几滴BaCl2溶液和几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思考】

  1.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应从两方面去考虑。对反应物而言,酸和碱中只要有一个是溶液,盐和碱、盐和盐的反应要求二者均为溶液才能发生反应。对生成物而言,交换离子后,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水或气体、沉淀,三者有其一,反应即可发生。此条件可概括为几句顺口溜: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交换成份价不变。

  【思考归纳】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练习:学生举例,教师指正讲解

  [归纳]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三、作业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

  一、引入:

  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从感性上认识氢氧化钠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结]指导学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一)物理性质

  [问题讨论]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

  思考、讨论:氢氧化钠可干燥某些气体。

  (二)化学性质

  1.NaOH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指导学生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现象?是哪类物质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O

  那么,NaOH能否与CO2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现象中的道理。

初三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教案14


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复习,温故而之心。


用煤炉烧煤取暖。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思考、讨论、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 + O2 点燃2CO O2不充足



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

初三化学教案15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课 题


化学式


授 课 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 点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难 点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Flash小动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 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过学生的书写以导出课题。


化学式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同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播放Flash小动画


学生观看。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画,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符号H、2H、H2、2H2的表示意义。


学生观看,并作记录。


起到综合知识的效果。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以达到能熟练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方法。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便于理解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子有质量吗?


学生回答:有


以此导入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题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学生习题


学生合作练习,相互订正。


合作完成,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再度练习。


巩固提高。



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和种类和数量。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作记录。


学以致用。



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案03-10

初三化学教案:氢气实验室制法08-24

高中化学教案10-28

初中化学教案08-31

高中化学教案12-30

高二化学教案:钠及其化合物_高二化学教案08-26

高一化学教案07-28

高一化学教案12-28

初中化学教案【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