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2-06-03 11:20:42 教案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教案锦集8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教案09-14

曹刿论战教案03-25

《曹刿论战》说课稿11-23

曹刿论战说课稿11-14

《曹刿论战》教案7篇12-25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04-24

《曹刿论战》教案5篇12-21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03-16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四篇07-10

【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