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2 12:37:3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语文教案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教案 篇2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自我介绍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本次习作的目的要求:

  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

  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

  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口语交际,明确介绍自己的内容。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希望介绍给同学们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有意识的分类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出:介绍自己可以从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优点或缺点等方面来介绍。

  二、导入习作要求,指导审题。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组织讨论交流,突破指导重难点

  1、可是如果你只用一句话概括地告诉别人你的特点,是很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什么办法通过你的介绍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你的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举一个事例

  2、围绕某一个方面,分层次请几个学生就相同的特点用一件事例来介绍自己,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特点可以用不同的事例来表现。

  进而讨论:

  (1)你们觉得刚才几个同学当中,哪个同学的事例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事例还要恰当。板书:恰当的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板书:把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写清楚

  (3)小组讨论,怎么样帮助事例不够具体的同学把经过说清楚? 汇报小组意见

  3、教师小结:

  (1)写法点睛

  这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

  首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习作开始可以用三言两语对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即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使人对你印象深刻,语言要活泼,写法灵活多样,突出自己的'特点。

  其次,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外貌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外貌有特点的人往往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外貌之前,可以先照照镜子,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容貌、身材特征,也可以问一问父母或同桌对自己外貌的描述,然后加以整理。描写外貌要抓住特点,就是从五官容貌、身高、体重、穿着打扮等几方面挑选最有特点的来写,不要不分轻重主次,什么都写;而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点儿,这样给人的印象一定深刻得多。

  然后,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特长,优点或缺点。习作中要写一写自己的性格。有很多词语可以形容自己的性格,比如,活泼开朗,天真无邪、勇敢无畏、稳沉、大方……而只有这些词语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具体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是自我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两个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爱读书、爱下围棋、爱打乒乓球、爱唱歌跳舞、爱绘画书法、爱弹琴、爱小制作、爱玩电脑等方面的爱好或特长。也可写写自己的优点或缺点。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是啊,习作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缺点。

  最后,结尾时可以来个画龙点睛,写一两句精彩的语言来总结自己。

  (2)思路点拨

  思路1──流水帐式介绍法。这种写法最简单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一一作流水账式的介绍,让读者从这些直白的叙述中了解自己。

  思路2──自我画像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外貌长相打扮的特征描写,如胖瘦、酒窝、眼镜等等,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有趣的事情写出自己的面貌和精神。

  思路3──兴趣爱好介绍法。这种是在介绍了自己基本情况后,重点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事例,如爱看书、爱运动、爱动漫、爱下棋等等。

  思路4──性格特点分析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自己基本情况时,重点通过分析自己姓名来突出个性风采

  思路5──优缺点列举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达到介绍自己的目的。

  4、你准备举一个什么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呢?自己先想想,然后和同桌商量一下,是否恰当和把经过说清楚了。

  四、学生习作,教师有针对性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记叙一件事情,突出自己的特点。)以上归纳不知道是否准确,期待着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缝”,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透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默读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试着续编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感知想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会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课件出示裁缝店图片,学生观察欣赏。

  2.教师讲解“裁缝”和“顾客”。

  “裁缝”是指裁剪、缝制衣服,后来指以制作或拆改衣服为职业的人,是以人体为依据,通过测量制定服装型号规格,合理使用原辅料进行服装裁剪、缝制的人员。“顾客”是指到裁缝店定做衣服的人。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有关裁缝和顾客的故事。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提问:(1)什么是“慢性子”?(2)什么是“急性子”?

  “慢性子”做事迟缓。“急性子”容易激动、脾气急躁。那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个“慢”一个“急”,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揭示课文题目,提升学生对课文题目的多元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勾画出的生字和词语。

  3.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

  (1)我会读。

  箱(xiānɡ)夸(kuā)歪(wāi)承(chénɡ)

  袖(xiù)衬(chèn)衫(shān)负(fù)

  泄(xiè)艺(yì)裁缝(fénɡ)缝(fènɡ)隙

  ①指名拼读生字。

  ②提示:“承”“衬”“衫”是翘舌音,“衬”“衫”是前鼻音,“箱”“承”“缝”是后鼻音。“缝”是多音字。

  ③学生利用生字组词。

  (2)词语解释。

  耐心适合纳闷羡慕不耐烦合时

  惊讶恼怒提醒

  近义词:耐心——耐烦适合——恰当

  纳闷——疑惑合时——适时

  惊讶——惊奇恼怒——愤怒

  提醒——指示

  反义词:耐心——厌烦纳闷——明白

  羡慕——讨厌惊讶——镇定

  恼怒——高兴提醒——隐瞒

  ①指名读词语。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理解的词语。

  ③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大家讨论。

  (3)写一写。

  性子布料交货笑话大方夸奖道理

  实在提前服务衬衫负责名声手艺

  感动

  ①读词语,注意生字的写法。

  ②提示:注意“夸”“艺”最后一笔的写法。

  ③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易写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

  提示生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写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运用近义词、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1)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为什么?

  (2)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2.讨论交流。

  (1)在冬天,急性子顾客为了做一件棉袄,跑了好几家裁缝店。这一天他来到慢性子裁缝的店里,说明来意,最后确定就在这家店里做棉袄。可是,从第二天起,他三番五次更改要求,想尽快穿上新衣服,慢性子裁缝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因为他把急性子顾客的布料放在柜子里,还没有开始裁料呢。急性子顾客知道后非常惊讶、恼怒,气得瞪大了眼睛。

  (2)表示时间的词语。

  板书:冬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

  故事发生在冬天,第一天……第二天急性子顾客要求把棉袄改成夹袄,第三天他要求把夹袄改成短袖衬衫,又过了一天,他要求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那么,第一天做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第一天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

  从“有趣”入手,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弄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对话,体会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句子表现了顾客是个急性子,裁缝是个慢性子。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1)“我想做件棉袄。我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了。第一家说要到秋天才能做好。第二家问我有没有等到夏天的耐心。第三位师傅倒是强些,但他最早也要到开春才能交货。我可等不及,都没让他们做。告诉您,我和别的顾客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急的顾客。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顾客说出了来这家裁缝店的原因,急切地询问取衣服的时间。体会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板书:做棉袄

  (2)“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裁缝不慌不忙地回答了取衣服的时间。做一件棉袄要一年的时间,是有点儿慢)

  (3)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顾客的动作和语言,裁缝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把句子中的“噌的一下子”去掉好吗?读读,谈谈体会)

  (4)“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裁缝承认自己是个慢性子)

  (5)“那就算啦,我还是去找刚才的师傅吧。”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顾客不满意裁缝的回答,打算去找刚才的师傅)

  3.分角色朗读对话。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话,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归纳,留有悬念。

  急性子顾客一连走了三家裁缝店,都嫌做棉袄的时间太长,来到慢性子裁缝的店里,诉说了自己的苦衷,希望这家店能很快给他做好棉袄,让他穿在身上,结果慢性子裁缝的回答让他大失所望,他夹起布料就要走。他走了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句子,透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感知想象的趣味性,激发想象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2.上节课我们品读了裁缝和顾客的对话,体会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急性子顾客听了慢性子裁缝的回答后很失望,夹起布料就要走。后来的事情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

  二、品读对话,体会特点。

  1.学生读描写急性子顾客做出决定的句子: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于是,做衣服的`事儿就算说定了。

  急性子顾客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这家裁缝店做棉袄。理解“不得不承认”)

  2.慢性子裁缝是怎样说服急性子顾客的?

  (1)“依我看,我做的活儿最适合您这种性子的顾客啦。”(裁缝看出了顾客的特点,所以说自己做的活儿最适合急性子顾客)板书:劝说

  (2)“照您的性子,您肯定会一拿到衣服就穿在身上,不是吗?”(这句话说出了急性子的顾客拿到新衣服会立刻穿在身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

  (3)“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羡慕您呢。”(先说在秋天、夏天或春天穿上新棉袄会让人耻笑,再说“我”不能让人耻笑您,要让人们夸奖、羡慕您。理解“无论……都……”“非但如此”)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3自然段。

  4.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在冬天,裁缝店里走进一位顾客,这位顾客要做一件棉袄,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裁缝看出他是个急性子,于是劝说顾客把做衣服的事说定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呢?(总结学法:读对话,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话,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依据提示自读自悟。

  1.出示表格。

  2.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3.出示多媒体课件(棉袄、夹袄、短袖衬衫、春装图片),交流汇报表格里填写的内容。

  第二天,急性子顾客要求把棉袄改成夹袄,裁缝答应了;第三天,急性子顾客要求把夹袄改成短袖衬衫,裁缝答应了;又过了一天,急性子顾客要求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裁缝又同意了,并说明他还没有开始裁料呢。这时急性子顾客惊讶、恼怒了,裁缝提醒顾客说自己是慢性子。

  板书:把棉袄改成夹袄没说的把夹袄改成短袖衬衫没问题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没裁料

  4.第四天了,急性子顾客的布料还在裁缝的柜子里放着,裁缝还没有开始裁料,还提醒说自己是个慢性子。急性子顾客知道后,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这时,他会说什么呢?

  板书:没裁料提醒惊讶恼怒

  5.指名读描写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的句子。

  6.自由朗读全文,在小组内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

  运用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复述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感受想象的趣味性。

  四、回顾总结,续编故事。

  1.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急性子顾客到慢性子裁缝的店里做衣服的经过,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读了故事,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乐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大家吗?板书:想象

  2.出示课后选做题,在小组里互讲。

  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的“硬”的意思。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出示京剧图片欣赏)在众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又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出示四大名旦的照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今天我们就要去认识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的图片)(板书:梅兰芳)

  2、介绍梅兰芳:(出示介绍内容)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8岁时曾跟一位先生学戏,可由于进步缓慢先生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不愿再教他。后来他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终于成为了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大家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读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3、补充课题:梅兰芳练功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全文,找一找刚学艺时,他的师傅是如何说他的?请找到句子用“— —划下来。

  2、交流,出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3、指名读,自读,联系第二节内容完成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4、交流,师生配合读填空题,齐读第二节 。

  三、深入学习课文3--9节,体会道理

  1、快速读3--9节,找出文中描写他获得成就的句子

  (1) 指名读句子、齐读

  (2) 指导“蜚”的字形

  (3)理解“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在海内外都很有名)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吗?(闻名中外、举世闻名)

  2、那么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请你再读这句句子,找一找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3、板书:凭着顽强的毅力

  4、齐读这句句子

  5、出示学习要求:

  (1) 读3--8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顽强的毅力?用“﹏” 划出句子。

  (2) 同桌交流并读好它,说说你们选择这句话的理由。

  6、按顺序交流句子: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理解“跷功”,出示图片,) (这是抓住了梅兰芳的动作来写的)出示:动作、神态 说话练习:秋天,梅兰芳 ,使他的跷功大又长进。

  (2)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跑。那光滑的冰面,不 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动作)

  (3)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4)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 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动作、语言) 理解“一日不练三日空”这句话的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7、指导朗读句子

  8、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师生配合读4--8节。

  9、小结: 是啊,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获得了成功(板书:获得了成功)

  成为了艺术大师。在梅兰芳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出示优秀剧目的图片),他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他的这种凭着顽强的毅力,获得成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0、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1、从梅兰芳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2、巩固词语(出示)

  四、语言直播厅

  交流一位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1.播放电影光盘《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片断。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 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以“一个都不能少”为话题,写一则有创新意味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 题古诗诵读7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语文教案 篇8

  《红马的故事》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红马的故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1、学会l0字,会认9个字(其中1个为多音宇)。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是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13自然段,找出我们喜欢上美术课的理由,并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2—13自然段,想想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我们喜欢上美术课,有哪些理由呢?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如果都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大家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老师的画画得妙。我是从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中读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老师画得妙

  (2)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画画得妙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他画得真妙啊!一头漫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辫在桌面上。”

  B.“老师还画漫画: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全走路的椅子。”

  (4)瞧!老师的画的确画得妙!谁还想读。

  (5)读得好!花瓶中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全班女生一起读。

  我听出来了,三朵百合真是很美。你瞧:在三朵百合的后面加上一个小冒号,我们就知道后面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是不一样。多神奇的小冒号。再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和这相类似的小冒号。

  (6)第2句中小冒号和这个冒号相类似。

  (7)你来读读这句。是啊,老师的画真是画得好,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会走路的椅子都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

  (8)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恰当地运用冒号?教师点击CAI:有的,有的,有的。

  (9)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1)老师还讲得好。我是从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读到的。

  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讲得好。

  (2)把老师讲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B.用脑筋想,用眼睛看啦!

  大家自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同学们知道了可画的东西真多啊!天上跑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都可以画。

  多有耐心的老师啊!不会画不要紧,只要动动脑筋,就会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脑袋里所想到的画下来。

  读得好!我和大家来分角色读,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男女生读。

  3、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1)老师还夸同学们的画画得好。

  (2)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评得好。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老师的评语:很好!就是要这样画!

  (4)指导学牛朗读,读出老师此时的喜悦心情。

  (5)老师为什么说“我”画的小红马“很好,很好”?

  (6)学生自由读课文。

  (7)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读好第7、10、12自然段,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在读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由画画,而且想象既纯朴又丰富大胆,还很有创意。

  (8)同桌互相练读师生的对话。

  (9)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的对话。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和惊喜。

  四、小结全文,作业练习

  1、我画小红马得了90分,大家真高兴。美术课上老师画得妙,讲得好,评得好,他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也深深爱着他。板书:爱心

  2、作业

  ①根据课后第三题冒号的提示,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冒号的句子。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板书设计:

  红马的故事

  老师画得妙 牛、百合、小丑、狮子、椅子

  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老师讲得好 用脑筋想,用眼睛看

  老师评得好 很好!就是要这样画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角度

  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

  二、主要教学步骤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

  3、学生诵读体会诗意。

  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

  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

  1、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些都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2、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诵读的要点。

  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声的运用、语音延长等,并思考体会如何用诵读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宣泄。尽量体会诗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自内心的泣血讴歌。

  3、选部分学生试朗诵。然后评论,是否体现出了诗人情感,提出注意要点。

  如:开始对密集意象群的朗诵应该急促一些,而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应该低沉地、徐缓地表现出来。全诗的整体朗诵要有起伏感。

  4、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体会诗歌内涵。

  例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动听的鸟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抓住突出意象进行体会。

  例如: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以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是他们毕竟已经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深刻内涵。

  5、再次让学生带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