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1-26 18:20:3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15篇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喜欢朗诵和仿编诗歌。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蜡笔若干;白纸若干;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片; 手偶若干副。

  活动过程:

  一、引题,出示手偶,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来了。出示手偶: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魔术师。我是红蜡笔魔术师;我是黄蜡笔魔术师;我是蓝蜡笔魔术师;我是紫蜡笔魔术师;我是绿蜡笔魔术师,认识大家很高兴。

  2、手偶:今天我们带来了精彩的魔术表演,请小朋友们欣赏。

  二、学习诗歌

  1、结合图片教师示范朗诵诗歌。

  2、提问:

  魔术师:刚才我们表演的魔术,你们喜欢吗?

  我们都变出了什么呢?

  3、为诗歌起名字

  师:咦!这好象是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来为它起个名字吧!

  4、表演诗歌

  师:诗歌有了好听的名字,下面我们小朋友就和蜡笔魔术师们一起来朗诵诗歌,好吗?

  三、幼儿创编诗歌

  1、启发幼儿蜡笔魔术师还会变什么?

  手偶: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魔术师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许多多的东西呢!

  红蜡笔手偶:我除了会变红红的太阳,还会边好多好多的东西呢!

  其他手偶:我们也一样,我们也一样!

  2、结合生活幼儿进行创编

  师:那老师要考考你们,想想魔术师的颜色和他们的本领,还回变什么呢?并象老师这样编出好听的`诗歌来。

  (幼儿带上小蜡笔手偶进行诗歌创编。)

  四、幼儿合作创编

  1、 分组讨论

  师:请每组的小朋友在一起想一想,你们想与魔术师们变什么魔术呢?

  2、 集体绘画

  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魔术师,与同组的小朋友合作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

  3、 展示作品,分组表演诗歌。

  五、 结束部分

  结合生活环境,幼儿进行诗歌创编,并表演给听课老师或其他班级的幼儿看。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掌握手的功能;

  2、认识手指结构,了解五指名称及保护小手的方法。

  3、理解、体会小手的灵活性及重要性。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掌握手的功能。

  理解、体会小手的灵活性及重要性。

  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吃的若干种,轻音乐一首,指偶五个,白纸一沓,水彩笔若干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玩具和吃的

  告诉幼儿:今天,看老师给你们带什么了?(玩具,吃的)现在你们想玩就玩,想吃就尽情地吃吧!(同时配上轻音乐)

  引导幼儿说说小手的作用,体会小手的重要性

  1、提问:刚才你在做什么?用什么做的?除了刚才做的事以外,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让幼儿都积极的说一说)

  老师小结:我们的小手能做这么多的事情,这么灵活,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灵活的小手吧!

  2、出示冷热两个杯子,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摸一摸,使幼儿了解手还可以感知事物的属性。

  3、告诉幼儿手还可以做手模。(在艺术界,长的漂亮的手还可以做手模,当作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4、手还可以变魔术,那就跟老师一起来吧!(教准备好的手指游戏)

  小手端起是小桥,小桥立起是小山,小山合起是佛手,佛手打开是蜜桃,蜜桃打开是小花,小花合起是孔雀,我把小手摆一摆,摆摆,摆摆摆;我把小手握一握,握握,握握握,我把小手捏一捏,捏捏,捏捏捏。

  二、观察认识小手

  1、我们的小手如此灵活,能做这么多事情,还能感知事物的属性,做手模,变魔术。手上到底有什么呢?(让幼儿伸出小手,仔细观察)

  2、你的手上有什么?(灵活手指)

  3、介绍手指名称。(出示指偶,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五指名称。)

  4、巩固认识手指名称。老师说手指名称,幼儿出手指。(出的快又好的幼儿,老师将指偶戴在谁手上。)

  认识手的其它部分。手指长在哪里(手掌)手还可以怎么分?(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三、假想游戏:“假如我没有手”。

  1、小朋友,假如我们没有手,会怎么样呢?

  2、小结:人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都离不开灵活的手,手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害。(五指协同工作,两手互相配合)

  四、了解保护小手的方法

  勤洗手,保护手的清洁(告诉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不玩刀和其它尖锐、锋利的东西,以防伤到小手。冬天洗完手后要擦上防冻霜,外出要戴上手套。

  五、如何使小手更灵活?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什么事都要大人帮忙做,小手就不会越来越灵活了。(举一些实例)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也小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认识了手的结构及手指名称,也获取了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要使我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那我们一定要多锻炼呀!

  活动延伸:

  在纸上印着画一画自己的小手。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我总体感觉收获是很大的。幼儿园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孩子虽然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很常见的事物,如人身体的器官则关注不够,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去发现科学。我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气氛和谐、安全有效的情境,让孩子在玩中学,从而逐渐达到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

  本次活动是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孩子的主动探索,能遵循探索活动的一般过程,从玩到想,从探索到结果表述,幼儿在其过程中养成了一种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我的问题是开放的,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促使孩子形成一定的探索技能。

  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玩一玩、动一动、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游戏方法让幼儿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积累了感性经验。从让幼儿体验手的本领到引导幼儿观察手的特征、了解保护手的方法,再到引导幼儿探究手的灵活变化,达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巩固,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索”,充分发挥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存在的不足:

  思考本次活动的不足,在讨论小手的用处时应启发幼儿想一想:“小朋友的小手能做很多事,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大手,除了会洗衣服、做饭、写字,还会做什么呢?同时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观察的兴趣等,使幼儿有着更深入探索的欲望。

  改进方向:

  1.从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我想如果在活动中,教师的设想能更严密些,这样将更有助于幼儿的感知。

  2.在表述时教师应对幼儿突出说的要求,强调表述的完整性、连贯性。

  3.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发的情况,我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今后,我应该多学会观察幼儿,提高自身的教育机智,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诙谐情趣。

  初步了解瓷器光滑、坚硬、易碎等特点。

  活动准备:

  瓷杯、瓷盘、瓷碗、花瓶等器具(可事先布置在活动室的窗台、区域、桌子上)。

  瓷猫或其他瓷玩具。

  挂图《瓷花猫》。

  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你觉得老鼠见了猫会怎么样?

  教师:可是有一只猫却被老鼠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瓷花猫》。

  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如果真的有猫,他就得考虑带着太太和孩子搬家了"--教师:故事中的小老鼠叫什么名字?他想去干什么?他吃到蛋糕了吗?为什么?

  --教师:怕怕和妈妈怕猫么?你是从故事里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教师:谁来学学怕怕和妈妈害怕的样子?(引导幼儿表现"哧溜一声跑了回来","直打哆嗦"的样子等。)教师接着讲述故事至结尾。

  --教师:鼠爸爸有了什么新发现?

  --教师:鼠爸爸是怎么发现它不是真花猫的?

  --教师:鼠爸爸对花猫做了哪些事情?谁愿意学一学鼠爸爸?

  --教师:你觉得这只花猫是由什么做的呢?(幼儿做简短推测。)--教师:鼠爸爸的判断很准确,真的是一只假猫,是一只用瓷做成的花猫。故事的名字就叫"瓷花猫"。

  再次欣赏故事。

  生活中的.瓷器。

  教师出示各种收集来的瓷玩具(每组一个)--教师:这些都是什么?

  --教师:摸一摸、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其他的玩具(可以和玻璃的、布的进行对比)比,它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玩的时候要小心?

  --教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瓷器?

  活动延伸:

  幼儿熟悉故事之后可以进行故事表演。

  按照材料对教室里的玩具进行分类,并制作材料标记,如塑料制、木制、纸制、铁制、陶瓷制等。

  活动反思:

  《瓷花猫》这个故事富有生活情趣,故事中角色的动作逼真又夸张,非常适合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跟随故事磁带进行表演,表现出"害怕"和"试探"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变化。

  由于故事情节有趣,部分幼儿可能不会关注到"瓷花猫"的形象特点,对此,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点,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再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瓷玩具,帮助幼儿感受瓷花猫坚硬、冰凉、光滑等特点。

中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百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中班科学教案5

  设计意图: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和纸相关的经验。从报纸、图书到纸巾、纸盒、各种包装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者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纸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纸的种类和特征。

  2、对纸的制造过程产生兴趣。

  3、体验用纸制作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皱纹纸、卡纸、电光纸、包装纸等)

  多媒体课件:

  值得制造过程。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交流关于纸的发现

  1、出示纸折飞机,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纸)

  2、纸张展览会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导幼儿通过看、摸等感官进行探索)。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和哪些纸交了朋友?你还见过哪些纸?还知道哪些纸?它们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讨论回答,师生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

  二、通过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1、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

  2、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纸具有易燃、易撕、易皱、可折、卷、体轻等特点。

  三:观察纸制品,了解纸的用途

  1、出示图书、扇子、包装盒等纸制品,告诉幼儿纸可以做成许许多多物品。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启发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四、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分组活动

  1、时尚风景:利用废旧报纸制作各种服饰。

  2、指偶游戏:让幼儿根据信封的形状,制作出相关的纸偶。

  3、小小玩具城:利用纸盒纸杯等让幼儿制作飞机、机器人、汽车、昆虫等。

  4、海底世界;提供各色的纸张及水彩笔,让幼儿自由画帆船、鱼等。并把它粘贴到背景图上。

  五、作品展览会

  1、提供音乐,让幼儿进行服装展示。

  2、纸偶角色表演。

  3、小小玩具城的展示。

  4、对作品进行解说。

  六、鼓励幼儿当小发明家,想象还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纸。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观察纸莲花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能不同。

  2、有细致的观察力,能大胆猜测、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察发现。

  3、喜欢动手,对纸的吸水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盆,装好水,擦手毛巾1条,几种不同材质的纸的莲花折纸若干。

  幼儿实验记录单人手一份,集体记录单。

  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有趣的纸莲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纸莲花活动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朵纸折成的莲花,如果把纸莲花花瓣朝上,轻轻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呢?

  (慢慢开放)。

  (二)让幼儿猜测:哪种纸莲花开的快。

  1、出示三种材质的纸折的莲花,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请他们猜测:三种不一样的纸莲花放在水里会怎样?它们开放的速度一样吗?猜猜看谁开得最快,谁开的最慢?

  2、交流猜测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结果。

  1、幼儿实验,将三种纸莲花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2、交流实验结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莲花开放快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同样是纸莲花,为什么开放的速度不一样?

  2、小实验“吸水性实验”。

  3、幼儿将装在眼药水瓶中的清水分别滴一滴到彩打纸、卡纸上、观察纸的吸水性,并与纸莲花开放实验结果相对应吗,寻找原因。

  4、小结:不同材质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开得快。

  (五)拓展。

  1、教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不一样的纸,你们还认识哪些纸呢?

  2、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中可以提供用白色打印纸折的莲花,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如果将白色纸莲花的一面用油画棒涂上颜色,莲花的开放速度会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两栖动物的特点,并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分类。

  2.依据动物的居住地、生活习性为动物找家。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二、活动准备

  1.天空、草地、小河背景图、动物图片、贴纸等

  2. 乌龟、青蛙等两栖动物生活习性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动物名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幼儿看动物名片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二、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分类。

  1.刚才小朋友都说到了,有的小动物会游泳,有的小动物会飞,有的小动物会走、会跑。

  2.介绍背景图:小动物的家(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图,图上有什么?

  (2)教师介绍:这是小动物们生活的地方,你知道小动物都生活在哪里吗?请将小动物们送回自己的家。

  3.幼儿分类、操作。

  4.认识乌龟和青蛙。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呢?幼儿讨论并说理由。

  观看有关视屏,区分乌龟、青蛙等两栖动物,并了解两栖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教师总结:

  每个小动物也都有自己的家,有的'小动物生活的地方就是它的家,有的小动物不是,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8

  【设计意图】

  动物,是幼儿所喜爱的,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幼儿对动物有很大的探索欲望。同时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有所欠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因此我借助《昆虫捉迷藏》这一活动,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积极思考的愿望。另一方面,引导幼儿通过 “动物捉迷藏”的游戏,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提升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PPT、保护色前期准备、图片五组、黑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怎么玩?(其他人躲起来,一个人去找)

  2、有一些昆虫想和你们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来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

  二、基础部分

  (一)播放PPT:引导幼儿认识昆虫。(蚱蜢、知了、花螳螂、枯叶蝶)

  (二)昆虫捉迷藏。

  1、你们现在都认识了这些昆虫,那让我们来找一找它们都藏在了什么地方吧!

  2、还有许多昆虫也很淘气,也藏了起来,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藏了哪一只昆虫?

  总结:原来枯叶蝶也跟花螳螂一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3、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还有一只昆虫也藏了起来,我们找找看。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本领,叫做“保护色”。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保护色?(利用与自己颜色、形状相近的地方躲避敌人叫做保护色)

  (三)帮助昆虫藏一藏

  1、还有一些昆虫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帮它们藏一藏吧。

  2、幼儿操作,教师轮流指导。

  3、进行活动小节。

  总结:原来,你们都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帮小昆虫们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的。

  三、本领迁移

  (一)不仅昆虫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二)播放动物PPT

  1、猫头鹰:你看谁藏在这里了?它又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2、雷鸟:它为什么要躲在雪地里?

  3、变色龙:这是谁?它为什么躲在这里?

  4、我们人类要保护动物。

  5、那我们又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看看衣服、鞋子、眼镜、帽子)

  四、结束部分

  其实,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下午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好方法好吗?

  五、活动延伸

  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依据中班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幼儿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究,丰富体验,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也借此活动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但由于前期幼儿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深入,他们在活动时对有些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了解,有些幼儿没有找到躲藏的昆虫。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中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10

  设计意图:魔术表演充满神秘与玄机,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鼓励孩子通过思考,全面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是科学教育的目的。首先用谈话导入帮助幼儿回忆以往看过的魔术,巩固魔术概念。活动中通过两个魔术表演。教法上采用了演示法、讲解法。示范魔术表演过程。幼儿通过操作法、比较法、讨论法得出魔术秘密,体验通过动脑得到结论的快乐。结尾部分出示问题,给幼儿留下悬念,鼓励幼儿课后探究。整个课程设计充满神秘感,让幼儿在问题中自己寻求答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更多玩法,体验魔术带给我们的快乐。

  2、通过看魔术表演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通过幼儿亲身尝试发展其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卡纸一张,指环一个(教师)

  2、指环两个,彩纸一张,剪刀一把(幼儿人手一份)

  3、胶水

  4、纸

  重点:幼儿了解魔术,勇于动脑探究魔术奥秘。

  难点:通过观察找出魔术奥秘并尝试表演。

  活动内容:

  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帮助幼儿回忆以往看过的魔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上课情绪。)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魔术吗?知道魔术是谁表演的吗?你们都看过什么样的魔术?

  幼:魔术师表演的

  师小结:魔术是由魔术师动脑研究设计出来,并且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表演给观众看的。魔术十分神奇,大家都喜欢看,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神奇的魔术。二:示范兔子耳朵会动的魔术

  1) 示范: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那的是什么?

  幼:折纸。

  师:平常我们会用折纸来折好多好玩的。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纸撕成一只小兔子,我们要把兔子耳朵撕的一样长,一支耳朵长一只耳朵短可不好看。兔子耳朵撕出来了,现在把多余的部分撕掉。你们信不信老师能让兔子耳朵动起来?(师故作神秘状,从空中找一根线,从兔子耳朵的一头穿过另一头,后拉线。另一手大拇指按在撕纸折叠向下的部分,拽动兔子耳朵,先动一只后动另一只最后两只一起动)

  师:兔子耳朵怎样了?

  幼:弯了。

  师:神奇吗?你能说说兔子耳朵为什么会弯下去吗?

  幼:有一条隐形的线牵着动······

  师:小朋友动脑筋回答了这么多答案,你们是不是也想做一个耳朵会动的兔子呢?现在你们的座位下面也有一张折纸。找一张你喜欢的颜色,做一只耳朵会动的兔子吧!(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试试看,看看你的兔子耳朵会动吗?为什么不会动啊?

  幼:我制作的兔子和老师的不一样。

  {反思:幼儿动手制作兔子后,突然发现自己制作的兔子耳朵并不会动,这时候,老师在与幼儿共同讨论兔子耳朵不动的原因和示范帮助幼儿发现兔子耳朵会动的时候,少数幼儿仍手里拿着自己撕好的兔子发福的实验,注意力没有转移到老师此时发出指令性语言“小朋友,请看老师这里”“请将你手里的兔子放到磨盒里”“看!秘密在这里”。分析:当幼儿还沉浸在上一环节时,表示此环节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仍然沉浸在问题当中,此时老师的指令语言不好,课堂秩序控制处理不够得当,转移幼儿注意力,应该用比幼儿手中更能吸引其注意力的话题,及时进入下一环节,而指令性语言虽也能达到目的,但幼儿园基础教育中,应本着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原则,这应体现在幼儿一日活动的任何环节。授课当中,我们应理解幼儿的任何反映。此环节老师如果用“兔子耳朵会动,机关在这里”“现在是揭秘的时刻”相信课堂整体效果会更好。}

  2) 共同探索兔子耳朵会动的原因

  师:你觉得秘密会在兔子身上呢?还是在线上呢?让我们来一快看一看比较一下我们的兔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刚才老师表演的时候你一直看的是兔子的前面没有看兔子的后面。现在咱们一起看一下兔子的后面,秘密就在那里。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秘密,并举手回答。)

  师:原来老师刚才撕兔子的时候说把多余的部分撕掉,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完全撕掉多余部分,把留下的部分在怎么了?

  幼:折下去。

  师:对了。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么?

  幼:老师的大拇指一直按在多余的部分上。

  师:为什么刚才你没有发现我的大拇指在动呢?

  幼:因为在后面。

  师:哦!原来兔子耳朵是这样动的。那为什么老师要说找一根线呢?

  幼:那样是为了让魔术看起来更加神奇。

  3) 为幼儿提供重新尝试的机会

  师:我看有好几个小朋友想尝试再做另一只兔子了。现在你们座位下还有一张纸,再做一只兔子吧!(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你的兔子做好了,练习一遍吧!好了吗?兔子耳朵动了吗?练习好了就让我们为我们的客人老师表演一下吧!(幼儿表演)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当上了小魔术师表演给了观众观看,真棒!老师这了还有一个更神奇的`魔术,想不想看呢?三、 指环魔术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指环,你们看一下指环中间有什么?

  幼:一条线。

  师:那老师现在拿剪刀顺着线剪下去,猜猜会变成什么?

  幼:两个环。

  师:咱们试试(幼儿发现变成一个大环)

  师: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环呢?现在你的魔术盒里面有两个不一样的环,来试着剪一下,一会把剪完的结果告诉老师师师:是哪个环剪完后变成一个环了呢?

  幼:被扭一下的纸环。

  师:那为什么刚才老师变的时候你没有看到扭了一下呢?幼:老师将扭了一下的部分捏在了手里别人看不到。

  师:对了,魔术的秘密一定要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地方。

  {反思:此环节中多数幼儿已经通过上一个魔术了解了魔术是有秘密的,所以我认为不必加入过多教授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园教学大纲指出,尽量提供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于是这个魔术没有过多的表演过程,而是侧重于鼓励幼儿探索发现,通过亲自实践找到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练习。幼儿更多的是尝试后获得的喜悦}

  四、结束 (用鼓励的语言总结整节课幼儿的参与活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喜悦及满足感。同时设问题为魔术课程的结尾留下悬念,鼓励幼儿课后更多的探索发现。)

  师:老师给你们鼓鼓掌,你们都好棒。通过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找到魔术的秘密。以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动小脑子,其实答案很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个环?(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两个相套的环)聪明的孩子回去做一做试试吧,看看怎样才能变成这样。

中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信号灯的作用。

  2、知道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红、黄、绿灯,创设马路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设计意图: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三颗星星》,要求:听一听,故事里有哪三颗星星?他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听故事。

  二、提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讨论、再提问,利用层层深入的形式, 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故事内容,引出红绿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性的运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1、故事里有哪三颗星星?

  学了什么本领?(幼儿相互交流:把你听到的告诉旁边的朋友。)

  2、师提问:红星星有什么本领?(黄、绿灯)太阳妈妈为什么要送他们下来?

  它们在地球上做了什么事情?(变成了马路上的红绿灯,还有一个新的名字:交通信号灯。)探索:信号灯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是交通信号灯?

  3、红绿灯装在什么地方?(马路上,十字路口)

  4、如果没有红绿灯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发生交通事故,交通阻塞)小结:所以在生活中,红绿灯很重要,它是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三、儿歌:(红绿灯)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表演法让幼儿学一学怎样过马路?同时提升生活经验:遵守交通规则。)

  1、你和爸爸妈妈是怎么过马路的?(红灯停、绿灯行。你们真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2、听听儿歌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过马路的?一起念一念、学一学。

  活动反思:

  其实怎样过马路对多数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般出门家长也会提醒,但是到底这三个灯有什么作用?幼儿还是一知半解的。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对红绿灯、交通信号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运用了动画讲述故事,大家很感兴趣,而且一下子就了解了故事内容,本来黄灯的作用大家都不知道,现在了解了。也从这次活动丰富了信号灯、交通规则这些方面的知识。

  "还知道哪些是交通信号灯"这个问题幼儿一下子说不上来,我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观察,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丰富。也可以放到下次的活动再开展。

  小百科:星星是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一般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

中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六、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中班科学教案13

  设计背景

  对于四岁的幼儿来说,其自我概念已经开始萌生,他们已经开始初步感受到自己的外貌,身体部位的特征,对此有许多的疑问,而要解答这些疑问,首先要让他们认识身体的感官,这是该主题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由于中班年龄小,该主题只设计到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这几个器官。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探索五官的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认识自己的五官。

  3-引导幼儿了解五官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自己的五官,并能够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

  难点,了解五官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能看,听,闻,尝的物品,如,鲜花,各种甜,咸。酸食品。

  2-手鼓一类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老师最喜欢看你们的小脸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说一说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它们长在笑脸的什么地方”

  2小朋友相互讨论。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并练习《五官歌》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桌子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东西,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嘴巴去尝一尝,小鼻子我去闻一闻,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2幼儿分组自主选择物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的奥秘,并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以及发现的.经过,并总结五官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五官歌》来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五官,并能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但由于我们班都是民族孩子,汉语底子薄,在了解这五官的用途时,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延伸。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应该用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中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的:

  1、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不倒娃娃"不倒的简单原理,体验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套蛋、像皮泥活动过程:

  一、集中话题1、请幼儿玩玩比较两个"娃娃"(其中一个是不倒娃娃),说说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猜测"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并相互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拆开两个"娃娃",观察比较,发现"不倒娃娃"里面的橡皮泥。

  4、提出任务:"娃娃"里面放一块橡皮泥就能成为一只"不倒娃娃"吗?;请你们也来做一做吧!

  二、探索与调查1、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制作不倒娃娃。

  2、鼓励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探索成功制作"不倒娃娃"的方法。

  三、交流与讨论1、相互交流、介绍、演示、评价自制的不倒娃娃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倒娃娃不倒?

  3、结合幼儿的讨论,教师做记录(图示)橡皮泥要摆放在"娃娃"的底部橡皮泥的大小要合适橡皮泥需要固定4、小结:制作一个"不倒娃娃",要选择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摆放在"娃娃"底部的中间位置。这样的"不倒娃娃",上轻下重比较稳定,所以"不倒娃娃"才会不倒下。

  四、活动延伸1、今天大家都做了不倒翁玩具,看看它们除了颜色不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的站得歪歪扭扭)2、玩具厂想来买我们做的不倒翁玩具,怎样才是合格的?(检测卡)4、回家后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并用检测卡来自我检测,做一个合格的不倒翁玩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中班科学教案15

  【设计意图】

  蔬菜汤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创设制作蔬菜汤的游戏性情境,能够较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占多数的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在亲身探究、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实物数量的多少。同时,以“为妈妈做蔬菜汤”的故事导入,并贯穿在整个活动中,萌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增进亲子感情。

  【活动目标】

  1、点数6以内的物体的数量,能按数取物,会认读数字6。

  2、学习比较6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并按照从多到少和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序。

  3、能按菜单要求模拟为妈妈制作蔬菜汤,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点数6以内的物体的数量,能按数取物。

  难点:学习比较6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并按照从多到少和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序。

  【活动准备】

  两份数量、品种不一的大菜单、蔬菜卡片、菜单及锅底操作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巩固幼儿对常见蔬菜的认识。

  师:兔妈妈身体有点不舒服,小兔想要为妈妈做一锅蔬菜汤,做蔬菜汤要用到1个卷心菜、两个茄子、3个西红柿、4个土豆、5个菜花、6个胡萝卜,哎呀,太多了,记不住,小兔子列了一份菜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认识菜单,帮小兔子为妈妈制作蔬菜汤

  1、出示大菜单,引导孩子看懂菜单

  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菜单?你能看懂菜单吗?菜单上说需要哪些蔬菜?每种蔬菜需要多少个?哪一种蔬菜最多?哪一种最少?

  2、第一次去买菜。

  师:带上菜单,四个小朋友为一组,将迈入的菜放入篮中。

  3、教师示范将蔬菜放入锅内,清点幼儿买来的菜,

  (1)师:我们赶紧动手来为兔妈妈熬一锅蔬菜汤吧。要做这种汤有一个小秘诀哦,要先放完一种蔬菜再放另一种,而且要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放,这样做出来的才会美味哦!

  (2)教师与幼儿一起按照顺序数蔬菜数量及种类,并示范在锅底上放入蔬菜。(引导幼儿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梳理自己买来的蔬菜。)

  (3)发现有漏买或者多买的蔬菜请幼儿及时纠正。

  师:你拿的蔬菜数量对吗?不够的赶紧再去买一份哦。

  3、先按菜单依次放两种蔬菜,再请幼儿帮助小兔子继续往锅里放蔬菜。

  三、请幼儿为自己的妈妈制作蔬菜汤

  1、提出任务:你们想不想为自己的妈妈做一锅美味的蔬菜汤,让她也健康美丽?

  2、出示美味菜单,请幼儿先读懂菜单。

  师:这一次菜单上说需要哪些蔬菜?每种蔬菜需要多少个?哪一种蔬菜最多?哪一种最少?

  3、了解菜单秘诀

  师:这份菜单呀也有一份秘诀,往锅里放菜的时候,要先放数量最多的一种蔬菜,再放少的,要给每种蔬菜排好队往里放

  4、第二次买菜,为妈妈做蔬菜汤。

  请每位幼儿去买菜并单独操作,每人制作一份蔬菜汤。

  师:你的蔬菜汤需要用到什么蔬菜,你是怎么放的?

  5、幼儿自己制作“蔬菜汤”,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享展示蔬菜汤

  师:请做好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蔬菜汤是用什么蔬菜做的,都用了多少?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相信妈妈看到你们为她们做的美味蔬菜汤一定很高兴。请大家把这份汤带回家送给妈妈吧。

  【活动反思】

  在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时,我们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蔬菜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针对班里幼儿爱挑食,不爱吃蔬菜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让数学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直接关系。

  《蔬菜汤》是一节中班的.数学活动,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是点数6以内的物体的数量,能按数取物,会认读数字6。学习比较6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并按照从多到少和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序。能按菜单要求模拟为妈妈制作蔬菜汤,萌发爱妈妈的情感。符合了幼儿的数学是在生活中去学习,在生活中运用。

  活动开始,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兔妈妈身体有点不舒服,小兔想要为妈妈做一锅蔬菜汤为由,初步让幼儿知道蔬菜汤神奇的地方,从而引出活动的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我先创设了第一个情境:兔妈妈身体有点不舒服,小兔想要为妈妈做一锅蔬菜汤,于是就出示蔬菜汤的菜单,引导幼儿说说蔬菜单上蔬菜的数量。“你们能看懂菜单吗?上面说要哪些材料?”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了菜单上蔬菜的名称,在知道菜单上的蔬菜后,我又引导他们说说旁边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啊?引导幼儿指导要按照根据它的菜单放蔬菜,接着我又引导幼儿们说说其他蔬菜的数量。最好我又提出要求小兔说放蔬菜时要一排一排放,最少的那种蔬菜放在第一排,然后让蔬菜一排比一排多。让在投放蔬菜时,每投放一样蔬菜我都引导幼儿数一数,再对照菜单看看,是不是和菜单需要的数量一样,并且引导孩子们知道投放时一排比一排多。

  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好的达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目标,不知不觉将蔬菜汤烧好了。在最后环节,我也借此对幼儿开展生活教育,引导以后也要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变得更加强壮。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吃蔬菜的好处,培养幼儿不挑食物的好习惯了。

  本节活动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活动中我多与孩子的回应和追问有所欠缺,关键性的提问还不够精炼,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孩子发散性的思考启发不多。我会及时反思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的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