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30 12:23: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汇编1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

  【知识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懂图意,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待小动物的无比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图文结合,看懂图意,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故事的童趣。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这个有趣的故事,叫《枫树上的童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枫树上的童话)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词语要读重一些?(童话)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sǎn tái yí biàn jiāo yóu xì mǔ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伞”,前鼻音“便”。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

  渡口遮蔽拼音山冈懂得答案

  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这个童话,作者具体介绍了喜鹊妈妈教孩子的哪些事情?

  (两件事:学汉语拼音和看日出)

  本文以什么为感情主线?(我喜欢喜鹊一家。)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田字格课件: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扌”加“台”是“抬”。“女”加“夷”是“姨”,“亻”加“更”是“便”,“孝”加“攵”,是“教”,“又”加“戈”是“戏”。

  (2)减一减:“每”减“人”是“母”。

  (3)猜谜语:“有朵花,人喜爱,有时闭来有时开,雨天开在大街上,花根就在手中栽”就是“伞”,“夜半人方到江畔”是“游”。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姨、游、教”并讲述:

  (课件出示):“姨、游、教”田字格课件。

  “姨”:左边的“女”部,横变短,不露出右边,第八笔是竖折折钩。

  “游”:左中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不要写成“攵”。

  “教”:左边的“孝”,下面的“子”的一横变成提,右边是“攵”。

  另外,“抬、便、戏”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母、伞”是独体字。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喜鹊的古诗。(课件出示)

  指导朗诵:乾隆皇帝的《喜鹊》。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

  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喜鹊一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事,看看喜鹊妈妈是怎样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生读。

  (2)故事发生在哪里?

  教学生字:渡口。生读。请生指渡口在哪儿?(渡口旁的枫树上)

  教学渡船,渡河,摆渡。

  (3)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交流。

  (很大很高),请生读出这种感觉。

  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四个字的词语。(枝叶茂盛)

  (4)理解“遮蔽”。蔽的意思是什么?(遮、挡的意思)

  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词语是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的)

  请生说说类似的词语。(阻挡满足喜欢)

  (5)再读第一段,了解我喜欢什么?(喜鹊和枫树)

  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出示:“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2、默读2—8段,学习喜鹊学拼音段。

  把喜欢枫树、喜鹊的句子划出来。交流。

  (1)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

  生读,哪个词读出我特别喜欢阿姨。

  师范读,听出什么不同?生再读。

  (2)还有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出示: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

  (3)把这两句变成诗形,生齐读。

  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她

  是我的喜鹊阿姨。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小喜鹊

  是我的喜鹊弟弟。

  (4)交流其他喜欢的句子。

  (5)把童话变成一首小诗,出示3句变成诗形的句子,配乐读。

  (6)师当阿姨,生当弟弟配合读。强调标点:!和,弟弟的“,”可能学得怎么样?再学一学。出示: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喜鹊弟弟们也跟着学:“鹊,鹊,鹊……”

  3、学习日出段(9——13自然段)。

  喜鹊一家不仅会拼音,还会看日出呢?师画太阳。出示课文内容。生做老师,生做弟弟,演一演:阿姨,弟弟,翻译,旁白。

  出示: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鸟窝边,指着上升的太阳,对坐在鸟窝里的喜鹊弟弟们问道:“鹊!鹊鹊鹊?――”

  我懂得,她问话的意思是:“看,那是什么?”

  喜鹊弟弟们,一齐快乐地答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喜鹊弟弟们很快给出了答案:“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上来了!”

  (三)回顾课文,编写故事

  1、跟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1)借助插图创设新情境,自由创编,鼓励选用“?”、“!”或者“……”。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展示。

  ①我看见喜鹊阿姨逮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虫子,虫子,给我吃!

  ②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口中,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快,快张开着,把它吃了。”

  (四)积累强化,课外拓展

  推荐郭风的另一首诗《童话》。

  《童话》

  作者—郭风

  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想到:

  “我长大了,

  要有一把蓝色的遮阳伞,

  那时侯,我会很好看,

  我要和蜜蜂谈话!”

  站在她旁边的蒲公英,插嘴到:

  “可是,那有什么好呢?”

  小野菊马上问道:

  “可是,你会比我好妈?”

  “我长大了,会有一顶

  旅行用的黄色的小便帽;

  我要带一只白羽毛的毽子,

  旅行到很多的地方!”

  小野菊沉思地说:“那真的很好,

  可是,我不要像你!”

  (五)总结全文。

  童话是多么神奇而美好,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吧,把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尽情歌颂,尽情赞美,我们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小诗人、小作家!

  板书设计

  枫树上的喜鹊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窝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汉语拼音爱护小动物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看日出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机器人的能干,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词识字。

  难点:感受机器人的能干,激起对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字词卡。

  2、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引入,导疑激趣

  1、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请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读一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自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汇报初读收获:读课文之前,你提出了什么问题?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懂的?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读字,纠正读音。

  2、小组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读准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初步理解词义,理解不了的做上记号。

  4、练习书写生字。

  ①仔细观察田字格上的范字,

  按字形结构归类,找出容易写错的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相机范写难写字,学生评。

  ③学生在田字格上先描后写。

  ④同桌共同欣赏评价所写的字。

  四、扩展延伸

  搜集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带到班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字词卡,巩固识字。

  2、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文中的机器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积累词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介绍自己读懂的词语,并说说你是运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3、用“”画出描写机器人外形的.句子,用“ ”画出体现机器人能干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4、提出不懂的地方,请老师、同学帮忙解决。

  三、读演结合,加深体验

  1、再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体会语言魅力。

  2、学生自由进行机器人角色体验(动作要表现其滑稽与笨拙)。

  3、表演。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以课本剧形式表演课文。

  四、交换信息,深入感悟

  1、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共同欣赏。

  2、讨论探究。

  ①你还知道有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干什么?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练习与扩展

  1、完成课后练习3。

  2、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你的采集本上。

  3、与大家合作办机器人图片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3

  《燕子专列》:

  【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

  【教学流程】

  一、置境设疑,诱发阅读动机

  1、创设情景:

  多媒体呈现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2、质疑:

  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老师娓娓道来—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略停)相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答案吧。

  通过设问句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快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课──燕子专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让我们边读边想,比比谁的答案最正确。

  (学生快速扫瞄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情引导,要求学生先具体讲讲,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反之亦可。

  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作好认知与情感上的铺垫。引导学生先具体讲后概括讲既是整体感知内容的需要,也是一种较好的语言训练。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学生在真情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

  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师大段的独白,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萌动的爱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品质,催生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实现从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训练。尤其是在第二个“创生”环节中,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情意达到__,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4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

  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

  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5、翠鸟

  教学反思:《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教学反思: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

  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反思:《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

  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8、路旁的橡树

  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习作。

  (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但不能没有逻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3、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学生总结

  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相关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朗读和感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懂得“诚实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3、学生在感悟和体味这种真情的基础上,能抒发自己的真情体验,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达到的情感内化和升华。

  【学习目标】:

  1、我会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知道—"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3、订户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课文蕴涵着的浓浓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指名说)

  师: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歌?(指名说)

  师: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听歌,老师最喜欢听《爱的奉献》这首歌,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老师最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齐说)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将与同学们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真情的回报》。

  二、揭示课题,据题设问,确立研读的主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

  2、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请老师说,大家读。

  师:(真情)--的回报(突出真情)

  真情的付出得到真情的--(突出回报)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指名质疑。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通过同学们的预习,回答:谁对谁的真情?(板书:"我"、订户)

  你还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老师我想问:"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订户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师:你提的两个问题也是今天学习目标之一:

  出示学习目标:

  1、我会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知道—"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订户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三、围绕研读的主题,自读课文感知。

  过渡: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学习目标,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求课文读正确、流利,可以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生词。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想领读生字。(指名读)

  师:现在把生字生词送回课文中。

  四、检查自读情况,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作相关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我”的真情表现在哪?订户的真情表现在哪?

  五、精读感悟,讨论解决研读主题。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我想,同学们书读好了,两个问题也肯定会迎刃而解的!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两个问题。

  1、"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指名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最后一节前半部分)

  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超出一般的本领)既然是超出一般的本领,上面怎么还用上了引号?(表示特殊意义)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绝活”的?(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

  师:如果你是订户,你乐意我这么做吗?

  生:不乐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订户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师:谢谢你的'提醒,你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了这样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我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学习,每次送报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请你告诉我,"两个依旧"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是诚实的劳动

  生:两个“依旧”可以看出我过去是很认真负责地为订户送报的,现在订户们送给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更应该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回报订户们对我的真情回报。

  师:精辟的解释、精彩的回答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巧妙与产生的魅力。所以我们在作文时也应该好好推敲一些词语或符号怎样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它们的内涵。

  师:请大家一起把这段话读好,体会“真情”报“真情”的意味。

  2、"我"的真情得到了什么!(板书:在"我"与"订户"间画上横线和单箭头)

  3、"订户"对我的真情是什么?指名学生读,并指导概括。

  A、推荐新订户;B、多给小费;C、圣诞礼物(送辆新车;真诚祝福;)E、一个星期的报费;

  现在,如果你是59个订户中的一个,你会在圣诞卡上对"我"说些什么?分别指名说。

  4、小结:这实际上就是"我"得到的"回报"!

  5、讨论:"我"在真情付出的时候,想到要得到回报吗?

  6、小结:"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回报,但我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引读最后一句)

  7、板书:诚实的劳动关怀与爱意

  8、说话: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说看。(如助残日等)

  9、小结: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在两者间分别画上横线和单箭头)

  六、归纳总结,倾吐自己的感受。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凝成一句话。我先送给大家一句:"真情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真情的回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情!"试着说一说。指名板写自己的"小名人名言",并让大家交流,读一读。

  教学反思

  《真情的回报》一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表现了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的留白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情节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文主要写了因为小男孩的认真负责的送报工作,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报的过程写具体。因此,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中的两个“依旧”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并且大家一起来给小男孩一个平时送报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小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是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我”的订户们集体在圣诞前夜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与回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大妈会对我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对我讲些什么话,而我面对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让学生围绕“目瞪口呆”这个词语,帮助“我”把内心的感激、激动之情说出来。因此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就能表达得生动、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知识点梳理

  多义字据词定义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三、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习作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三、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3、总结,拓展: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教。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材简析】

  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本文由通讯改写而成,是一篇略读课文,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来组元,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新闻文体一般要求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本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研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体验、读写结合等语文实践,推进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性、注重语文教学的感性,以求达到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又顺应世界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潮流。本设计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尊重与帮助。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

  读准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

  在读悟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真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前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设计流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看课件金华新闻综合频道的广告──请支持国际救援。结合课前收集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

  2、简介“中国国际救援队”:

  这支队伍成立于2002年初,是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而组建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生齐读──(生自豪地齐读)

  4、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杰出表现吧!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以新闻、广告导入新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双基目标中,要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背诵;

  2.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道德情感目标上,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根据儿歌内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儿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和老师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示出来,并说说你所了解的内容。

  你们谁能说说自己最熟悉的国家风俗。

  人们常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就像开放在世界这个大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花朵,你们就是最美丽的那一束。

  板书课题:最美的花束

  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感知生字、词。

  自由朗读这首儿歌,画出不认识的字。

  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办?

  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问别人、查字典、猜字等一系列方法。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和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学困生。

  出示带生字的词,开火车读。

  例如:漆黑、花冠

  分小节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学生分小节朗读儿歌,其余学生边听边看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读音是否准确,读后学生互评。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图

  1、你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在每一小节里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提出来。

  2、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

  3、分组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四、再现情境,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拓展延伸。

  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设计

  回家读儿歌、并且要背过,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明白在怎样用。

  教学反思

  《最美的花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都像花儿一样美丽,表达了向往世界各民族人民平等相处的美好愿望。这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又很喜欢这样的儿童诗歌,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

  二、突出本课的重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最美的花束”及文中的“你、我、他”指的是全世界的孩子,而“花园”指的是地球。

  三、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相关的句式练习,强化平等的意识。

  我给出例句:“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让学生填空。有的学生说“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漂亮。”“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等。我又让学生补充句子:“和一样。”有学生说:“男孩和女孩一样可爱。”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

  一、虽然课文读得比较多,学生也能熟练背诵,但是在感情朗读方面还体现得不够。

  二、在理解诗歌后,学生谈今后怎么做时,因思维局限谈得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1

  一、活动背景: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课文都与环保有关,学生学习之后,有了环保意识,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责任感,结合学校“美化校园”的活动,特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的: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地球,通过赞环境、忧环境、护环境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并激发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绿化,宣传环保活动,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活动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地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在网上搜集环保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

  3、班级环保小卫士排练好环保节目。

  五、基本步骤:

  (一)主持人讲话: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环保从我做起”。

  (二)班级环保小卫士情景表演《地球妈妈笑了》,从中感受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我班环保小卫士所了解的情况吧。(三)请同学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说说保护环境的`事例。

  (三)、实践活动

  为了让天空明净,让地球妈妈青春常在,请同学们以“我为环保做贡献”为内容进行讨论。

  (四)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世界水日: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五)“环保小卫士”宣誓。

  我宣誓:我将以实际行动做到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珍爱生命,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宣誓人: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环境污染与环保的重要,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增添新绿,请班长带领同学们宣誓。

  (六)谈感受:主持人:今天的班会活动将要结束了,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下面请同学们每人用一句话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并动手设计环境保护的标语,并解说。

  主持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共同的绿色世界,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让绿色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宣布结束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说)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60个。二战中有5000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虽然同学们的朗读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师小结。)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将评选编剧、导演和演员。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危急时刻”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余晖、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阅读、感悟、模仿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的奇妙,懂得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余晖、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里:这里的温度和空气正好适合生命的需要;这里四季循环,生命周而复始;这里,每一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美向我们展示出来;这里的事物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然后消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们奇妙的世界》,去用心体会世界的美好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烛”,前鼻音“幻、剑”,后鼻音“呈、乘、芒、型”,多音字“鲜、模”。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呈、蜡、诱、润、剑、通、模”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幻、普”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型”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同音字歌示例:

  型:老板本姓邢,想要当刑警,努力改形象,变得很有型。

  形近字歌示例:

  呈:吴兄呆头呆脑,整日形影相吊,面容呈现菜色,街头日夜呼号。

  蜡:腊月天地白,猎人借蜡台,忙中走错路,懊丧走回来。

  字谜示例:

  撇折撇折点,残刀立右边,要问是何意,不实或奇变。(谜底: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呈”“口”宜扁,“王”三横间距均匀,下横宜长。

  “幻”“幺”略偏上,““稍向左倾斜。

  “蜡”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烛”左右基本平齐,“虫”的“口”呈扁形。

  “诱”左部偏窄,右部最后一笔伸到言字旁下。

  “润”“门”写得宽大一些。

  “乘”“北”字拆分在两边,宜写小些。

  “芒”上小下大,“亡”上横要写长。

  “剑”横短提短,撇展捺收,立刀旁垂直端正。

  “普”上部宽扁,“日”与上部对正。

  “通”“甬”字起笔稍高,大小适当。

  “模”右部的“曰”要扁,“大”的撇捺要舒展。

  “型”上部略扁,“土”两横间距紧凑。

  易错提示:

  “幻”右部是““,不是”力“,与”幼“区分开。

  “乘”第四笔是竖,第五笔是横,第七笔是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昔-蜡(蜡烛)-错(错误)-腊(腊月)

  虫-烛(烛台)-蚀(腐蚀)-浊(浑浊)

  秀-诱(诱人)-绣(刺绣)-透(透支)

  亡-芒(芒果)-忙(忙乱)-盲(盲目)

  甬-通(沟通)-涌(涌现)-桶(木桶)

  莫-模(模型)-漠(沙漠)-寞(寂寞)

  (4)多音字。

  种

  zhǒng:种子种类

  zhòng:种地种瓜得瓜

  (5)重点词语释义。

  奇妙:稀奇巧妙(多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雕饰:雕刻并装饰。

  映射:照射。

  余晖:傍晚的阳光。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圆润:(多义词)

  ①指饱满而润泽。

  ②书、画技法圆熟流利。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闪耀:闪烁;光彩耀眼。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卵石:岩石经自然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卵形或接近卵形的石块,表面光滑。是天然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制混凝土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2)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第二部分(2~8):展示“天空”的宝藏。

  第三部分(9~16):展示“大地”的财富。

  第四部分(17、18):写这个世界有无尽的奇妙的事,我们要仔细观察、寻找。

  (3)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分别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明确:

  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

  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天空:从早到晚的顺序大地: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4)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明确: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开头和结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课后,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呈现幻影蜡烛诱人圆润

  乘凉光芒普通模型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奇妙的,那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细细去品味这世界到底奇妙在哪儿。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明确:

  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看上去是有生命的。

  2.学习第2~8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哪句话是总起句?

  明确:

  “你看天空--”

  (2)天空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

  日出、云彩、雨、落日、群星。

  (3)为什么说水洼像镜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因为水洼的形状和镜子的形状相似,又可以如镜子一样“映射”“我们的脸”,所以说水洼像镜子。

  把水洼比作镜子,突出世界的奇妙和神奇。

  (4)试着模仿第6自然段的描写,写出水洼的奇妙。

  明确: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透明的玻璃,映射着我们的脸。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是怎样把事物写生动、具体的?

  明确:

  从清晨的景色、云彩的颜色和形状、雨点的声音、雨后的美景、傍晚的落日余晖、黑夜里群星闪烁等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

  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来写,让描写更生动、具体。

  3.学习第9~16段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的总起句是哪句?

  明确:

  “再看大地--”

  (2)大地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

  春天的植物生长;夏日的绿荫;秋天的风、落叶、蝴蝶和鸟;冬天的冰雪。

  (3)这部分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

  明确:

  我觉得“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来到了,那时,道路上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部分十分奇妙有趣,因为这一段让我想到了秋天仿佛有五彩缤纷的颜料,所到之处,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一片片飘落的叶子仿佛是张开翅膀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4)“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品味加点的字。

  明确:

  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柱”的形状和“锋利的刀剑”相似;“小水滴”晶莹剔透,仿佛是“一颗颗珍珠”,描写形象、贴切。

  4.学习第17、18自然段,思考问题。

  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

  第17、18自然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出了世界的奇妙。

  这两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互相照应。

  5.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1)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奇妙的事情?

  明确:

  柔弱的蒲公英种子,能乘风飘浮几公里的路程。

  (2)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

  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作;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形态等方面把事物写形象、生动,这样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气温下降,绿色的.树叶会变成金黄色的,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出现彩虹;水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颜色;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可以散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其实,只要我们多注意周围的环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么美妙,多么奇妙。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英国作家彼得西摩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通过具体描写天空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自然界的图片,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词句、感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依据作者描述的云彩形状展开相像,学生说的很多,而且相像丰富,有的说像凶恶的老虎,有的说像一对深情相拥的母子......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的较好,并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课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感受世界的奇妙进行了拓展练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发现的奇妙事物,努力创设愉悦轻松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除了亲自去观察、去发现,更方便的途径是阅读别人写下的书籍去获得经验知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大自然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上这节课时,由于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很可能思考的少,没有真正读出作者所写的美,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足:朗读时体验感情不足:所显示的美图与学生朗读配合不上。学生探索自然、寻找大自然的其他奇妙、美妙的事物激情不足。今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说、听的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并且和家长进行交流观察体会。

  (2)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搜集一些世界奇妙的图片和相关文字。

  2、谈话导入,展示成果。首先和同学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请他们谈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可以结合展示资料加以说明。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语气,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有层次的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合作探究、了解写法。学生经认真听——自读——自悟——讨论,完全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天空和大地分别展示了哪些财富,是怎样抓住事物或景色特点来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通过给课文中的“……”补白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5、练习巩固课外延伸。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默读到背诵最后到积累下来,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发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 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 作业:

  1、 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 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读写“补课、竭力、发誓”等词语并能理解。

  2、通过阅读,走进达丽玛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达丽玛的情感变化。

  3、理解“春天的雨点”的深层涵义。

  4、感受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的首尾照应,引发对达丽玛情感变化的探究。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季节,而春天的雨,润泽万物,有时也洒在人的心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春天的雨点》,去感受“春天的雨点”撒过的痕迹!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阅读文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2、交流识字并结合语境解词。

  (过渡语:读完了课文,我有一个疑惑:这篇文章是主要写春天的雨点吗?那究竟主要写了什么?)

  3、默读课文想一想:

  (1)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最后结果怎样了?

  4、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5、经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6、师生交流。

  三、引领自我感悟:

  1、过渡: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让达丽玛的人生从此改变。我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试着将感动自己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感动了你?)

  2、交流。

  四、小练笔:

  能不能将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课本的一边?就算是我们自己的收获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下了自己初读的感受。实际学习生活中,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上课溜号!

  1、谁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对“溜号”的认识?

  2、你有过“溜号”的记忆吗?能不能将这段记忆找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没关系的,这种事情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过的!有时见到你们上课听讲的情景,老师也会偶尔想起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这也算是溜号吧!)当时,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呢?

  3、引导学生交流。

  (过渡语:文中的达丽玛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溜号”了,你能看出她溜号的时候心情怎样吗?)

  二、感悟变化

  1、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

  (1)交流达丽玛溜号的心情。重点读悟“她的心正和春风一起,游荡在大草原上”这句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衬托达丽玛当时内心的自由与轻松。)

  (2)此时此刻,达丽玛想到了什么?

  (3)有没有注意到,在文章的结尾处也出现了这些小动物,读来听听。

  (4)达丽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吗?

  (5)难道达丽玛不再喜欢这些小动物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2、阅读全文,看一看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学生交流。

  4、四个小故事,显现出达丽玛情感的变化,你能看出她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吗?

  ( )——( )——( )——( )

  三、感悟师生情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语句。

  (1)达丽玛坐下来,她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她多像一只渴望飞出笼子的小鸟,偏偏还要多关一会儿!(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2)、达丽玛听出来了,老师的嗓子沙哑了。达丽玛看到了,老师的嘴唇发干了。(适时引导:老师为什么嗓子哑了,嘴唇干了?生活中,你可曾体会过这一点?体会老师对达丽玛的付出。)

  (3)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补课了。(这说明了什么?)

  (4)她没答理跑来讨好的自己的叭儿狗,没去看心爱的小羊羔儿,不理睬调皮的小牛犊儿。细雨打湿了达丽玛的头发,她一直望着老师的背影消融在绿蒙蒙的原野里。

  2、面对老师的背影: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写在本子上。(旁白:老师的背影,承载着对我们的责任;承载着对我们的关爱,她用自己坚强的身躯为我们遮挡风雨,却淋湿了自己。老师,我想对您说:“ ”)

  3、绵绵的春雨一直没有停:于是,乌罕娜在家门前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诵读语段,体会达丽玛的“笑脸”!

  四、感悟希望:

  1、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春天的雨点”还是简单的雨点吗?怎么理解“草原上正萌发蓬勃的生机”?你觉得“春天的雨点儿,仿佛也落在了乌罕娜和达丽玛的心里。”中,这雨点还是冰凉的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