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1 12:34: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文章不但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且按恰当的顺序来写,通过巧妙过渡,使文章严谨完美,教学本课要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领悟作者有条理地构结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3.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

  三棱(léng)镜 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

  (指名读和解释,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3.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设疑-------------解释-----------总结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1)内部原因(分)①物质基础 ②物理原理 ③生理需要 ④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 ①自然选择 ②人工选择

  (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

  小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本诗是一首言。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学案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同步练习

  原文:

  示儿(shìér)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练习:

  1九州在诗中是指——————乃翁是指——————

  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并学会运用

  2、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知识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翻译文言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2.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

  2.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难点 能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

  知识超市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 第二卷《西山经》 第三卷《北山经》 第四卷《东山经》 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第二卷《海外西经》 第三卷《海外北经》第四卷《海外东经》第五卷《海内南经》

  第六卷《海内西经》第七卷《海内北经》 第八卷《海内东经》

  大荒经:第一卷《大荒东经》第二卷《大荒南经》 第三卷《大荒西经》 第四卷《大荒北经》

  海内经:第一卷《海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