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4 15:23:14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1,3,4,5,6,9,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y=5x,y和x。

  ④yx=24,y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设所求问题为x。

  学生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3:列出比例式。

  学生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 00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同步显示。

  (2)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五、全课小结,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厘米

  (2)直径8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 -3.14×(2×2)

  =113.04- 12.56

  =100.48(平方厘米)

  3.14×(6×6 -2×2 )

  =3.14×32

  =100.48 (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08-27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9-22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精】六年级数学教案02-28

【热】六年级数学教案02-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4

六年级数学教案【推荐】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