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1 18:26: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练习一字组多词和造词填空,学会运用字词。

  2.学会积累关于友情的名言,警句和谚语。

  3.阅读《李杜之交》,扩展知识面。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重难点:

  1.学词积累与运用。

  2.名言、警句和谚语的'积累。

  3.新闻收集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关于友情的名言,谚语以及关于国家大事的新闻。

  2.准备好几篇唐、宋代诗人友情方面的知识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学生尝试。

  2.发现规律

  3.适当扩展

  二、日积月累

  1.让血色怀念感读熟这些句子

  2.小组内讲讲这些句子的意思。

  3.拓展

  4.鼓励背记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三、知识窗

  1、《李杜之交》一文介绍了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友谊。

  2、读字生读,然后交流。

  四、窗外事

  1、让学生课前看电视。

  2、收集资料。

  3、办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3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

  (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1)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投影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出示投影片:

  (1)赵州桥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赵州桥也叫________桥,它是________朝石匠________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________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________,既________又________。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龙的几种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图案是最精美。)

  (4)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

  (1)朗读全文。

  (2)背诵2、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4课《帐篷》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3、初步体会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初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

  3、出示杏花图

  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

  ……

  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竺可桢: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

  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

  板书:第一朵杏花

  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

  二、解决生字新词

  1、杏花的花瓣化生出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

  2、----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一株泛起吹皱程度仰起脸曾经精确估计掌握兴冲冲绽开大概郑重规律顷刻间

  开小火车纠音、正音

  3、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

  4、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出示辨析:

  他( )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

  他( )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

  5、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

  板书:初看杏花再看杏花

  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

  一(1-5)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二(6-15)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三(16)写竺可桢爷爷正式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

  过渡:你们知道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有一处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你们看:(出示图片)

  3、你能猜猜它们是哪天开的吗?

  大概……也许……可能……

  4、你们的回答,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爷爷能接受吗?你从文章那里找打答案的?

  朗读第16自然段

  5、那竺可桢爷爷究竟是怎样第一朵杏花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再去看杏花。

  6、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第一朵杏花

  初看杏花再看杏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

  (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 “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5、展示评价

  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给予及时的评价,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预设一:面对家境如此穷困的老婆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预设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老婆婆虽然穷,但她生活的怎样?请用用几个词语概括。

  预设三:这礼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6、质疑解难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说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解决。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字词句、写作手法、情感体会)

  8、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们整体表现做出点评,提醒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除了课文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讨论交流。

  (2)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

  10、编题自练

  同学们,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编一道试题考考同桌,加油哦!看看哪一位同学编的题比较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小英情感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英情感的变化,体会两次“掌声”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又许多叔叔阿姨到我们班听课,我们该怎样欢迎?来了那么多的叔叔阿姨,老师很紧张,同学们该怎样鼓励老师?

  听课文范读,你也可以小声跟读,回顾全文

  感受小英性格情感变化,学习重点段和重点语句。

  1.画出描写小英情感,心态动作变化的句子,并轻声读一读。

  2.反馈提炼关键语句,并学习。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下面请把你画出的句子站起来读读。

  A: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坐一角,因为小时侯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指明把红色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是”说明了小英是偶尔这样还是经常这样?

  “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她为什么会自卑?

  B: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她为什么会把头低下?

  为什么她会觉得上讲台就是出丑,出洋相呢?

  小结:所以说,那时候的她是很不自信,很自卑的.。

  过渡:这样自卑的她愿意参加演讲吗?你怎么知道的?自由默读课文,找出答案。指名回答。

  C: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从哪些词中看出她不太愿意参加演讲呢?用“——”划出来。

  理解:犹豫说明小英决定站起来时,心理怎么样?

  “慢吞吞”说明了什么?

  “眼圈儿红了”说明了小英此时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过度:小英第一次面对同学表现的很紧张,,面对小英的紧张、犹豫、担心、害怕,同学们是怎么做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C: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留下了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9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宋庆龄为什么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

  理解小珍失约,宋庆龄在空等一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小黑板。

  2、收集有关宋庆龄生平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地读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注意多音字“强”的读法,“钟”、“龄”的读法。

  5、再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设疑解惑,主体感悟。

  7、再自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学习练写课后的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写字的姿势和格式,以及运笔要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守信”两字的理解。

  二、演读结合感悟朗读。

  1、我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你们想不想把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演出来?

  2、自由选择课文3-10自然段多演读几遍。(在四人小组中进行),思考相关问题。组内讨论交流:当爸妈刚刚离开时,宋庆龄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1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

  宋庆龄等了小珍一天,小珍也没有来,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4、学生评议,教师相机归纳。

  三、教师小结。

  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标准,宋庆龄从小就重诺言、守信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课外积累:

  将你收集的有关“守信”的故事读给大家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 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目标 :

  1、 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 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 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 教师板书:赵州桥 (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 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 。,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 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第1、2小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南极风光。

  2、简介背景,导入课文。

  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使人向往的地方。1986年1月,北京大学附小的杨海蓝和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吴弘,于北京时间13日21时,顺利到达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当天下午,考察队队长高伯伯带领他俩游览了企鹅岛,还同小企鹅合了影。(板书课题:登上企鹅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标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里生字的读音。

  3、出示词卡:你能正确读出下面这些词语吗?

  登上企鹅大陆尽管厘米鱼鳞状帽子捕食

  4、小组合作,记忆字形。

  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你对哪些字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的8个字。

  2、提醒学生注意:

  “陆”字中右边的一竖不能分开写。

  “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

  “陆、帽、嘴”等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鹅、所”两个字要平均分在田字格的两边。

  3、学生学写生字,每个字写两个。

  4、互评,看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四、巩固练习

  1、辨字组词。

  状()、境()、挠()、捕()、驴()

  壮()、镜()、绕()、铺()、驱()

  2、积累本课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登上企鹅岛

  鹅、所:左右相等

  陆、帽、嘴:左窄右宽

  帽:右上角不是“日”字

  陆:右边的一竖不能分开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意境。

  2、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改变

  3、感受爸爸、妈妈和“我”对大海的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重点朗读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

  难点“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词语读准确。

  2、简单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1、诗歌中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3、读好一、二句。理解“曝光”的意思。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简单的讲一下胶卷相机的原理,学生就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刚才,是老师讲解了“曝光”的意思,平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理解词语的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爸爸为什么要把海浪装进录音机里呢?(把美留住,可以随时听到---)

  5、妈妈为什么要把海浪留在软片里呢?(看也看不够)

  6、想象一下,她都会留下什么样的镜头?(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等)

  7、读好这两个句子。

  8、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

  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如:姐姐把海浪请到她的画板上。

  爷爷把海浪录到他的录象机里。

  过渡:爸爸把海浪装进他的录音机,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听也听不够,听也听不完;妈妈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那美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海浪的热爱。那么,我呢,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9、学生汇报。

  10、昨天留了查字典的任务,你能说说“奔腾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1、想象一下:奔腾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12、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了,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13、什么样的目光称为“坚毅”?你在哪看到过这样的目光。(当需要决策的时候,坚强的'目光等)

  14、你们用联系生活中的内容,理解了坚毅的意思。这样坚毅的目光是怎么来的?

  :我们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加透彻。

  15、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16、“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

  17、整体感情读3——5诗节。

  18、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活动练习,巩固目标。

  1、配乐品读。

  2、完成课后题。

  3、顺序,背诵。

  四、全课。

  板书设计海浪

  爸爸装进录音机

  妈妈 海浪 曝光软片里

  我 钻进身体里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设教学情境,在阅读中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

  3、教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孩子们,今天有客人来听课,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呢?

  2、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你们紧张吗?不过,王老师有点儿紧张,我很想听到同学们给我的掌声。

  3 、谢谢同学们的支持。有你们的支持,你们的鼓励,有你们做坚强的后盾,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上课!

  二、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个女孩名字叫小英,她是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前几天老师还收到了她给我写的一封信呢。想看看吗?我把信中的一段话出示出来(课件出示来信内容)指名读。

  2、读了这封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英吗?

  3、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共同走进课文中,感受一下掌声的神奇力量。(板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2、读好了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幻灯片:落lào下、残疾、情况、镇定、情绪、讲述、鼓励、犹豫、忧郁)指名读,读得对的,大家就跟他读一读,错的就帮他改一改。(生读)老师提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落”,它有三个读音(出示课件):在这里读:lào。表示留下。

  3、词语我们读准了,谁愿意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里,将你的朗读送给在坐的老师和同学?(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掌声的力量真是神奇,让一个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在没有得到掌声前的小英和得到掌声后的小英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没有得到掌声的小英是什么样的?哪组汇报

  (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A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B因为小英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所以她会有很多活动不能参加。

  C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心里会想什么?

  D你认为小英还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自卑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齐读这句话(课件)

  哪组再来汇报,没有得到掌声的小英是什么样的?

  (2)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小英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她自己独特的想法。现在,你们都做一次小英,我是你的知心朋友,愿意把知心话告诉我吗?

  B同学们,小英想上台吗?可是,面对老师的安排,她又不敢违抗,她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了,这就叫——(犹豫)

  通过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体会了小英的心理活动。

  自由读这两句话,读出英子的痛苦自卑无奈。指名读

  3、最后,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小英走的每一步就像他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生:掌声)

  4、哪组来汇报一下得到掌声之后的小英又是什么样的?

  A小英得到几次掌声?我们先看第一次掌声,这掌声令小英感到惊奇,这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让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鼓励和支持)

  B假如此时小英就站在你面前,请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

  C正是由于大家的掌声,小英才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大家的掌声,让我们听到了小英那标准而生动的普通话。所以当她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生接读:经久不息的掌声。

  D“经久不息的掌声”是什么样的掌声呢?(生:很长时间。)这次掌声代表什么?

  E当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英子激动万分,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她会说些什么呢?

  F这篇课文抓住小英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小英的心情,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外貌、语言、神态等来体现人的'心情。

  G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掌声呢?那么说一说,你还在什么时候需要掌声?

  5。还有哪写的是小英得到掌声后的变化?(生说)小英还会做什么?

  6、看,小英已经从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板书:活泼 可爱开朗,快乐 自信)

  7、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此时此刻,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呢?

  五、总结升华,拓展练习

  1、是啊!是掌声改变了小英的一生,小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小英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物理与数学,高二那年,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奖大赛。后来,她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

  ——————————摘自董保纲《掌声》原文

  2、这就是掌声的无穷力量。(视频 掌声的含义)

  3、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它是一种鼓励、支持、赞扬,更是一种关爱。

  六、作业

  从小英的来信中老师看到了英子脸上写满了两个字──自信。相信大家也有很多话想和小英说。让我们给他写封回信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二、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④全班交流。

  四、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二、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施主”,直奔重点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板书:施主)什么是施主?昨天我们已经查字典了,谁来说说?(出示:字典中的解释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中施主是什么意思?(出示:本文中指施舍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称为施主。)课文中都谁是施主?(我老人)

  2、(板书:真正的施主)大家读课题。我们已经读课文了,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打开书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1)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2)生质疑,整理问题:

  恍然大悟?原以为?

  想不到?

  二.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解疑,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过渡:我们真会读书,根据这段话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老是读这段话行不行?对,提出问题后,我们应到全文中去找答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答案在书上用曲线画一画,画完了再读一读。

  (一)深入理解2和3自然段。(体会我是施主)

  师: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出示课件):

  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钱。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

  (1)看这段话作者用引号给我们重点强调了一个词语“扶贫”,你理解这个词吗?(生说)

  (2)小结:“贫”是什么意思?(贫穷)“扶”呢?(扶助,帮助)我们解释词语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说吧“扶贫”什么意思?

  2、(出示课件):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1)面对我的再次提价,老人是什么表现?(指名读)

  “僵持”是什么意思?好,现在谁跟我合作,也像文中我和老太太那样“僵持”一下?(师生对话)引导:我是老太太,你怎么做?……我们都不肯退一步,这就叫?(“僵持”)我们互不相让这就叫?(“僵持”)

  (2)轻声读读这两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单方面两次提高价钱?(1、老人可怜2、扶贫)

  3、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1)是这句吗?孩子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太太?

  (2)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卖鸡蛋的是个老太太,靠自己养的鸡生活。

  引导学生:(出示红字:身体单薄、没儿没女)你体会到什么?把你感受到地读出来。(指名读)关于这两句话的理解,谁还有补充?(出示红字:就几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你体会到什么?读出来。(指名读)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就为这样一个可怜贫穷的老人,我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鸡蛋。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吗?

  5、现在然我们轻声地读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一下我是怎么当施主的。

  (二)深入理解4自然段。(体会老人是施主。)

  过渡:可是为什么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呢?她是怎么当施主的?谁找到了?(指名读)

  1、(出示课件):

  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1)小贩那么高的价,老太太为什么不肯买,非要低价卖给我呢?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2)(出示:盼望)换成“希望”行不行?

  引导:“盼望”和“希望”都有希望的意思,但是“盼望”是身后而急切的希望。

  (3)老人盼望的是什么?(指名说给你7分)老人盼望我胖起来,还有更深的意思?(指名说)老太太为的是?

  (4)引申理解:村里这么多孩子,有没有老太太的?现在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

  (5)谁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带着我们的感受自由读读这段话。

  (三)深入理解重点段5自然段。

  1、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这一番谈话,我恍然大悟,读,

  (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其实,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都在帮助老人,向老人施舍。直到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谈话,才知道从一开始,老人就在帮助我。就在向我施舍。而且她不仅施舍给我一个人,他还施舍给村里的孩子们,比起我来,她是那么了不起,所以说,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呀!大家读这段话。

  3、现在这些问题你们都明白了吗?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1、孩子们,知道吗?后来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这件事了,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出示提示:

  3、学生写(5分)

  4、展示评价(3人)

  五、板书设计

  19、真正的施主

  老人

  我孩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1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22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03-0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03-06

【精】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6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1-13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8

【热】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