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19 18:13:0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分析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难点分析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习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09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13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4-04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08-2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0-2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01-18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1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