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6 18:59:59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科学教案4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小班幼儿对红、黄、蓝三原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对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不了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围绕预设目标,通过让幼儿扮演“小粉刷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知颜色的奇妙变化,享受玩颜色的乐趣;同时,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愿望,激发了幼儿继续发现、探究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兴趣。

  实施策略

  本次活动主要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比较法。引导幼儿在扮演“小粉刷匠”的过程中,通过两次粉刷不同颜色,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通过自由调色使幼儿进一步发现颜色的神奇变化,达成预设目标。活动中,教师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若干瓶;粉刷工具(塑料桶、刷子)13套;纸箱房子3座;罩衣13件。

  2.音乐《我是一个粉刷匠》。

  活动过程

  1、随音乐《我是一个粉刷匠》入场,激发幼儿当粉刷匠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体验发现的`乐趣。(实现目标一、目标二)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2)分发三种颜料,幼儿分组按照标记粉刷房顶。

  (3)调换颜料,分别给房顶再刷上一种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黄色+蓝色,蓝色+红色),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到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并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些颜色(橙色、绿色、紫色)。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颜色进行调配。(实现目标一、目标二)

  (1)请幼儿自由调色,进一步发现颜色对碰后的奇妙变化,并尝试运用语言表达在哪里见过这些颜色。

  (2)通过“粉刷墙面”,享受玩颜色的乐趣。

  (3)分享劳动成果,鼓励幼儿继续去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颜色。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5、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

  6、初步学习数据处理能力--干扰数据的辨别和删除。

  7、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教学预设

  【引入】请同学用恰当的比喻说说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长。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贺无机盐的。

  【实验】根的观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

  植物

  比较项目大豆小麦

  根的数目

  是否有明显发达的根

  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这样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举例】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

  【问题】根的功能,你知道吗?--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

  【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

  提出问题: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如何?

  建立假设:(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实验方案:1、野外调查

  2、野外栽培

  3、实验室栽培

  实验方案优劣评价:

  ⑴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强,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

  ⑶实验室栽培,虽然可控性较强,但模拟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数据处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所有植物根的长度之和除以根的总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

  实验结论: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实验现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

  结论: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问题】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显微镜观察根尖

  根尖的结构: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檫伤。

  分生区: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

  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统计: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麦的根系具有1381万条根和140多根亿条根毛。

  【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实例: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焉现象。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少了。为什么?

  【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

  结论: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

  【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实验现象: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

  (2)“水华”现象介绍

  水华(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阅读】植物营养的吸收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核”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如西瓜籽、苹果核、南瓜籽、梨核等等。这些核幼儿看是经常看见,也非常熟悉,却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然而对植物的由来、变化却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组织有关果核的教学活动不但幼儿能够接受而且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观察、探索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完全符合《纲要》的精神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果核的秘密。

  2、在交流中能注意倾听,听懂别人的意思。

  3、认识几种常见的核,知道种子的简单生长过程。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核。

  活动难点:种子的简单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果实的图片。

  2、各种果实及果核苹果核,桔子核,西瓜籽,南瓜籽,葵花籽、柿子核等若干。

  3、故事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果核,引发兴趣

  1、提问启发、幼儿自由议论。

  (1)这是什么东西呢?教师倾听幼儿的议论呀,是垃圾,不对,是核,是籽,这是苹果核,我在家看到过的……

  (2)引出名称果核:它们长得怎样?

  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回答问题。

  2、提问:果核有用吗?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回答问题。

  二、看懂图意,了解果核。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幼儿交流对图的理解

  老师辅助提问:树上的苹果和地上的苹果一样吗?小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

  3、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4、教师提问,苹果发生了什么变化?小鸡呢?

  三、剥开果子,探索果核

  1、原来果核都是有用的,那我们找找这些果子是否都有果核?

  幼儿自由探索有的用剥,有的咬,有的切找果核,并自由的议论。

  2、交流找到的果核,看看是谁的宝宝?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四、自主商议,继续探索

  根据幼儿兴趣去找找果核的妈妈,看看找对了吗?

  游戏活动:果核找家

  这些果核的家在哪里?去找找它们的家。幼儿手拿果核,自由配对。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种果核。

  附故事:秋天到了,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风轻轻一吹,苹果随风轻轻地摇摆。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小鸡的身边,小鸡问:“你怎么啦?”苹果说:“我长大了,熟透了,所以才掉了下来。”过了几天,苹果渐渐变成茶色了,软软的,象一摊泥,小鸡着急说:“你生病啦?”苹果说:“不,我已经是苹果妈妈了,我正在腐烂,好让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你明年再到这里,就能见到我的孩子了。”到了第二年,原来的小鸡已变成了神气的小公鸡了,他没有忘记和苹果妈妈的约定,等到他再来时,已发现在原来的地方已经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泡泡09-18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3-25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04-06

小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08-02